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大力发展科学普及

2023-01-09 10:07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弘扬科普科学家

章梅芳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张馨予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1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内化与延伸

科学社会学创始人R·默顿认为,科学富有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是 “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价值和规范的综合”[1]。换言之,科学精神以科学家为载体,以规范的形式内化为科学家的品德或良心。默顿提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这四条规范是迄今为止影响最为深远的对科学精神气质的概括。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界对科学精神的重视不断增强。任鸿隽是中国现代最早倡导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他提出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2]。动物学家秉志强调科学家应慷慨无私、忠诚忠实、勤勉而不懈怠,坚持以追求真理为唯一目标[3]。竺可桢明确提出科学精神应为 “只问是非,不计厉害”[4]。当代人文学者对科学精神的讨论亦不断增多,他们认为科学价值规范产生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内化为科学家的品德[5];强调随着科学的发展,更应重视科学的精神力量[6]。显然,无论是老一辈科学家还是当代人文学者,皆认为科学精神的载体是科学家,科学精神是科学家 “弥漫于心脑之中”并躬身实践的科学良心与行为规范。

虽然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科学家精神,但科学家精神却不局限于科学精神。诚如周光召所总结的,中国老一辈科学家除了践行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外,还彰显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范,值得当代科学家学习[7]。在 “采集工程”项目采集研究的500多位中国科学家身上,既看到他们对科学精神的完美诠释,也看到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具象表达,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色。“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正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科学家留给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当下的科普工作要解决 “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的问题,其核心和突破口便在于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传播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故事与感人事迹,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彰显中国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2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科普工作的历史要求

我国科普工作的历史经验表明,科普事业的发展应始终围绕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来展开,不断适应时代变革和国情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设立了科学普及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面向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农民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 “全国科普”和中国科协的相继成立,针对国内工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科普逐渐从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为主拓展到科学普及与技术推广并重,各种形式的科学知识宣传与技术服务、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改革开放之后,从 “四化”建设需要出发,科普事业继续强调普及科学知识和推广生产技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渐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目标,学术界亦强调科普不只是普及科学知识,还应该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 “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科普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伴随着科学传播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国内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开展,尤其是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科普工作内涵进一步从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拓展到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科普工作目标从科学 “扫盲”转向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当下,科学普及被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何促进二者协同前进,以实现社会创新发展,重点在于社会创新文化的培育。创新文化培育与创新生态建设需要强化科学精神的价值引领,厚植科学文化土壤[8]。创新文化培育绝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就可以做到,更重要的还是弘扬科学精神,尤其需要从中国科学家精神中汲取养分,如此才能真正吸引公众参与科学和创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已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主线,科普进一步从 “注重知识传播”转向 “社会价值引领”,弘扬科学家精神正是实现价值引领和创新氛围营造的执本之举。

3 弘扬科学家精神反映了国际科学传播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为了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支持,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专门小组调查本国科学传播状况,形成了著名的 《博德默报告》。该报告明确定义了 “公众理解科学”概念,强调公众理解科学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理解,更包括对科学方法及其限度的理解,以及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体认;倡导社会团体组织积极为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而努力。该报告隐含的科学传播目的在于解决公众无知的问题,认为只有公众理解科学,才能做出明智决定并采取合理行动,支持科学事业发展以推动国家繁荣。这一理念在 《公众理解科学》杂志创刊主编杜兰特 (J.Durant)那里得到了鲜明体现,他倡导的科学传播模型被学界称为 “缺失模型”,遭到了广泛批评。这种自专家向公众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被很多学者认为忽略了人的社会性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界限的 “流动性”,容易导致公众对专家的不信任。

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科技事件引发的社会讨论日益增多,公众确然产生了对科学的信任危机,科学传播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出现新的趋势。其中,疯牛病问题使得英国公众对科学家产生了质疑,很多公众为生物、信息等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感到不安。在此背景下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出台了 《科学与社会》报告,强调任何一项科技战略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得到公众的支持,科学传播理念要从促进公众理解转向实现与公众对话。此后,国际范围内科学传播理念与实践逐渐从 “公众理解科学”向 “公众参与科学”转变,其中,“共识会议”成为公众与科学家对话的重要形式。这种转变实现了科学传播过程的多主体双向互动,同时要求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不局限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层面,而是具备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当下我国科普工作重在培育创新文化,同样需要唤醒公众对科学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需要科学家精神的熏陶和价值引领。

4 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现实紧迫性

笔者就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现状曾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在1271名接受调查的公众中有七成以上的人平时会关注科学家新闻、消息或话题,有很多人被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展现的精神所感染。这表明公众对科学家故事是感兴趣的,科学家精神对他们有较深的触动,能起到好的引领作用。然而,对国内较具代表性的科普微信公众号的研究发现,这些公众号上科技人物题材的文章仅占3.9%[9]。这从一个小的侧面表明,目前科普工作对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作用仍然不够重视。

除了现有新媒体科普未能充分满足公众需求外,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饭圈文化还使得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紧迫性凸显。一些饭圈粉丝 “颜值即正义”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某些明星的不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流量、资本的崇拜也容易消解以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观念。迫切需要从正面加以引导,践行主流社会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科普工作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弘扬科学家勇攀高峰、追求真理、爱国奉献等美好的精神故事,帮助减少乃至消解饭圈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此外,科技界学术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作风学风问题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如果说公众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需要科学家精神的引领,科技队伍的战斗力则更需要通过树立科学家榜样来提高。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固然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思想与信仰才是支撑人类进步的基石。从精神层面鼓舞和激励科技工作者争做创造者、奉献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做科学精神的体现者,才能使科技队伍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猜你喜欢
弘扬科普科学家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与科学家面对面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