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电视台新闻生产研究

2023-01-17 14:27
电视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产内容用户

李 莹

(临沂市蒙阴县融媒体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0)

0 引 言

移动互联网正在像印刷术一样深刻改变人类历史进程和大众生活方式,而媒体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新闻业被重新定义[1]。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的竞争压力下,传统电视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电视新闻受众的角色转变为移动端用户。这就要求电视台不断推动媒介融合,借助新媒体实现战略转型,适应用户消费模式的变化,满足用户多元动态场景的需求[2]。

1 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电视新闻生产创新的方向

1.1 新闻生产理念的转变

首先,以产品为中心,内容为王,渠道是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内容生产向产品生产转变,更加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其次,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需求,关注本地市场。其传播的目标更集中、服务性更强,细化新闻更有纵深,用户体验更好。垂直领域深耕新闻富有特色,着眼于长尾市场的发掘,有共同爱好的用户逐渐圈层化。再次,社交理念逐渐形成,引导用户进行虚拟化社交,最大化开发用户创造力,通过参与评论、点赞、收藏和分享等模式建立品牌影响力。用户在广泛参与新闻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也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从而实现新闻增值的目的。最后,服务理念日益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注重为用户提供服务,比如满足新闻报道的全时性和即时性要求,面向广大群众又快又好地满足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1.2 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

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闭合型向开放型转变。传统新闻编辑生产工作是单向的、线性的,广泛和用户进行互动,新闻生产平台体现出跨界与融合的特征。以技术推动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新技术驱动下新闻成为生产的主攻方向,媒体集团的新闻逐渐体现出视频化和数据化的特征。

(2)从传统采编发模式向“中央厨房”生产模式转变,通过虚拟直播等手段实现采编发互动同时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全方位互动传播。新闻内容高效采集,集约化制作,多级开发叠加传播,全媒体运作,全过程覆盖。强化硬件配套,建设全媒体中心,定制中央厨房系统,统筹各个端口的采编分发,传播指尖新闻。在生产风格上,传统的采编向数据挖掘过渡,新闻内容视频化和全媒体化,平民化生产风格成为主流,尤其是在政策方针的解读上注重传递平民意识。

1.3 新闻生产内容的转变

新闻生产内容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新闻内容形式多样,文字、图表、视频丰富,针对竖屏和横屏用户建立层次化传播方式。新闻来源要从自身的客户端编辑和其它传统媒体向广大网络用户转变,提升内容的原创性。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发展深刻影响新闻生产,社会公众参与新闻编辑,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注重分发渠道的创新,通过内容吸引用户流量,满足用户的习惯和爱好,让新闻产品每一环节的价值都充分得以发挥。新闻内容向垂直化集群化精细化发展,体现出高度专业化的特征,选择话题性新闻。

2 当前地方电视台移动端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用户黏性低

比起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的用户黏性较低。调查显示,目前观看地方台新闻的用户较少,很多用户获取地方台新闻一般也是通过网络途径。特别是在短平快的思维影响下,新闻类别没有进行垂直化深耕,导致大量用户流失。地方台在本土化新闻节目建设上能力较弱,新闻编辑人员没有充分发掘本地的焦点新闻,也脱离了群众的生活实际。这导致很多群众获取新闻事件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是通过网络媒体,而不是地方台移动客户端。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让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生存问题,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要想打破僵局,就必须提高用户黏性[3]。

2.2 内容质量差

在“事实太少、观点太多”的时代,越来越的电视新闻缺乏深度报道,专业性较差,很多新闻往往最后不了了之。移动互联网导致了新闻把关弱化,很多新闻为了博眼球存在报道失实的现象,假新闻泛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新闻内容同质化,很多自媒体直接扒取别人的新闻内容,加上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导致新闻内容质量的下降。新闻内容同质化尤其反映在时政新闻上,没有体现出人们的诉求。新闻报道缺乏创新,形式不活泼,内容枯燥,题材单一[4]。很多报道还是沿用传统一板一眼的模式,针对会议现场、采访现场等,没有突破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2.3 生产能力差

很多地方电视台受限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依旧沿用传统的新闻编辑室模式,组织方式较为落后。技术支撑也严重不足,尤其是在AI、VR、大数据等技术方面,比如很多地方台没有机器人写作,仍采用人工发稿的形式。不能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没有利用技术手段抓取热点新闻,在报道形式上仍然是一个记者一台摄像机,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模式上很多是单向的、线性的、封闭式流程,新闻编辑人员的信息化和媒介素养较差,不满足全媒体智能新闻编辑室的生产要求。

3 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电视台新闻生产的优化对策

3.1 建立移动互联网新闻生产思维

电视台新闻节目要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积极推动自身的转型和创新[5]。坚持用户中心,建立服务意识,提升用户黏性,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优势,为用户提供他们很难获得的知识性内容,以优质内容培养用户的忠诚度。要跳出传统电视新闻生产模式,建立网络用户思维,针对网络用户需求,不断优化新闻生产和分发流程。要建立细分思维,完善用户生产激励机制,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利用“入驻”“打赏”等方式吸引用户,增加与用户的互动。比如引入UGC模式,让用户在电视台地方网站、App、公众号、各大平台认证号上进行交流和评论,发掘那些优秀的用户,与他们进行合作,吸收他们成为新闻评论人和新闻素材提供者。地方电视台其实更容易吸引本地用户,电视台可以通过一些增值服务来提升用户的参与度,比如给本地用户提供本地生产生活的实际服务,以满足分众化的要求。比如爱临沂新闻广电客户端除了阅读新闻,精彩新闻看不停之外,还给本地用户提供了沉浸VR和问政爆料的服务,切实满足了用户对新闻资讯和服务的需求,体现了自身的产品特色。

3.2 提升新闻生产内容质量

打造优质专业的内容是电视新闻的生存之道。地方电视台应该坚持本土化战略,准确进行自身定位,不断推动新闻内容的创新,闯出一条新路。应利用雄厚的本土资源,扎根于地方文化,生产原创新闻。比如临沂电视台在旅游新闻领域利用VR沉浸板块做垂直化深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现出自身的圈层化特色。要坚持新闻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在重大新闻事件上,坚持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除了趣味新闻之外,更应该关注民生发展领域,多发布贴近本地民生的新闻,并且建立用户沟通的渠道,让群众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够与电视台建立联系,体现服务宗旨,切实为群众服务。要提升新闻的专业化水平,在选择能够留住用户的话题的同时,还要提升制作的精良性,反映出节目的特色。比如财经类节目必须有高度专业的财经知识,还要给客户带来良好的体验,能够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金融知识表达明白。提升地方电视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垂直化发展,打造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养生、健身、家居、体育、音乐节目。加强深度报道,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对重大新闻事件采用全程追踪报道,不断挖掘新闻的真实,甚至推动新闻的翻转。特别是在一些争议报道上,比如子女赡养老人、诈捐现象、扶老人事件等等,在新闻的持续报道中,要能够最终让社会大众看到事实真相。

3.3 加强新闻生产的技术支撑

在新闻采访上,要使用现场云技术,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记者只需要一部移动终端设备,就实现采编发同步进行,实现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流程的目的[6]。引入中央厨房等先进模式,建立全媒体新闻生产发布平台,充分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新闻采集,实现场景生态产业链价值增值。使用AI和VR等技术进行场景再造,打造聚合式新闻和自动化新闻,比如可以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全天候的天气预报,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重现,通过沉浸式新闻给广大用户还原第一现场。根据技术发展优化新闻采编生产流程,构建生产—聚合—再生成—再聚合的机制,实现全媒体新闻生产。充分利用平台媒体的驱动,采用视觉生产等技术,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率,优化算法,与人工编辑结合。新闻编辑人员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新闻知识学习,严于律己,坚持新闻价值和社会责任。在新媒体格局下,要调整自身角色,不断发展全媒体素养,实现从新闻编辑人员向全媒体运作人员转型。新闻编辑和记者都要提升自身媒介技术水平,深入了解移动端新闻的各项技术,实现技术转型。

4 结 语

移动互联网重塑了新闻媒介生态,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要,电视台必须转变思路,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颠覆传播生态,注重用户客户端使用体验,创新新闻生产的理念、流程、方式和平台。

猜你喜欢
生产内容用户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旧的生产新的!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