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

2023-01-18 13:10
军工文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功勋于敏氢弹

功勋卓著却将成就归功于集体

彭桓武(1915.10.6—2007.2.28);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学成归国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理论物理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的回答掷地有声。

彭桓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师从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玻恩教授。1940年、1945年,彭桓武相继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

1947年年底,满怀报国之志的彭桓武,几经周折回到了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研究方向逐步转到原子能及核武器的研究,并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干部培养、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上。1961年4月初,彭桓武奉命被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负责核武器的理论攻关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彭桓武迅速组织力量转向氢弹原理的探索。

彭桓武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分别由周光召、黄祖洽和于敏负责。最后,于敏带领的研究小组率先实现了其中的一个氢弹设计原理。在明确氢弹设计原理之后,理论部科研人员很快地融合在一起,完善氢弹理论模型并进行细致的物理设计。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

在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发成功后,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对于个人贡献,彭桓武一直保持谦虚、低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他在罗布泊写下了“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的诗句。后来,他总结提出了“搞大科学工程一定要依靠集体智慧”的观点。 “我做的事比他们都少得多,‘两弹一星’主要组织人是钱三强,实际受苦受难比较多的是王淦昌,我只能拿笔杆子在纸上,独立地去看他们的工作做得对不对”。

多年以后,彭桓武和十名科学家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按照国家规定,这项奖章应该授予名单中排名第一的获奖者。

当九所的同事们把这个奖章送到彭桓武家里的时候,他坚决拒绝,并提议由九所保存,献给为核武事业贡献过力量的每一个人。他提笔写下14个字:“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猜你喜欢
功勋于敏氢弹
画角的发现
隐姓埋名的于敏
不用通分也能计算
差怎么变
截去与增加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