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2023-01-11 02:17谭良生
中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六国论教材素养

谭良生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的逻辑性。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畅;思维混乱,说起话来就会词不达意,写起文章来就会前言不搭后语。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明确了“学科素养”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思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而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思辨能力,对课文中的语言、观点等缺乏质疑精神,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写作与口语表达中,思维混乱,缺乏条理。传统教学语境中,语文教师通常知道思维“很重要”,也知道哪些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但更多情况下,这种思维培养的目标都是应试与解题,是指向学生学习结果而非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编语文教材的启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契机。

一、吃透教材编排体系,找准思辨能力培养的门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一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必修上册的第六单元、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统编教材打破了旧版教材分散的编排,追求结构化的设计,有利于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旧版教材虽然有很多篇目充满思辨性,但是它是分散在各个单元中的,是零散的,在教学中不具系统性,思辩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就会被冲淡,被架空。而统编教材将思辨性阅读集中在三个单元中,能凸显“思辨性阅读”的优势,让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地。

统编教材是结构化的编排。结构化也是课标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结构化的东西不能是零散的,应该是相互之间有关联的,应该是有一个逻辑的不断递进的一个整体性的东西,是富有逻辑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就是从一点出发,能够联想到另外一点,然后它们之间构成一个整体。学生只有有了这样的知识,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

其次,统编教材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编排,打破旧教材的体裁限制,凸出“任务”导向。旧版教材基本上每个单元都是以文体来组合的,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散文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单元等等。统编教材则打破了文体的组合。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诗歌,有小说,就打破了这种文体的组合。以往现代文和文言文是分开来教学的,一个单元的现代文,然后有一个专门单元的文言文,新教材则文白混编了。

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实质是设计理念的变化。统编教材主要是从学习任务群来对接课标的。对学习任务群是怎么表述的呢?是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的特点中学生的实际、学习语文的规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实践活动等综合起来。

二、抓住“学习任务”这个“牛鼻子”,在语文实践中建构、提升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建构知识、自主养成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知识不是教师交给学生的,学生的能力也不是教师教给他的,而是他在自主实践的过程当中,他在语文实践的过程当中,自主建构、自主提升培养起来的。所以,这是我们要理解的新课程的一个理念。那么,围绕这样的理念,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就成了我们这一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

下面以《六国论》《师说》教学为例。

《六国论》一文的教学,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开展教学。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篇“论述严密”的古代经典作品。

分组活动,要求将个人预习中的“结构思维导图”在组内交流互补,修正之后,每组推荐一人上讲台投影展示,申明缘由,最后集体评选最佳思维导图。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篇“破绽明显”的文章。主要通过让学生“找文章论证漏洞”的活动来实现。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

一是从论点的角度质疑。

有一段史实,很受关注;有一个现象,众说纷纭。关于秦灭六国的原因,有许多代表性的意见。除课文外,你知道的有哪几种?

二是从论据的角度质疑。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是真实可信的吗?

三是从论证的角度质疑。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文章论证的逻辑漏洞。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破绽明显的文章却能成为古代经典。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价值落点和真正意图所在。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六国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论证有不合事实之“真”、逻辑之“理”之处,在立论、论据与论证方面有偏颇之处,不能看作严谨典范的议论文。

据此理解,是否就可以认定《六国论》不是一篇好文章呢?苏洵作为一代大家,不可能不博通历史,那么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将六国灭亡归咎于赂秦呢?

2.“文章合为时而著”,是否意味着一篇文章只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创作意图,就可以成为名篇呢?为什么苏氏三父子和李桢各写过一篇《六国论》,读者普遍认为苏洵所写最佳?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只会将第一环节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此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的艺术特点。但是,将《六国论》放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中,那么我们就应该围绕“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以达到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

《师说》一文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谁不学习?

2.不学什么?

3.韩愈时真的存在“耻于相师”的风气吗?

4.“好为人师”目前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但是柳宗元在《答韦中立书》中却用“好为人师”评价韩愈,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育改革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更高的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关键渠道,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强化教学质量与思维能力培养效果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

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如果我们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一定能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六国论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