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多模态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01-11 10:52伍清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缺血性病灶

漆 平,伍清清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佛山 528500)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占15/10 000,且病死率远超80%,其中7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后遗症障碍,40%的患者会存在重度残疾情况[1]。若脑血管病患者无法得到早期的临床对症治疗则会遗留严重后遗症,给患者个体与家庭均带来相对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并加重社会医疗经济负担[2]。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从部位来看可以追溯到颈、椎动脉,所以同时明确头颈部血管的情况,对于缺血性疾病的准确诊断非常重要。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常规CT灌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扫描层面被限制、一次扫描所获得的图像信息有限等。近年来,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的有效联合克服了常规CT检查的不足,有利于获得更为全面的脑部血流动力学信息,是目前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式[3]。基于此,本文选取80 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CTA与CTP多模态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均进行CTA、CTP、CTA联合CTP检查,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8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77±5.5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5~20.0 h,平均(10.33±5.33)h。经DSA检查确诊脑血管病患者74例,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血管瘤4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DSA检查确诊,且责任血管为颅内外颈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高度长节段狭窄或闭塞;②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卒中史或存在神经功能缺损者;②合并重大脏器发生严重性器质性病变者;③已存在大面积脑梗死者;④血管闭塞>6个月仍未处理者;⑤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者。

1.2 方法

CTA检查:采用GE optima64排CT设备进行检查,扫描范围为从主动脉弓至颅顶,选取碘帕醇注为对比剂,注射流速为4.5 mL/s,剂量45 mL,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50 mA。增强扫描参数为:层厚与重建间隔0.625,螺距0.969,转速为0.4 s/r,扫描视野18~24 cm,矩阵512×512,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450 mA。探测覆盖宽度64×0.625 mm。

CTP检查:以基底节作为中心扫描层面,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 mL/s的流速经肘静脉团注入碘帕醇40 mL后进行动态扫描,扫描半径4 cm,层厚5 mm,行4 s延迟时间与50 s连续性扫描,扫描速度为1 r/s,扫描条件为80 kV,矩阵为512×512,最后将CTP获得数据图像及信息传送信息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NeuroDSA对原始图像进行减影后保存,在Inspace中打开保存的数据,修剪、旋转,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显示。

DSA检查:使用GE公司生产的Innova 9800型检测仪进行检查。在检查时,使用高压注射器给患者注入碘克沙醇对比剂,碘浓度为300 mg/mL;在患者的动脉处实施Seldinger常规穿刺,通过导丝将导管置于双侧颈内、颈总动脉和椎动脉,随后对患者实施DSA检查;在检查时根据患者血管的不同合理调整对比剂的剂量和注射速度。由2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对图像分析,共同阅片,对灌注异常区达成共识。

1.3 观察指标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三种检查方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CTA联合CTP检查下病灶中心区域与病灶周边区域下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值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DSA检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患者74例。单一CTA检查脑血管病患者阳性63例,阴性17例;单一CTP检查阳性62例,阴性18例;CTA联合CTP检查阳性73例,阴性7例。见表1~表3。

表1 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2 CT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3 CTA联合CT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效能比较

CTA联合CTP诊断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单一CTA、CTP检查,其中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比较[%(n/m)]

2.3 病灶中心区域与病灶周边区域的参数数据比较

74例患者在CTA联合CTP检查下,病灶中心区域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低于病灶周边区域,平均通过时间、达峰值时间均短于病灶周边区域的对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病灶中心区域与病灶周边区域的参数数据对比(x- ± s)

3 讨论

头、颈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但在临床上不管是内科保守治疗或是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其目的除了减轻血管狭窄之外,更主要的是改善早期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阻止其进展为梗死灶。因此,临床需要在了解血管狭窄信息的同时,了解受累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实行早期临床干预。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加深,血液中扩散的氧气供应存在缺陷,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持续缺血缺氧,当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进一步升高[4]。在多种血管生成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地生长、迁移、增殖和构建基质,形成连续的毛细血管。同时,新血管的构建大多由各种简单的内皮细胞组成,无论是基底膜还是周围的结缔组织,其脆性增加,韧性降低,稳定性变差。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发生破裂,导致进一步出血、血栓形成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大多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群,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该疾病在近年来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态势发展,已然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5]。由此可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早期诊治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检查技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超声、CT等。但超声技术易受到检查人员操作水平与脏器内空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查结果不够可靠,因此,借助CT诊断脑血管病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6]。影像融合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图像处理方法,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全面的显示病变,清晰显示复杂血管组织的病变。影像融合的优势体现在:能够准确定位异常血管肿块,评价异常血管肿块与周围神经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能准确反映颅内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清晰显示其内部血管情况,有效指导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然而,但由于检查具有创伤、操作复杂、风险高等原因,临床无法普及,故临床需要选择更为合适的筛查方法。CTA与CTP均为CT技术发展下的产物。CTA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行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信息。CTA具有安全、无创、VR图像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有利于清晰展示动脉三维图像,并可通过360°任意方位的旋转进行突出显示,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CTA检查的关键在于造影剂的浓度,且其主要由注射速度与造影剂剂量所决定[7]。因此,在进行CTA检查时需确保扫描面的间隔、层厚与起始/结束点是否一致,另外,需要固定患者头部,避免眨眼、吞咽等细微动作。CTP主要是借助造影剂团注和快速扫描的方式进而获得脑部灌注信息,该种检查方式有利于在脑内部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及时发现异常的灌注组织与区域。CTP的检查图像经过后处理能够有效得到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与达峰时间等参数。容积再现技术是目前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三维立体显示血管的完整形态、走行和病变,图像立体感强,能以多角度直观地显示病变与血管以及血管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三维空间解剖关系,图像清晰,深受临床医师的欢迎[8]。最大密度投影主要用于显示血管腔内情况及管壁的钙化,在斑块的性质判断上有很高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最大密度投影评价金属支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支架密度高影响管腔的显示,但应用曲面重建可以克服这一缺陷。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时,CTP核心病灶区域会出现脑血流量下降与脑血容量减少、平均通过时间与达峰时间均延长等表现[9-10]。本研究结果显示,CTA联合CTP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单一CTA、CTP检查,且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CTP检查下病灶中心区域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低于病灶周边区域,平均通过时间、达峰值时间短于病灶周边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TA与CTP多模态联合应用可行性价值较高,有利于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相对全面化的脑血流动力学相关信息,可明确异常的灌注范围,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11]。

综上所述,CTA与CTP多模态联合应用有利于临床诊断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与准确性,且通过CTA联合CTP应用利于分析脑血管病的病情状态,从而帮助临床医师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所选取的样本较少,可能会影响最终结果数据可靠性,今后在研究中还需要纳入更多的患者类型。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缺血性病灶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CEUS与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