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就加分的素材

2023-01-11 21:22李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橐驼篇目起跑线

李兰

上一讲,老师教你学会活用作文题里的素材,这一讲再教你一招——活用默写篇目。

高中生背诵的那几十篇经典古文,倘若只是用来应对默写,那就太暴殄天物了。这些篇目除了能为我们得到默写的六分之外,还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基本盘”。不要小看这些篇目,它们包括了几十个话题方向,理应成为考生的素材资源库。

首先,我们可以依照热考主题关键词给这些默写篇目大致分类——

比如就“景观”而言,有田园景观(《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并序》等),山河景观(《念奴娇·赤壁怀古》《登泰山记》《蜀道难》等),历史景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扬州慢·淮左名都》等),想象景观(《梦游天姥吟留别》《离骚》等),人格景观(《山居秋暝》里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念奴娇·过洞庭》里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

比如就“爱国”而言,有《无衣》《屈原列传》《燕歌行》《書愤》等;

比如就“学习”而言,有《劝学》《师说》《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等。

……

我们只要细想,就会发现话题方向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而且对于一篇默写篇目而言,也可以涉及很多个话题方向。

比如《庖丁解牛》,我们既可以根据课文原意,认为它讲的是养生之道,兼论为官之理,也可以说它揭示了包括学习和教育在内的,一切需要激发人内驱力的事物的规律。

比如《屈原列传》,我们既可以挖掘屈原一番赤诚的爱国之心,也可以用来证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信念到底可以产生多大的人格影响力量,还可以用来证明一个人要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保持自我操守有多难,但又有多伟大。

当然,因为默写篇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篇章,运用起来容易落入窠臼。怎样运用默写篇目才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给论证赋予内涵和活力呢?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三作文题,从同学们的佳作中来学习一下如何活用默写篇目作为论证素材,可以不僵化、不呆板。

文题呈现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曾是一句很有煽动性的口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度如雨后春笋般的培训学校,也可视作对此口号的回应。现在,培训学校纷纷倒闭或转向,而口号还依然停驻在很多人的心里,挥之不去。或许我们有必要对此口号进行理性分析,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它的危害,从而从理智和情感上远离它。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驳论文,标题自拟,字数800以上。

佳作片段一

“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还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成长的客观规律。当初培训机构风起云涌之时,不少小学生开始学习初中知识,紧接着初中又向着高中迈进,步步紧逼,总想着要超前一步。殊不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包括教育方式与孩子的认知层次。忽视规律、揠苗助长是不可取的。一如《种树郭橐驼传》中讲到,古之人种树,“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这都违反了树的生长规律,只有“能顺木之天”者才能让树木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不也是在讲教育的艺术吗?

最后,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得长远些,问问自己,赢在了起跑线上,就一定能赢在终点吗?若这场赛跑是100米的短跑,或许起点的优势很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竞争都像是在“长跑”,不靠一时决定输赢。比如高考赛场——“十年寒窗”无疑就是一场长跑,有的人“开窍”得早,小学就展现出天资;也有的人虽小学成绩一般,但中后期发力,照样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冲过“终点线”。当一时的强与弱成为评价输赢的尺度时,竞争者将看不到整体的方向,看不到坚持努力的意义,看不到未来之可期。所以,我们不妨将目光放远,不必拘泥于眼前的一得一失。这样才能在“渔梁渡头争渡喧”时,静心沉潜,蕴养实力。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李润家《理性竞争,长远规划》

技巧分析

作者谈到“违反了成长的客观规律”这个话题时,应该不难想到直接照应的古文篇目《种树郭橐驼传》。在这篇古文中,最精彩的就是郭橐驼谈种树经验的那一段,其中多个议论语句和情境描写都可以直接照应“教育规律”或“孩子的成长规律”。在运用这个素材进行论证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大段地摘录原文,而是根据自己论证的需要,精简地选用了其中直接照应自己观点的语句,比如“违反生长规律”他用的是“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让树木能结出丰盛果实的方法,他用的是“能顺木之天”。这种定向引用使得观点表达干净利落,不显板滞拖沓。

佳作片段二

事实上,生命从没有起跑线,人生也不是一场漫长的竞争。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所谓的输赢,而是健康、自由地发展所长,争取幸福。生命的花朵可以选择在春雨初落时盛放,当那报信的迎春;也可以选择在北风呼啸时绽放,当那凌然傲雪的冬梅。此又何谓早晚“输赢”?它们同样芬香盎然。是以,人为设定的“人生起跑线”实则是对生命自由发展形态的傲慢,是对生命节律的不尊重。

因此,我们应对如此贩卖焦虑的口号说“不”,顺应生命节律以还原生命本真的姿态,而不是在竞争内卷中栖栖遑遑度过一生。徐霞客一生都未参加科举与万千考生赛跑,转而游历山川大河,顺应心之所向,著《徐霞客游记》冠世;蒲松龄同样不汲汲于少年中举,自在观察人情百态,收集志怪故事而成《聊斋志异》;李时珍不盲目于科考取士,投身医学,著《本草纲目》开中医先河……正如郭橐驼种树心得“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须顺应生命规律,自由烂漫地迎接自己的未来。而家长们盲目报班的行为,乃“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出发点是希望孩子能少时领先以求之后安稳,但很有可能因此让孩子失去对自身天命的感知机会,使人生的后半程难以致远。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郭婧《莫让“起跑线”成为“起跑限”》

技巧分析

当作者写到“对生命节律的不尊重”的时候,恐怕就已经很自然地想到了《种树郭橐驼传》。所以,作者就在下一段引入了郭橐驼的种树心得。注意,这里是对默写篇目中议论的语句,也就是观点的直接运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默写篇目中的议论句直接替代自己想要发表的类似议论。这样既使得文本有一种错落之美,又会显得语句的引入比较自然。

佳作片段三

赢的定义是什么?由抢跑得来的成绩上的领先是赢的最佳方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在不停奔跑于培训班之间,得到了提前接收知识的机会,但是却以无数牺牲作为代价——睡眠时间被课外培训挤占,使本处于生长阶段的孩子身体状况大打折扣;与亲朋好友的相处空间被无限压缩,使“断亲”现象愈发普遍……当曾经抢跑的孩子长大成年,所回味的只有由补习拼凑成的枯燥童年,又是何其悲哀!当养成正确价值观、培育优秀品质的孩提时代被“抢跑”充斥,又如何称得上赢呢?

……

其实,这句口号只是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关于人的教育问题。该如何培养人?是顺应自然,哪怕牵着“蜗牛”亦有散步的心情,步履虽慢却稳妥踏实,还是按下快进,“促尔耕、勖尔植”,步伐虽快,却颇显急躁虚浮?依我看,答案不言而喻。

曾经,一名农夫为了早日收获,将地里的秧苗统统拔高,在往后千年,他的故事作为反面教材变得家喻户晓。

毕竟,揠苗并不能助长。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王玙琢《揠苗并不助长》

技巧分析

估计当作者写到“孩子们在不停奔跑于培训班之间,得到了提前接收知識的机会,但是却以无数牺牲作为代价”这里就已经联想到《种树郭橐驼传》里“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这一段的情境了。于是作者在后文的论证中,引用了两句很简短的,同时画面感极强的语句“促尔耕、勖尔植”,这样的引用极具有效果,一方面使得文章语言更生动、更有文学韵味,同时也会让阅卷老师联想到语句涉及的相关语段。虽明面上引用六个字而不及其他,但事实上,又暗示了一整个段落。

备考指津

最后,综合以上的方法介绍,不知道考生们有没有发现,“活用默写篇目”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即我们在背诵时一定不能只是背诵那些文字,非得把意思吃透才行,否则即使背了也不知道对应哪些主题,哪些观点。另外,在背诵的时候,把文章描述的情境通过想象在大脑里生动地还原出来,不仅能提高背诵效率,还能够提高素材的利用率。因为具体的类似情境,才是我们得以召唤出默写篇目作为“写作素材”这一“神龙”出现的法宝。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橐驼篇目起跑线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歪脖子树苗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重归起跑线
军事志的篇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