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然角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视角

2023-01-09 08:44许馨悦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陶行知蚂蚁

■文/许馨悦

创造、主动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熟悉、探索自然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是有价值的活课程,更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要使自然角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发挥出最大化价值,教师就要在自然角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本文以陶行知“创造教育”为视角,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关键经验为抓手,探讨了依托自然角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强调,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性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巴、解放眼睛、解放时间、解放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新时代评判学习能力的标准,是整合、建构、迁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深度学习能力。

《指南》提出,倡导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学习质量的关键抓手。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下,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既是自然角活动的价值取向,也是目标追求。其一,深度学习体现的诸如主动建构经验、创造性思维与学习、迁移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等特征,与自然角活动需要实现的目标高度一致;其二,自然角活动体现的课程理念依靠幼儿深度学习的途径和过程才能实现。总之,自然角活动和幼儿深度学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因此,关注并提升自然角活动的质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指南》关键经验为抓手——理论保障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园需根据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课程资源,依据《指南》要求,对材料提供、游戏行为、幼儿经验获得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以让幼儿获得新经验为目的,为教师积累课程实施的经验(如空间、玩法、材料、经验的系列化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班本自然角资源,链接《指南》,寻找关键经验,为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提供理论保障。

通过梳理《指南》关键经验可知,小班幼儿在自然角中通过直接动手获得感知经验;中班幼儿较小班能力上有所提升,他们喜欢有挑战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他们有目的的观察;大班幼儿喜欢在探索中获得满足,在大班的自然角中,幼儿更注重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自然角的核心是支持幼儿体验和探索自然,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二、开放有序的空间布局——物质保障

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平等、自由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就要加快转变教育理念,结合启发式教育,带头推动“六大解放”,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

自然角适宜的空间布局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活动需要,合理安排适宜的活动区域,设计独特的空间布局,提供有准备的自然角学习和探索环境,促进幼儿在良好的自然角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规划开放有序的自然角空间,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充分考虑班级自然角场地及幼儿发展等多种因素,突破固有思维和传统模式,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构建既相对独立又内在联系的自然角布局,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

开放有序的自然角空间,需要根据幼儿活动需求灵活变化。合理的自然角布局不仅要发挥每个区(植物区、动物区、特色区等)的重要功能,还应把握幼儿的兴趣及实际需要,可缩小或扩大,可改变空间中的某些元素,为活动开展提供充足条件。

三、丰富适宜的自然材料——兴趣缘起

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是在不断的摸索、尝试、实践中进行的,通过一些实操、实践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走向成熟、贴合实际,具备可操作性。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自身的思维,也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增加幼儿的热情能最大程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使其感到快乐。

皮亚杰曾说过,“幼儿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要借助于自然角环境创设及材料。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经验,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且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材料。丰富的材料能给幼儿更多想象、探索的空间,为幼儿萌生学习动机提供机会。

笔者以中班“自然角里的秋”活动为例。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自然角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的一扇窗户,当自然角与秋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中班具有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的年龄特点。在这个小角落里,幼儿可以观察、探索、聆听、欣赏……幼儿绘制了美丽的秋叶,装点了自然角的角角落落;“彩虹的故事”“青菜的故事”“南瓜的故事”各种各样的课程故事应运而生;大蒜的生长环境、菌菇宝宝的照顾方法,幼儿通过记录表的形式将这些结论都记录下来。自然角材料不再是一种环境、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的课程,促进幼儿在自然角深度学习。在提供材料后,教师还需选择恰当有效的呈现方式。

(一)开放性展示

所有的材料需要无遮挡摆放在幼儿日常活动的视线范围内,保证幼儿随时方便取用。教师可以选用托盘、浅筐、透明容器等摆放材料,并用自然材料或动植物的照片、图画标记等贴在材料收纳筐的醒目位置作为标识,同时对于投放的新材料,要以各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关注。

(二)秩序感摆放

材料摆放要有秩序感,一是有助于幼儿感受环境体现的秩序,逐步形成自身良好的秩序感;二是可以向幼儿传递重要的信息,即自然角的各个分区有哪些、有多少、材料可以怎么用及进行什么样的活动等。

(三)关联性呈现

自然角材料的呈现要能清楚地向幼儿展示容器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引起幼儿的关注和思考。材料的呈现能对幼儿产生一定暗示或导引作用,引发、激发或诱发幼儿产生探究兴趣和探究行为。

四、开展有质量师幼互动,——搭建支架

(一)关注幼儿兴趣,把握提问时机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好问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幼儿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的一些问题是他们创造力的外在体现。教师必须重视这类提问,并且耐心地引导他们共同找出正确的答案,带给幼儿成就感,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持续激励其学习。

好奇心是从事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需要在关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例如,自然角有小朋友带来了蚂蚁工坊,有小朋友说:“快看,这里有好多蚂蚁!”许多幼儿被吸引过来,他们对小蚂蚁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蚂蚁有几条腿吗?一会儿你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数一数,并悄悄告诉我你找到的答案哦!”教师的问题一提出,有的幼儿已经开始猜测:“我觉得蚂蚁应该有8条腿,我感觉它的腿很多。”接着,幼儿全神贯注地观察蚂蚁的腿,并和同伴一起讨论。

在幼儿兴趣减退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寻找蚂蚁、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后,幼儿对蚂蚁的关注也渐渐少了,这时教师接着问:“你们很喜欢蚂蚁,那你们想不想养好蚂蚁呢,养蚂蚁需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幼儿一听到要养蚂蚁很激动,积极地讨论起来,他们说:“需要给它准备一个家,自然角有蚂蚁工坊,需要给它准备吃的。”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怎么准备蚂蚁的家呢?”由于幼儿很想养蚂蚁,他们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进一步探索。

(二)提问要有开放性

“西红柿长高了吗”“小乌龟喜欢吃肉吗”在幼儿和自然角互动时,很多教师都向幼儿提出过类似的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固定的,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回答,因此无法促进幼儿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究。反之,开放性、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促使幼儿发挥潜能、积极动脑,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教师想要提出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就要具有科学探究精神,信任幼儿,并有足够的耐心。

(三)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师采取开放的提问方式是希望幼儿能够积极、深入地思考,能够富有创新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天马行空、毫无根据地想象。思考应该是有目的的、有逻辑的,因此教师在提问前要预设目标,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幼儿指明思考的方向,促进幼儿深入探究。

教师要加快转变,结合启发式教育,推动“六大解放”,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依托自然角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体现在各个方面,教师应以《指南》的关键经验为抓手,创设开放、有序的自然角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自然材料,开展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反复检验指导策略的效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陶行知蚂蚁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
让思维“轻舞飞扬”
蚂蚁找吃的等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