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建设工程建设方项目管理标准要点及措施

2023-01-20 15:52吴锦立
大众标准化 2022年24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单位

吴锦立

(漳州圆山新城建设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建设工程作为系统化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庞杂,建设单位需要承担工程质量、成本控制、进度调节、风险预防、人力安排等管理任务,基于这种管理定位,建设单位需要更好地协调项目质量与成本支出、施工进度之间的关系,借助技术要素以及管理要素全面调度,建设单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有效性与合理性,构建精细化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1 建设工程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明确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引导管理团队形成正确观念认知,精准把握管理定位,设定目标职责,推动项目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1.1 建设单位参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作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是达成开发设计目标,提升工程质量,化解潜在风险的有效举措。以建设单位为主体,组织开展项目管理,实现了施工方案科学论证,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以及管理层面,对施工方案开展系统化落实。例如建设单位通过必要的信息反馈与交互,辅助设计团队、施工单位修正施工技术方案,确保施工方案实用性,营造高效、可控的现场施工氛围。项目管理过程中,基于质量要求、工期要求,建设单位以技术方案为主线,协调各个施工单位做好一系列施工准备工作,实现劳动力、材料等要素资源有效联动,推动项目潜在隐患识别、处置流程的完善,形成施工方法与施工管理相融合,施工进度与施工标准相协调,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相衔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建设单位管理团队逐步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尝试在岗位职责内部,完善项目管理流程,明确项目管理架构,掌握项目管理要求,提升项目盈利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1.2 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现状

项目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管控成本投入的重要举措。考虑到项目管理工作的职能定位,建设单位往往需要结合项目实际,将地质勘测、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总体布局、工程预算、合同管理、设计变更、质量监理等纳入到组织管理环节,通过流程环节的全方位把控,确保项目管理有效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能够严格按照组织管理要求,进行组织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完善,造成流程性漏洞,引发后续管理问题。项目管理涉及多个领域,为确保管理成效,消除管理漏洞,加速构建组织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责任合理分配,消除管理盲区,强化整体管理能力。如某建筑项目施工中,出现混凝土结构断裂问题,不仅影响建设项目正常交付使用,对于建设单位企业形象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诱因总结,该问题的发生与施工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施工人员没有做好技术交底,导致主受力钢筋安装出现严重问题,管理部门对施工流程把关不严,无法准确评估质量潜在隐患。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建设单位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但是部分建设单位在推进项目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要点不明的情况。建设单位管理人员沿袭传统施工现场管理方式,单一化管理方式,无法有效适应复杂的施工场景,导致项目管理滞后,对于各类问题难以快速识别与科学处置。例如管理人员没有能够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论证施工技术方案可操性,造成后期施工现场较为混乱,施工材料入场速度、施工人员调配没有得到预期目标,延缓了竣工时间,影响建筑产品交付使用。

2 建设单位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为增强管理效果,消除管理漏洞,应当理顺管理流程,廓清管理架构,确保项目管理要点的全面实现,促进项目管理举措的完善与健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多个内容,涵盖不同技术部门,建设单位作为运营主体,承担着项目建设阶段管理核心责任。基于这种项目特点与管理责任,建设单位需要着眼立足项目管理现状,总结借鉴成功经验,框定项目管理流程,实现项目管理机制的科学设计,为现场管理、技术调配等工作稳步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具体来看,按照项目建设管理准备——项目建设实施——项目竣工评价等流程,依次组织人员做好项目现场管理工作。在项目准备阶段,建设单位需要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积极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做好信息交流,做好技术交底,掌握建设工程目标管理要求,遵循项目合同,制定全面合理的项目组织工作体系,将材料、人员以及设备开展整合。在准备阶段,考量施工现场管理实际,建设单位应当做好可行性评估,对项目现状、潜在问题、管理方案,将现场施工的不同管理环节纳入到同一架构下,降低建设单位开展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难度。项目管理中,建设单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的工作思路,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作为出发点,借助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综合组织协调等方法举措,确保项目管理目标顺利完成。以某建设项目为例,为确保工程进度,避免出现延期交付的情况,降低建设单位合同违约风险。管理团队对施工现场开展总体进度管理,确定每月25日作为计量日,对施工项目完成合格的工程量进行计量确认,并开展下月施工计划制定,保证施工进度按计划节点进行,通过对总进度计划进行月进度计划的分解细化,能够对现场实际进度进行更好的管控并及时纠偏,更好地保证了进度目标的实现。

3 建设工程建设单位项目管理要点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环节,建设单位需要明确管理要点,把握管理关键环节,持续增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确保项目管理有效性与合理性。

3.1 项目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组织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精准把握管理要点,改进创新管理框架。具体来看,建设单位针对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引导下,掌握管理要点,推动项目管理活动高质量开展。管理人员着眼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以及成本控制要求,立足管理目标,采取相应管理举措,实现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建设单位项目质量控制环节,管理团队做好项目现场管理人员的选配、管理等工作,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确保技术资源管理优势持续发挥,依托技术介入,更好提升管理效能,降低人为因素对于正常施工质量的影响。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原材料选择、制备、浇筑以及养护方面,考虑到实际施工要求,抽调技术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有序开展,通过严格的技术管控,减少结构裂缝、断裂等问题出现。尤其在浇筑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严格控制技术参数,对灌注厚度、养护时间等灵活调节。在做好人力资源调配的同时,建设单位还应当完善源头管理,系统做好施工材料验收工作,根据施工进度,进行材料采购、验收以及存储,确保材料质量,防范化解质量风险。例如在建筑项目防水施工中,建设单位对于入场的材料,应当严格《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技术指标,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做好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选材质量把控工作,确保材料属性与使用需求相符合,持续提升建设工程质量。

3.2 项目进度管理

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按照工程进度要求,控制节点目标,调控施工进度,确保如期完成相关节点目标任务,进而实现总进度目标。基于这种目标定位,建设单位应当综合各类因素考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目标控制,以周、月为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目标,将其作为施工进度的依据,定向调配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安排人员入场,确保不同施工环节有效衔接。考虑到建设工程环境复杂,施工进度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为应对这种情况建设单位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组织人员寻找偏差原因,研究相关弥补措施,不断修正进度计划,确保总进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自身施工体量较大、施工难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顺利完成总进度目标,保证项目进度,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在现场施工环节,设定相应工序实施计划,宏观调控建设进度,通过技术要素整合与应用,确保建设项目稳步开展。

3.3 项目成本管理

建设单位在项目成本管理中,需要着眼项目成本影响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举措,实现成本费用投入规模科学调控,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得到降本减负的作用。着眼这种定位,建设单位遵循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认真细致地做好施工方案评估,根据相关数据,核算工程量,做好技术交底,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的情况,影响施工活动正常开展,造成额外成本产生。同时,对施工技术方案做好比选,通过成本要素、质量要素、进度要素的综合评估,形成最优化的施工技术方案。例如在建筑项目软土地基处理环节,考虑到软土特殊结构以及低受力特性,建设单位在组织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建设区域实际,结合项目定位,横向对比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排水固结法施工技术、换土垫层施工技术、振密挤密施工技术以及高真空击密施工技术原理,在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评估技术投入产出成本,控制费用规模。

4 新形势下建设工程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开展路径

新形势下建设工程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工作稳步开展,要求建设单位发挥主体作用,依据管理基本流程,着眼项目管理要点,改进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方法,组建完备的项目管理方案。

4.1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应用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环节,管理人员需要持续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进行总体性安全管理布局,形成制度化与体系化管理模式。通过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的整合,增强安全生产管理效能,科学应对突发情况。以软土地基处理为例,最大程度地规避地基沉降等问题,在做好常规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要突出技术导向,通过施工技术体系的合理搭建,高效应对质量问题。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管理人员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技术要素整合,持续创新技术应用手段,确保现场施工活动稳步开展。以大面积混凝土养护工作为例,施工人员应当做好时间控制,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组织开展混凝土伸缩缝切割以及灌缝。统筹情况下,夏季混凝土养护时间应当控制在浇筑完成后不少于7 d,春秋季节混凝土养护时间应当控制在浇筑完成后的7~14 d。这种时间间隔控制,可以保证混混凝土养护有效性。在伸缩缝与灌缝处理环节,施工人员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将混凝土伸缩缝间距控制在4 m,缝隙宽度控制在4~6 mm,混凝土胀缝间距控制在20 m,缝隙宽度控制在15 mm以上,在缝隙切割完成后,施工人员及时清理缝隙内残存的杂物,并进行必要的清洗作业。通过技术要素的全面参与,施工团队实现了对施工活动的有效介入,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前提下,延伸了安全管理路径,提升了安全管理效能。

4.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应用

建设工程在整个建设周期内,为确保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效果,管理人员需要转换理念,设定管理路径,通过技术要素全面介入,形成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在整个安全管理监督环节,建设单位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指标,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等要求,明确管理要求,通过科学化管控,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以灌注桩为例,应当根据施工方案采用隔两桩施工,并在灌注混凝土24 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正式施工前应进行成孔工艺试验,数量不少于3个孔,检测所选设备、施工工艺及标高要求是否适当。针对于施工要求,需要细致做好检查工作,例如成孔过程中,建设单位可组织人员对桩侧壁各土层有无坍塌缩孔、涌土等现象进行评估,掌握是否存在混凝土浇筑风险。以基坑的降排水处理为例,可采用降水井、止水帷幕结合集水明排等方式。坑四周设置止水帷幕等办法进行止水。坡顶设置排水沟,将地表水及时排入就近市政管网,防止地表水下渗、冲刷坡体。坡面设置泄水孔,减小水头压力对边坡的不利影响;坡底设置排水沟、集水井,将基坑内汇集水及时抽排至坡顶水沟或直接沉淀后排入就近市政管网。降排水系统施工进度应与土方开挖和基坑侧壁支护施工进度相适应,以便及时排除坑内积水。

5 结语

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参与者,承担着整个建设项目的管理任务,为顺利完成管理任务,发挥建设单位的管理优势与作用。文章从多个维度出发,在厘清项目管理要点的基础上,灵活调整管理方法,扩充管理路径,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单位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广元八二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填单位 要推敲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看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