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激励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12 10:17何忠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2期
关键词:激励策略学习动机初中语文

何忠伟

[摘    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驱力固然重要,但外在激励措施有时也能生发出神奇的效果。比如教师借助物理环境的改变营造宽松适学的氛围让学生情绪高涨,利用与所授课文有关的内容趣味导入牢牢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分层教学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期待以激发其学习愿望,把握课堂生成资源组织学生质疑辩论,引导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动机;学习愿望;激励策略

学生的内在情感是飘移的,看似牢靠稳固的内部学习动机,也会随着“情愿”或“不情愿”的心理变化而飘忽不定。因此,教师不要太过乐观地认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会使教学变得容易。实际上,初中学生并不具有抵抗外界一切干扰的能力,他们的天性是将目光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虽然有一些学生凭借意志坚守在学习岗位上,但其内心正遭受行为和思想的“战争”。所以,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教师可以从课堂氛围、导入、教师期望等几个层面出发,运用激励动机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由外部学习动机带动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在比较情愿的状态下学习。

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理论心理学家罗伯特·利珀提出了情感的动机唤醒理论,他认为情绪并非是一种与动机分离的心理活动,相反它们有可能相结合,换句话说情绪本身就是动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推论出“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的结论。既然情绪与动机存在这样一种关系,教师不妨从触动学生的情绪为切入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他们进行轻松自在的学习。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情绪呢?利珀认为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唤起情绪的动机性力量和知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可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之带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当然,课堂包含多种因素,如教师的领导风格、课堂的物理环境,教师可围绕这两点用温暖、细心、公平、激情的领导风格打动学生,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居高临下的独裁印象。另外,教师可借助对物理环境的改变营造氛围,如将学生位置的安排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培养团体的凝聚力,使他们获得团体的归属感。 “存在动机问题,必然存在交流的问题”,教师要本着交流的双向原则,允许学生参与解决课堂问题,并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学生。

在讲解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机会组成学习小组,重新安排自己的位置。当学生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存在课堂上,其内心便有了一种团体归属感。所谓归属感是学生内心的基本需要,对学生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归属感的召唤下,学生不再认为自己会在课堂落单,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团体归属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安排自己的小组在教室里的位置、桌椅排列形式等等。有小组为了更好地讨论问题,将几个桌子拼在一起形成长方形,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有的小组则将桌子拼成三角形,小组成员三三两两一起守护一条边。每个小组都别出心裁排列小组队形,设计自己的小组口号,此时课堂变得趣味横生,这为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做足了氛围的铺垫。在排列小组队形、设计小组口号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愿望较之前强烈许多,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自然就充满了期待。

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实现学习内容先行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以往的课堂,教师常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但是,有时学生的兴趣会随着“它山之石”的落地而消失。所以,利用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导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其结果是不可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负面影响因素最小的方法激发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内容先行的教法,利用文本篇章自身的魅力趣味导入。引导学生在起始阶段便沉浸在文本内容中,自始至终因文生趣、因文识趣。

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教学为例,为了使教学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在教学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要利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话题激趣,将学生的思维控制在学习内容范围内。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经常用一个成语来表达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学生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吗?”小组成员间讨论后纷纷回答:“世外桃源”。教师继續提问:“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能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吗?”每个小组轮流回答,提出一个最称得上是“世外桃源”的标准。如第一小组认为“没有战争”,第二小组认为“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小组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四小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教师要把每个小组对“世外桃源”的理解写到黑板上,然后再向学生自然引出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古人也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们有的为追求理想中美好的世界耗尽一生,甚至是生命。还有一些人在得之无望后将心中美好的世界描绘在文章里。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恬然美好的生活,这种追求频繁表现在他的诗文中,如我们学过的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课的《饮酒(其五)》。整首诗都洋溢着人与自然共处的美好,所以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这篇《桃花源记》,了解这位崇尚世外桃源生活的诗人、散文家是怎样描绘心中的理想世界。同时也看看我们是否与他的理想有重合之处”。教师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教学导入,提供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联系点,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明确教师的期望

学生的表现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致的,有时教师的期望恰恰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时,他们往往能够表现得更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时刻发挥着对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动机和渴望会受教师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当教师持续关注某个学生,或提供一定的鼓励和帮助,该生很可能会和教师的期望越来越接近。这是由于学生会以教师的行为作为他们了解自己的镜子,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期望,他们便会产生提升能力的自信心,有足够的自信心作为内在支撑,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不竭的动力,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教师明确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一种动力激励的方法。

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教学为例,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内容的先行都是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和耐性。所以,教师要持续关注学生,用明确期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有些学生每次课文的背诵效果都不佳,这除了与记忆力有关外,更多是与缺乏信心,没有付出努力有关,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明确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学生获得教师的关注,也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因此,学生内心就会想“一定不能让教师失望,自己要更加努力”。有时一次小小的成功,便会树立其自信心。另外,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如果进行同一水平的比较,势必会挫败低水平学生发言的勇气。所以,教师可以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为那些高水平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教师可让低水平的学生在读懂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进行创新,故事变得格外出彩。教师的不吝点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于那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教师为避免他们骄傲自负,可为其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他的理想实现了吗?”只有采取分层期望,才能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教师身上源源不断地汲取“热能量”,为日后的学习减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发质疑辩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课堂教学环节会死气沉沉,那么学生自然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时机给学生增趣,如有学生提出问题时,或者是感到困惑时,或者是发出质疑时,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参与到辩论讨论等活动中。当课堂有了争论,学生的学习气氛变得更活跃,学生能围绕感兴趣的话题深入辨析,从而萌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把控好学生的辩论节奏,让辩论始终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如果出现偏题、错误观点等,则要及时加以引导,让辩论活动重新回到正轨。由此可见,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促使他们的思考更深刻,进而使辩论之船不偏离“航向”。

在《桃花源记》一文学习时,教师用由浅到深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深入探究,如:“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不能对外人说,那么为什么渔人最后还是对其他人说了呢?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的人呢,你认为这里的生活是否真的值得人向往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深入探究,如有学生认为:“渔人言而无信,他的品德存在问题。”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渔人的品德没有问题,他看到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于是就讲述了桃花源的事情,希望穷苦人能进入桃花源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渔人对谁说了桃花源的事情,并探索他这样做的思想根源。学生有所感悟:“如果真的只是想让百姓进入桃花源,那么他只要对百姓说就可以了,为何要对太守说呢?或许他的真正目的是得到太守的赏赐,或许是想要谋求功名。”在评价“桃花源中的人”时,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和外人接触,属于十分内向的人。但是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他们热情地招待了渔人,说明他们也有想要和外人接触的想法。还有学生谈道:“我喜欢桃花源,因为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是幸福的家园。”但是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他们太过于原始落后,这样的地方又怎么可能让人幸福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更浓厚,探究深度也随着辩论逐步深入下去。在学生辩论时教师要把控全场并适时点拨,辩论结束后要点评和总结。如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渔人因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遇到事情民要向官府反映情况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渔人本是一个凡夫俗子,为了讨赏最终选择了背信弃义报告了太守。

五、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组织读写实践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什么用处,这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窘况,就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引导他们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在读写实践中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找出他们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找出他们在哪些语文知识点上认识不够深刻,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读写策略。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搭建线上、线下多元交流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读写实践中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晒作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学习《桃花源记》一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了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任务一:采用扩写、改寫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将其扩写成一篇小说,并改写成白话文。这个训练项目主要考验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但是很难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所以,针对那些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教师又设计了任务二:将自己想象成误入桃花源的现代人,想象一下经历了那么多年之后,桃花源是否也会发生变化,桃花源中的人对待外人又会是什么态度。任务三则更具有扩展性:让学生给桃花源中的人写一封信。最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人分享。如有学生选择的是任务二,写的是一队探险者进入了桃花源,但是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欢迎他们,原因是外面的人不保护环境,乱丢垃圾造成污染,已经影响了桃花源中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他们很排斥外来人。该生将环保思想融入了作品中,彰显了创意。还有的学生选择了任务三,给桃花源中的人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帮助他们搞脱贫建设,将桃花源建设成“农家乐”,开发旅游资源,让桃花源中的人也富裕起来。学生的观点不同、创意不同,所写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交流中,他们也都感受到了他人的想象力,在思维碰撞中有所启发。

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动,仅仅凭借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很难做到持续高水平的学习。其实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有时教师的一句暖心的话语,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学生信心倍增。教师要制定学习动机激励机制,从外部的动机驱动入手,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先行、明确教学期望等等作为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参考文献:

[1]任岩.运用激励机制,激活语文教学活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2]王月英.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2).

[3]顾瑛.激励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24).

[4]徐靑.浅谈初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科普童话,2020(27).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激励策略学习动机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高职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励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探究
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激励策略的运用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