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

2023-01-09 23:11王杰敏
关键词:礼仪中华活动

陈 冲,王杰敏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1]。在古代,“仪”与“礼”本为一体,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载体和教育方式。礼仪文化活动主要借助礼仪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在特定的场合展开具有明确主题与规范程序的活动,利用礼仪的丰富象征符号和特殊教化功能,搭建起参与个体与集体、社会、民族及国家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对参与个体的观念教化、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礼仪具有成风化人的教化功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正确把握理解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对于新形势下激发爱国情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当前,对于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因此,本研究拟厘清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内容构成与发展历程,探讨其时代价值,并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弘扬路径。

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内容及其演变

礼仪文化,广义上是以礼仪为内核的人类精神和物质体系的总称[2]。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指当今社会民众广泛遵循的各种礼仪规范、制度、准则,以及和礼仪相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统称[3]。它既是对传统礼仪中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社会礼仪文化。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等重要变革的历史阶段以后,现代礼仪才逐渐发展和形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以纪念转变意义为核心的过渡型礼仪、以激发道德情感为核心的节庆型礼仪和以培养文明素养为核心的社交型礼仪[4]。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制度的批判继承,也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礼仪文化的升华,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传统优秀礼仪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礼仪文化首先来自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为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活动主要借助礼仪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利用“礼”文化的特殊教化功能,对民众进行内容教化和价值引导,从而逐渐形成规范民众思想行为的社会秩序,达到维持社会伦理纲常的效果[5]。《周礼》《礼仪》等名篇中对于我国古代社会各种不同等级和类型的礼仪都有详细记载。首先,从国家角度而言,礼仪主要包括祭祀大典、封禅文化礼、天子巡狩礼、出征礼等军队政治礼仪。统治者借助各种礼仪,希望能够激发民众的忠君爱国之情,以此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其次,从社会角度而言,礼仪的覆盖面非常广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了乡饮酒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士相见礼、燕礼、聘礼等在内的多种典礼。国家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礼仪来培养民众的高尚品德,比如仁义、诚信、孝悌等品格,实现教化百姓的目的。最后,从家庭角度而言,主要有士冠礼、笄礼、士昏礼等标志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生礼仪。人们在接受这些家庭文化礼仪后,社会角色随之发生改变。这些家庭文化礼仪,通过传播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为个体承担起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智慧宝库,传统的民族礼仪文化制度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礼仪文化凝聚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体认

自建党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十分重视礼仪活动的开展,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衍生出了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礼仪,利用礼仪文化来进行宣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举行礼仪文化活动,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和统一体的情感”“使人们感到自己变得更加强壮、更有信心”[6]。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礼仪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节日以及重要人物的纪念上。围绕重大历史事件举行的礼仪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对五四运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的纪念;同时,也会就七一建党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三八妇女节等重要节日展开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对于重要人物的纪念主要包括马克思与孙中山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纪念礼仪文化活动,能够渲染氛围,凝聚共识,将各阶级有效地团结到统一战线内,共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礼仪文化的初步摸索,为日后我国的礼仪文化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1949年至1978年,此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礼仪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大型庆典和活动上。“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盛大的礼仪文化活动,这是一个国家感到自己国家完整和伟大的最佳方式”[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错综复杂、内忧外患的环境中,通过庆典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提振巩固新生政权的信心,增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勇气。1978年至2012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多种西方思潮随之涌入,因此借助各类礼仪文化活动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为必要。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极大丰富了现代礼仪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样化的礼仪呈现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特点。礼仪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的宣传载体,能够使抽象的理念具象化,有效加强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丰富礼仪活动的时代内涵,为礼仪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动力。比如设立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汶川大地震默哀仪式、建党100周年庆祝仪式、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仪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等,以此来引导正确价值、塑造良好道德、传播优秀文化。

各类礼仪文化活动在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关于礼仪文化活动长期、广泛、逐步深入的历史实践,为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主题更为丰富、程序更为规范、方式更为先进的新时代礼仪文化。

二、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要求要形成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给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既是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举措,还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彰显道德文明的行为表征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也日益激烈,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趋于多元化,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阶段,以礼仪活动作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

礼仪文化活动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载体,能够有效提高公民的社会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一些抽象的、不能直接被感受到的理念,可以通过礼仪文化活动象征性的手段,将其具体化和符号化,使其可感、可见、可听。同时,象征性的符号能够在认知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带来多样的编码与解码,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8]。除了能够用简单的语言符号来抒发情感以外,礼仪文化活动还能够利用多种象征性的符号,在彰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宝贵财富的同时,营造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道德的浓厚氛围,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民众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准以及文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会见各类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并隆重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及“七一勋章”颁授仪式。这些礼仪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手段,有助于民众了解奋斗前行者与社会引领者的高尚品德与感人事迹,在民众心中树立道德典范,推动培养见贤思齐的道德风尚,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提升为社会做贡献的国家意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

(二)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传承精神文明的文化纽带

作为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撑,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近年来,一系列民族传统节日礼仪、纪念礼仪、政治礼仪的开展,有效继承与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极大丰富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它在继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在推动新时代礼仪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在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精神特质的同时,不仅扬弃了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也赋予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第二,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有效扩展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礼仪文化活动在提高参与感的同时,还能让参与个体身临其境地接受熏陶。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会议旧址、名人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举行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或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的纪念庆典活动,有助于参与个体了解伟大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展现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与光辉历程,丰富历史事件的时代意蕴,从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品质,推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爱国情感,保持忧患意识,提高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责任感。

(三)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提升道路自信的重要载体

礼仪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我国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跨进。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重视各类礼仪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

礼仪文化活动能够加深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礼仪文化活动中所展示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有助于构建集体记忆,提高身份认同感与民族荣誉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利用我国伟大的改革发展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传统节日、国家公祭日等文化礼仪来提高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情怀”[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一种互动式、主动式的启发教育手段,礼仪文化活动能够让参与个体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本质特征、发展目标及前进动力。作为将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纽带,新时代礼仪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决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使之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助力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对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活动可以充分把握和利用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时机和关键节点,及时向社会各个阶层传递精神养分,增强中国梦的教育效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实践力量。

第一,礼仪文化活动创造了重要的中国梦教育契机。礼仪文化活动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不同场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重要力量。通过举行入团、入党、成人礼、开学典礼以及学位授予等仪式,记录参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使其深刻理解人生各个阶段的角色与身份的转变,形成对个体本身、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意识,培育爱国情怀,主动地将个体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相融合,积极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第二,礼仪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梦的教育载体。比如利用互联网及电视等现代化媒体,我国国庆阅兵仪式的受众数量显著增加,直播形式下的阅兵仪式,借助解说与音乐,加之礼炮、国旗国徽、和平鸽、气球等一系列元素,对受众的心理产生极大的震撼,在阅兵仪式中真切地感受国家力量,将抽象的信仰与情感化为可感知的自觉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梦上升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增加团结奋斗的精神士气,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力量。第三,礼仪文化活动可以将教育内容具体化。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容易出现抽象性、缺少实践感知的问题。借助一连串具有特殊象征含义的符号、特定的程序和方式,礼仪文化活动能够将抽象宏观的政治理念传递到社会个体,进而对其观念及行为进行引导,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入脑入心。通过举行主题纪念展览、国家公祭仪式、参观重大事件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具有政治功能的礼仪文化活动,重温历史事件,可以让民众充分感受民族精神,体会国家取得的成就,在震撼的氛围中增强身份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弘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要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挥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要通过教育与引导。既要使人民群众明确标准、目标与要求,也要通过完善教育机制、开展多层次的礼仪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加强舆论监督与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礼仪文化活动平台,以全面提高礼仪文化的关注度、认同度和执行度[10]。

(一)规范礼仪活动,增强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制定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宣传主流价值,加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11]。提升对于礼仪规范、制度以及礼仪活动的重视,为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播与践行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第一,国家层面应加强与礼仪文化有关的法治建设,保障礼仪运作有法可依。礼仪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礼仪制度的多样化。当前礼仪文化活动的制度缺乏规范性,部分礼仪程序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部分以制度形式体现,还有部分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因此亟需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礼仪活动的有序进行。国家立法具有权威性和震慑力。近年来,国家针对生活中的礼仪失范问题,制定了许多保障礼仪运行的制度,例如《国旗法》、宪法宣誓入宪、《英雄烈士公祭办法》等,完善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构建完整的礼仪体系。第二,个人层面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规范,避免流于形式。从实施者角度而言,在举办各种礼仪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将礼仪制度落到实处,避免将相关的法规与章程当作摆设。 对于在礼仪文化活动中参与者出现的失范行为,应加强思想引导,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教育、规训与惩罚。从参与者角度而言,礼仪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应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态度,明确礼仪活动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参与礼仪活动,体认参与者的责任。

(二)深化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长效教育机制,推动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发挥家庭作为礼仪文化教育启蒙课堂的作用。通过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把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内容融入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中,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推动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在代际之间不断传承和强化。第二,发挥学校作为礼仪文化教育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训练,抓住关键时间节点,为礼仪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契机。例如,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中,设定相应主题的仪式程序,突出主题思想;组织开展升国旗仪式、入队入团入党仪式、毕业典礼等礼仪实践活动,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第三,发挥社会作为礼仪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应发挥各自的作用,推动礼仪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三)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呈现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科技、文化、教育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社会文明的象征之一,礼仪文化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12]。

第一,在内容上,礼仪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进行创新与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13]。第二,在形式上要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渠道。优秀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各类渠道传播出去,为民众接受和践行,才能提高其吸引力与渗透性。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形态,正在快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形成新的思想方式与生活状态[14]。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加大对重要礼仪的宣传普及,改变礼仪文化过去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以简单说教、行政命令或是政府权威为主的强硬灌输的宣传模式,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公益广告、海报、文化墙、行为宣传等渠道,大力宣传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与准则,宣传礼仪知识,在全社会兴起学礼仪、懂礼仪、爱礼仪、用礼仪的潮流。

(四)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教育效果

大力倡导全民学礼、明礼、尊礼、用礼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15]。通过构建庄严肃穆的场域,能够创设出具有特定情境的空间,营造出崇礼重礼的文化氛围,形成参与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反应机制。

克利福德·格尔茨把礼仪比喻成“文化表演”,由于其具有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对于文化记忆的存储和交流,具有良好的效果[16]。结合特定主题,创设出符合主题内容的浓厚氛围,加上团体情感的凝聚和思想的统一,个体更容易受到礼仪文化活动中所传达的思想观念的感染,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特定主题的内涵,提高仪式感、庄重感,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效果。例如,设立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活动,通过撞钟、鸣笛或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缅怀逝去的同胞,铭记悲壮历史。通过举办重要节庆日、新中国史以及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可以将抽象晦涩的意识形态转换成通俗易懂的价值观念,有效唤起时代背景下个体的集体记忆,引发对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与集体产生共情,从而深刻地弘扬爱国热情,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向心力。

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实践探索而形成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今天仍然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因此,要将中华优秀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联系起来,在传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深化礼仪文化的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教育机制,形成全民崇礼的良好氛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体系,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在具备历史性内涵的同时,又体现时代性特质,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礼仪中华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