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3-01-20 18:53王俊英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精神教育

王俊英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之间的有机融合。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工作,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培育学生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观。由于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效果并不乐观,还需要积极探究二者的融合方式,提升育人的水平。

一、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一)有利于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一种具有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氛围。同时,奋斗精神是推动社会有效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构成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文化本质、文化传统。目前,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中,为进一步发挥艰苦奋斗精神、长征精神,需要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挖掘出来,通过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等形式,有效凸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这样才能将党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来,运用党的科学理论、哲学思想促进高校育人和教学工作的合理发展。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也可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意识,需要积极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与奋斗精神有关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发展宗旨的正确认知能力,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不同时期的奋斗精神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这些精神都包含一定的奋斗精神内涵,通过挖掘奋斗精神内涵,也可以培养学生一种责任观念和思想意识。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新时代的担当精神、抗疫精神,都可以培养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也是传递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必然方式,运用奋斗精神带领高校育人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有利于凸显思政教育价值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为达到红色文化、宝贵教育资源与思政课教育有效融合的目标,需要凸显思政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包含很多与红色文化、奋斗精神有关的教育知识,这对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爱国主义情怀产生深远意义,还能有效凝聚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当前,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不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还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为达到对学生进行引导、栽培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价值,以及奋斗精神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时期的正确价值观。奋斗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也有助于将鲜活生动的案例以及党和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对案例教学中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充分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感受奋斗精神中所隐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意蕴,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有效认同,强化大学生思想、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1]。

二、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

目前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奋斗精神为出发点,让学生能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等[2]。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并不乐观。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开展中,忽略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奋斗精神的融入。教师主要结合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容,向学生传递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没有结合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工作的需求,合理渗透奋斗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意识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没有明确二者融合的目标,还是以单一的教学目标为主,培养学生的思政理论知识和思政学习技能,缺乏对奋斗精神的有效挖掘和渗透,这给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价值观念和奋斗能力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整合二者教育内容、突出奋斗精神内涵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寻找奋斗精神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存在的相似和教学节点,在加大奋斗精神传承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学校还存在缺乏网络化思政教学平台、未能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情况,这给奋斗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工作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向

(一)明确二者融合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奋斗精神,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还要明确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目标。从关心爱护学生上下功夫,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合理地将奋斗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进而不断培育出更多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还要用正确的奋斗观念和精神去引导学生,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等,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作的信心,进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以及奋斗当中。为培养学生坚信不疑、奋斗不息的态度和精神,还要用中国梦理想之光引导学生的人生之路、奋斗之路,让学生能够明确自身未来学习和发展的目标,积极寻找自身的闪光点和潜能,提升学生参与学习和奋斗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积极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节日等方面的讲话内容,运用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和奋斗精神教育案例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思政课教学当中。还要运用理想信念滋养青年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发展方向。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探索其中的奋斗精神,树立远大理想,让其成为自己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路标。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

五四运动中包含奋斗精神,并且也是一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为了提升学生对奋斗精神的正确认知,教师可以运用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心。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情感、具体教学案例,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的光辉事迹、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奋斗精神产生共鸣。为了培养学生对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教师也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新征程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学生在知行统一中主动担任起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青春力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奋斗精神的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包含很多与奋斗精神有关的教学知识,为帮助学生更好践行新时代奋斗的理念,提升学生锲而不舍的学习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还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案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奋斗的行动中,让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伟大战略之间有效融合,促使学生能够在担当中历练、在责任中成长,培育学生勇于砥砺奋斗的,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四、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寻找两者关键的教学节点

首先,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培育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奋斗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包含很多与奋斗精神有关的节点、生长点,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以点带面、挖掘思政课奋斗精神的活动中[3]。比如,在分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动力等相关知识点,寻找二者融合和教学的关键节点。比如二者教学的关键节点就是大国工匠、两弹一星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这些创造精神也包含了一种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渗透,可以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以及未来发展中。其次,在奋斗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与奋斗精神有关的案例、人物历史故事,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通过讲解教学案例和人物历史故事,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其中的奋斗精神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发挥思政课教学作用的必然方式。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思想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运用视频播放、课件播放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与奋斗精神有关的社会发展场景、生产现状等,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方面的水平。

(二)加强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

奋斗精神在融入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奋斗精神和学习内容,还要通过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精神的有效传承。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有机结合渗透奋斗精神。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向学生奋斗渗透奋斗精神,也可以结合距离较近的红色文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创业之艰苦、奋斗之伟大的意义,提升学生敢为天下先的鸿鹄志,加强学生实干、苦干等创造性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传承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与红色文化传承、艰苦奋斗事业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提升艰苦奋斗精神。比如,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乡村振兴、扶贫等工作之间融合,带领学生参与到与创新创业以及扶贫等有关的奋斗活动中,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工匠精神和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三)构建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与奋斗精神培育分割的刻板教学现象,这对发展学生的多元化能力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学校还缺乏多主体联动的协同机制,进而影响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在奋斗精神的融入中,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原则,有效转变传统思政课教育模式,结合网络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努力寻找思政教育与创新奋斗精神相互融合、衔接的新方法。高校可以构建新媒体网络化教育平台,结合微课、慕课等新型教育模式,加强思政主流意识形态、奋斗精神的传承,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达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统一的目标。在网络化教学开展中,也可以通过科教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奋斗精神和奋斗理念的培育。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带领到与奋斗精神培育有关的社会实践、劳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具有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在网络化课程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奋斗精神的掌握情况,通过教学资源引领、艰苦奋斗精神渗透的形式,帮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念,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四)营造奋斗精神的校园文化

艰苦奋斗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结合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的衬托。目前基于奋斗精神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具有重要导向和激励作用。思政课教学可以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有效将奋斗精神送入到渗透到校园文化中,通过艰苦奋斗精神、校园文化精神熏陶等形式,提升学生对民族创造力的自豪感,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学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艰苦奋斗精神渗透到图书馆、教室、宿舍、食堂等多方面,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内容。同时,学校也可以结合思政课的专业特色,积极编写与奋斗精神有关的教辅资料、参考书籍,也可以融入奋斗精神的具体内容和经典案例,加强学生自强不息、创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够在良好校园,文化熏陶和引领下,提升艰苦奋斗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未来工作和发展中。

五、结语

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有效寻找二者关键的教学节点,优化其教育融合的路径和方法,运用奋斗精神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的合理发展。还要加强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构建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以及营造艰苦奋斗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艰苦奋斗精神的融入水平。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