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想象:内涵、价值及应用策略

2023-01-11 21:03彭德正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1期
关键词:想象情境教师

彭德正

(徐州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0)

不是教学需要增加想象,而是想象一直在教学中,从未离开过,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1]没有想象参与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越是优秀的教学,教学想象的参与越深入,越适恰,发挥的作用越积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想象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局限于偏见,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无意识运用想象,教学想象力偏低的情况[2]。存在过分关注环节、程序、形式,缺少灵动与创造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3]。可见,加强教学想象研究,提高教师对教学想象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想象的内涵

(一)关于想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想象”的解释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作为心理学的概念,“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它被现代心理学认为是比思维低级的认知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对“想象”的作用,特别是其在教育和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或被低估的地位。正像德国的伊瑟尔(W.Iser)说的那样,“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代初期,想象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低级能力”[4]。现代研究认为,想象不仅是认知的,还是情感的,甚至“是知觉、记忆、观念生成、情感、象征及我们其他毫无疑问地被称为生命特征的东西的相互贯穿、相互作用的中心”[5]。对“想象”内涵和作用的再认识,为教学想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想象的含义

教学想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教学的想象或者想象中的教学。而是让想象内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的内在品性[6]。姜艳、李如密认为,教学想象是指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对过去、未来教学活动进行的设想,或以已有知识经验为表象创生出新颖、独特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7]。罗祖兵认为,教学想象是对“可能教学”的符合逻辑而又充满活力的设想与期待[8]。伍红林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想象时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即“假如是我,我会怎样”“这样和那样,有何不同”“除了这样,还能怎样”[9]。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教学想象是教师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理念认知对过去的或未来的教学进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的预判、理想化设计和虚拟性实施的心理活动过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两种状态高度吻合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盼望着这个理想状态的实现,那将是教师教学时的巅峰体验,是教师梦寐以求的教学享受。

教学想象是教师对教学的应然化实施设想,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想象和教学反思中的教学想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总是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想象下开始教学设计的。教学想象赋予了教学无限的可能性,让教师在尝试多种可能教学的效果后,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教师可以为达到心中理想的教学而无限制地重新开始。在教学反思中,教学想象更多的是对过去教学预设和实施间的矛盾进行反思和修正。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都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想象对已经实施的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与遗憾进行理想化教学重构。在这个重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想象应用的现状

(一)不知有

调查发现,教师对于教学想象非常陌生,90%以上的教师均没有听说过教学还需要想象力[10]。造成这种局面,首先,源于我们对人是怎样学习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们把人的学习仅当作知识的传递,认为是一个纯技术性过程,只要讲懂讲透,反复操练就可以了。没有把学习当作是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看待,没有认识到心理对事物的理解,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想象,并借助于直接的印象、事实和事件的证据、历史和描述来实现[11]。教师没有认识到,想象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当然也不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其次,在对教师进行的各级各类培训中,没有对教学想象的培训。培训中,我们有可能培训教师如何去关注学生的想象,培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想象的策略、途径、方式,但却鲜有涉及教学想象的培训,更谈不上对教师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二)不会用

如上文所述,对于学生想象激发的策略、方式、方法,教师多多少少是有经验和储备的。但对于教学想象,教师普遍是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使用的。很多教师是凭经验在运用教学想象,处于自发、无意识、不自觉、无方法,无评价的状态。至于对教学想象的内涵、价值、涉及的内容、生成的策略等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多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使用,所以,存在使用效率低,使用不当,大都处于浅层次想象,未能实现深度想象,达到预想效果。

(三)不敢用

教学实践中,也有教师认识到想象对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却不敢用。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来自学校、学生、家长的升学的压力,导致了很多的学校只是简单地用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的工作,让教师觉得使用教学想象耽误时间,不如“告诉”来得快,讲完知识点,反复操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考试分数。加之,相关的培训少,教师自身教学想象能力低,怕用不好,影响了教学,所以干脆就不用了。

三、教学想象的价值

(一)活化知识,让学习内容更有意义

教学是要教知识的。长期以来,我们急于把前人智慧的结晶传递给学生,总是在寻找最快捷、最省时、最简单的方法和途径,但却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略了发现知识的“人”和学习知识的“人”。知识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概念、符号和公式,它的产生和使用,都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知识的产生,有的是充满趣味性的,更多的是有着艰苦的思考、曲折的过程,但无论怎样,科学家发明、发现知识都是在丰富的想象的参与下完成的。同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想象也不应缺席。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成为数学学习的金科玉律,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想象是伴随始终的。不光是数学,任何学科都是这样。教学想象能带领学生去还原一个个公式、概念背后的思考、情感、意义和价值,并在教师引导下活化知识,还原生活,和发现、发明知识的科学家隔空对话。学生通过想象感受知识产生的艰难和快乐,想象自己运用知识的场景,感受知识的作用和力量。

(二)改变学习体验,让学习过程充满生命关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唯一目标是,使学习者扎实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现代教学论的视野,已不局限于单纯地传递全民族、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而是要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感受的方法,行为的方式[12]。传统的教学,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和它的传递效率,而忽略学习知识的“人”。学生从来不是一个接收知识的容器,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只是这些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新课改理念也昭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更应该成为情感、态度、习惯、意志等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完整的人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过程中,教学想象的介入和被重视,将会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友好的、被充分尊重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学习之旅。

(三)彰显教学风格,让教学更有魅力

想象是很个人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教学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伦诸里(Joseph S.Renzulli)和史密斯(Linda H.Smith)认为:“教学风格即是教师有所偏爱的教学方法。它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个人的教育理解无关。”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现象学的介入,人们发现,教学风格不仅仅是教师偏爱的教学方法,还包括其他很多个性化的因素。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是其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貌和格调。刘玮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中渐趋形成的、带有鲜明个性化特征、稳定而持续的教育现象[13]。想象属于人的高级认识活动,它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基本特征。近代心理实验也证明了:人们在思考和选择事物时,与各种类别相关的脑区域的活动变得激烈。也就是说,想象,是人调动自己信息储备后重组的新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想象的习惯、偏好、表现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特征。教学风格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而带有个人鲜明特点的教学想象,恰是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想象,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及呈现方式,带有个人偏好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经过教学想象后选择的教学的打开方式,会让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四)提升教学品质,让教学更高效

1.使教学目标更精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应当达到的一定的学习结果”的表述,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情制定的教学的具体要求和要达到的标准。它是教育目标在课程编制中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过高过低或者过于笼统、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导向性,给实际的教学环节带来误导,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14]。因此,教学目标的适切,是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在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教学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是否精准,依赖于教师对学段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情的认知。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时,教师通过想象,分解其中的要求,诠释其中的概念,并将其转化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具体活动;在对教学内容的解读时,教师通过想象,还原文本的真实场景,选择学生适宜接受的内容、角度和呈现方式;在对学情的把握时,教师会通过想象对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接受方式有个大体的判断。以上种种,都是在教学想象的深度参与下完成的,没有教学想象,就没有教学目标的精准,也就谈不上优质的教学。

2.使教学情境创设更适切

情境教学的倡导者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5]多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开展教学的要求。甚至到了“无情境不成教学”的地步。特别是李吉林老师的研究,从情境教学法到情境教育学的研究,对情境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李吉林从中华文化中的“意境说”得到启发,又在改革实践中概括、提炼、归纳出情境教育的四大核心元素——真、情、思、美,形成了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要义[16]。适切的教学情境,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和强烈的带入感,增强学生“要学习”的欲望,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学想象的参与。教师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视频播放、图片呈现,创设出一个个和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思考。学生借助想象,在经历过或“移情”或“共情”后,提高了认知,陶冶了情操,历练了情感,锻炼了思维。

3.使教学活动更优化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通过一个个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设计时,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教学策略的甄别和筛选,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因为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对某一教学活动设计时,不可能总是通过教学试讲来检验,而要通过教学想象,来预演它的发起、实施和最终的效果,并在反复地推演中,创造性地重构,直到选择最优的方案,确定下来。泰勒说,教育是改变人们的行为范型的一种历程。日常教学对学生行为范型的改变,就是通过教师的一个个教学活动的落实得以实施的。要想如愿地达到这个效果,教学想象的参与,必不可少。

四、教学想象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着力于课标要求与教科书文本的结合点

学科课程标准是我们开展学科教学所要遵循的,课标的要求,就是教学要达到的要求。教科书文本,是编者根据国家意志,本学科年段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编排的学习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筛选。教师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筛选:一是对课标要求的筛选。在宏观把握年段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准备,筛选出适合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二是对教学文本的筛选。通过研读文本,从教学文本中筛选出既适合学生学习,又能够达成课标要求的文本资源。其次是制定,制定出可行的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将筛选后的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教学行动。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操作,越好检测,课堂效率越高。

(二)学习活动设计:着力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

学习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场域。从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活动的流程、学习活动的干预机制到学习活动的评价,都需要在教学前进行合理的设计。这些如果没有教学想象的深度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活动中的公平问题。教师要密切观察学习活动中各个层级的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想象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节奏。二是在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他们做出的贡献及时地肯定和指导。

(三)学习氛围营造:着力于学习者与教学者关注的重合点

一节课如何开始?打开方式很重要。学习氛围的营造是学习高效开展的基础。选择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这需要教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教学想象的参与下,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谈话内容,以此营造友好、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一节课能否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关注近期的重大事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想象学生对这些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关注点。找到打开学生课堂学习欲望的钥匙,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很善于设计学习前的谈话内容,总能找到学生关心的话题,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并巧妙地转化成学习动力。在这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中,总能发现教师对教学想象的准确运用和成功实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教学想象是优质教学的标配。

猜你喜欢
想象情境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的想象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师如何说课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