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亲知、闻知、说知”导写

2023-01-11 21:13辛营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三者墨子材料

辛营光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亲知、闻知、说知”是墨子提出的获取知识的三种方式,难点就在于如何梳理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三元”关系拆分为三组“二元”关系,然后再将分析所得进行梳理建构,从中提炼出行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亲知和闻知。根据材料可知,两者都可以获得知识,亲知强调亲身实践,但我们能够亲身参与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闻知则不受此局限,能够最大程度丰富人的知识,但往往需要转化成亲身实践加以确認。由此可知,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亲知和说知。说知重在逻辑推理,所得对自己而言多为新知识,但必须建立在自己已知的基础上,而这一基础由亲知、闻知提供。亦即亲知是说知的基础,而说知又可以丰富亲知。

第三,闻知和说知。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亲知和说知的关系类似,不再赘述。

综上,我们可以梳理出三层关系:第一,亲知、闻知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亲知、闻知与说知之间的关系;第三,亲知、闻知、说知三者共同助益获取新知的关系。

例文

亲知闻知说知 共启知识之门

□山东省北镇中学  史展

亲知、闻知、说知,这是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的获取知识的三种途径。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获取有益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必由之路;靠知识立身固本,筑牢梦想之基,谱写强国之图更应成为每位青年的不懈追求。我们当用亲知、闻知、说知畅游知识海洋,开启知识之门,擘画崭新发展蓝图。

亲知,即实践出真知;闻知,即学习出博识;说知,即思考悟新知。亲知是知识的源头活水,闻知能补益亲知所不及,而说知让知识的境界更上一层楼。三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助力青年实现知识进阶。

亲知验证闻知,闻知补充亲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无实践无真知。古有大禹遍访黄河各段,得出“宜疏不宜堵”的治水原则,解决积患多年的水灾问题;今有屠呦呦历经数百次实验获得萃取青蒿素的新方法,挽救亿万人的生命。可见,有了亲知,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然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们无法逐一验证每一个知识。比方说,砒霜有毒不可亲身尝试;神秘太空不能人人探索。此时,闻知便能发挥其作用。脚不能到达的地方,书本可以到达;经验无法触及的领域,老师可以教授。在闻知中丰富知识库,拓宽知识面,更有益于我们深入、全面地学习,从而拥有广博的知识。

亲知闻知立说知之基,辟知识新境;说知又能引航亲知,丰富闻知,助知识进阶。

普朗克基于老师留下的数据,凭借敏锐的数学思维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马克思批判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抓住其合理内核,开创出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少年曹原深入研究相关理论,探索新型材料石墨烯“深水区”,提出自己的成果。这启示我们:深入思考,达说知之境,方能将知识化为攻克难关的利剑,辟前人未走之路,得创新突破之果。说知被记载下来,为人所学,就成为了闻知的一部分,让人们的认识面更加广阔;说知拓展亲知思路,激励更多人用实践去验证说知的正确性。如此,知识体系才能不断优化升级,认识深度方可不断加深。

亲知、闻知、说知,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共同助力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

我们是新时代的生力军、顶梁柱,墨子“三知”为我们指明了获取运用知识的道路。亲知让我们从实践中获取深刻认识,不断修正知识;闻知让我们在书海里丰富知识库,拓宽知识面;说知让我们在逻辑思考中领悟知识内核,接续创新创造。三者凝聚成强大合力,共同带我们走进知识的世界。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时代在呼唤一批有担当有知识有本领的新青年,我们当勇往直前,不负使命。在亲身实践中,在博览群书中,在深入思考中不断超越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斑斓个人梦想天空,辉煌祖国宏伟图景。

评点

文章紧扣“亲知、闻知、说知”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语言富有逻辑,论证充分有力。在行文过程中,古今中外事例信手拈来,对偶句、排比句、引用诗句随处可见,丰富的例证、斐然的文采展现出作者扎实的积累和丰厚的学养。更为难得的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三者墨子材料
读 书
最美材料人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