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语言之美,提升核心素养

2023-01-14 20:31高红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高红

【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语言文字之美,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领会教材的单元训练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结构美、画面美和灵动美。同时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使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落向实处。

【关键词】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向实处呢?筆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引领学生去发现、品析和感悟语言的美,为学生的世界点燃一盏心灯。

一、把握人文主题,品析语言画面美

人文主题指向感知和意识层面,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旨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进而产生情感升华的目标。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笔者联系人文主题,让学生在品读和想象中对语言文字产生画面感,感受语言之美和人文之美。

1.想象画面之美

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就是阅读语言文字的时候,调动头脑中原有的记忆信息进行勾画,从而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和画面。它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默读第二自然段,知道了这个自然段主要抓住树木、春水、小鹿等美丽且有趣的景物,构成了“树木抽芽图”“春水涨满图”和“小鹿散步图”,写出了春天的画面美。第二幅春水涨满图中,“融化”“汇成”“流着”“涨满”这些动词写出了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景象,体现了动词美。第三幅小鹿散步图,作者抓住了小鹿的动作、神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鹿的悠闲自得,这里体现了修辞美。作者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抓住了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运用了准确的动词、生动的修辞,将小兴安岭春天的一幅幅图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此,笔者将第二自然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出现,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感受人文之美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中和人文主题相关的资源。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中,笔者抓住课文的中心语段激发出学生的人文情怀。比如,第一段品读“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写出了小兴安岭的面积大、树木多、资源丰富。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整体感知,对祖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了心灵的感应。学完课文再读最后一段,就完全能够理解小兴安岭作为“大花园”和“大宝库”的当之无愧,学生对小兴安岭更加热爱,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二、落实语文要素,品析语言结构美

语文要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规范了语文教材训练的章法。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灵活地选择语文训练要素,同时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达成核心素养指向的目标。

1.梳理结构,欣赏美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笔者在《美丽的小兴安岭》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画出关键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继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内在结构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总领全文,然后具体描写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文章结尾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写出了小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物产丰富,首尾呼应。通过梳理和品读,学生们明白了:课文就是围绕最后一句话来写的。原来抓住关键语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另外,对关键性词句的品读,也能带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我们对课文中四季描写的结构进行了两处抽离和整合。第一处,归纳了文中显示四季特点的四字词语;第二处,学生找出春夏秋冬描写树木的语句。通过朗读体会到小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不同季节的特点各不相同,季节不同,景象不同。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四季之美了然于胸。

2.迁移运用,创造美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学用结合才能知行合一。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表达要素是: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美丽的小兴安岭》迁移运用环节,笔者要求学生课后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家乡的春天。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运用动词、修辞,写出春天的画面美。因为有了深入的品读学习,有了范文的仿照,学生们跃跃欲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把自己家乡的春天写得异彩纷呈,激发了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当笔者在课堂上朗读学生们的优秀习作时,学生们的脸上激动、惊讶和兴奋的表情仿佛在说:我也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文章呀!

三、抓住课后习题,品析语言灵动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习题的编排也独具匠心,它是对课文解读的有益补充。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后习题,让学生朗读体验,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灵动之美。

1.体会用词之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但行文优美,用词的精准更值得反复品读。请看课后第二题:读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语“抽出”和“浸”的好处在哪里。教师运用对比体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品读这两个句子说感受:(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2)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接着观看一段展示树木抽芽旺盛生命力的动态视频。学生们感受到“抽出”写出了树木长出枝条速度快而且有力量,这是春天的力量。对于“浸”的理解,学生们则联系生活实际,想到就像自己吃早饭时把面包泡在牛奶里一样,整个森林被浓雾包裹,仿佛仙境一般,让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2.感悟句式之美

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类句式,能够增加文章的文采。常用的句式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美丽的小兴安岭》文章长短句交错,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小兴安岭四季迷人的景象,散发着浓浓的四季之美。课后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长句子。笔者指导学生可以借助标点符号停顿和结合词语停顿的方法进行断句,读出节奏,体会长句修饰成分较多,便于准确、细致地表达出复杂深邃的内容的特点。还可以示范朗读、播放名家朗诵视频,然后让学生赛读,对比感悟。这样,既学会了品读赏鉴长句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语感,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突出单元主题的整体性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立足课堂平台,依托课后习题,充分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结构美、画面美和灵动美,让语文核心素养精准落地。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仅该有字词句章的讲解点拨,更应该激励学生去品读和发现,去感悟语言之美,从而生发出内心深处的热爱。其实,语文课堂多像是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当我们看到学生们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和幸福之光的时候,一切的付出皆已回报,我们所希冀的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亦将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