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3-01-21 16:27丁琪媛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符号内容幼儿

■文/丁琪媛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阅读启蒙的黄金时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的关键素质。在这一时期,教师积极前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为幼儿开展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力以及发展水平等,组织开展多种阅读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前阅读能力概述

前阅读也叫早期阅读,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时,教师应关注图书中的文字表述,提高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敏感度,让幼儿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做一个积极探索知识、富有创造性的人。

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二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三是对阅读内容表达与评价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贯穿了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从感知、理解到表达的基本过程。阅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条件,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幼儿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二、幼小衔接时期幼儿阅读特点

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在阅读方面需要完成多种转变。第一,阅读方式从亲子共读逐渐变为独立阅读。在幼儿教育阶段,亲子共读的方式可以促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进入小学后,幼儿需要脱离成人的辅助,增强自主阅读能力,为独立学习做好准备。第二,阅读内容从以图画为主转变为以文字为主。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需要通过成人的引导理解图画信息。在小学时期,幼儿需要逐步增加识字量,增强自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从理解阅读内容到引发深度思考。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主要通过讲述、绘画、手工、搭建、表演等方式理解阅读内容。在进入小学后,幼儿既要深层次思考阅读内容,分析“为什么”,又要延伸阅读内容,分析“怎么做”。

三、幼儿前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家长方面

现今,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大量绘本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绘本阅读活动。但部分教师对前阅读核心经验与幼儿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将看图书、讲故事等活动视为前阅读。同时,在亲子阅读中,家长简单复述图画书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认为阅读就是让幼儿掌握知识,出现了与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相脱离的现象。此外,部分教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到阅读最重要的不是幼儿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多少,而是幼儿对阅读产生的兴趣有多大,难以进行高质量的阅读活动,无法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

(二)幼儿方面

1.长时间专注阅读存在困难。大多数幼儿已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也会在自主阅读时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书,但部分幼儿很难做到长时间专注阅读,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翻看上,且在阅读期间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无法专注于阅读本身。

2.读图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弱。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故事内容上,很少关注人物行为和动作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情绪变化、画面的结构与色彩的运用等,也不会主动观察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其读图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导致幼儿阅读的体验感较差,不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阅读态度。

3.不善于运用阅读方法。大多数幼儿能根据前文内容对图画书情节的发展作出合理的猜想,并在接下来的阅读中验证结果是否与其预想的一致,但不善于运用阅读方法,不会有意识地去比较图画书中的信息,对故事的关注仅限于表面,难以理解图画书的深层含义。

4.连贯叙述的能力较弱。大多数幼儿能够准确理解教师的提问并给予相应的回答,但是表达不连贯,且由于其读图能力较弱,无法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和前因后果,在复述故事时难免出现讲述缺乏逻辑性、表述不清的情况。

四、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刺激幼儿的感官,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教师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贴画贴在楼梯、走廊处,在教学活动区域设置文明导语,创建文明、积极的阅读环境。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加强幼儿之间的互动,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此外,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阅览室,放置小桌子、小椅子、地毯以及软垫,让幼儿可以自由地坐在地毯上或靠在垫子上看书,享受阅读的乐趣,以萌发幼儿对阅读的喜爱之情。

(二)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在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弱,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墙面粘贴相关的图片,并搭配合适的文字,让幼儿在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产生阅读兴趣。中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投放一些绘本故事,并鼓励幼儿主动阅读、积极交流,以增强幼儿的前阅读能力。

(三)积极开展前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前阅读活动,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并采用看图讲述、故事播报等方式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构建主题网络图,用图画和符号的形式记录自己收集的活动材料和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鼓励幼儿大胆展开想象,用表征符号续编绘本。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阅读区,投放适合各年龄段幼儿阅读的绘本,引导幼儿开展阅读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教师在选择图书时要注重多样性。除投放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类绘本之外,教师还可以投放指导游戏活动的工具书,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

(四)在各活动区中渗透阅读符号

教师应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各活动区中渗透阅读符号,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与各种表征符号的互动,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以文字、图示、照片等方式呈现各活动区域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材料使用方法、操作步骤、进区规则等。在规定区域入区人数时,教师可以在小班张贴相应数量的进区脚印,在中大班张贴简单的数字或人形符号。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阅读各类表征符号,正确理解各区域的游戏规则、注意事项、活动内容等,以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

(五)选择性投放前阅读活动材料

教师可以在各个区域投放适宜的阅读材料,引导幼儿开展不同形式的前阅读活动,以逐步增强幼儿的前阅读能力,促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在音乐表演区,教师可以为幼儿学习打击乐提供简单的图示符号节奏卡,投放用图示符号梳理出的表演游戏剧本,让幼儿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提示与帮助,从而完整地进行演奏或表演;在语言区,教师可以在主题墙上粘贴各种图片或背景图,供幼儿观察、阅读、理解和表达,丰富幼儿的前阅读经验;在美术区,教师可以在墙面或桌面粘贴折纸、泥工等的步骤图,引导幼儿观察学习。

(六)一日生活中渗透前阅读指导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应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前阅读指导,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与各类阅读符号充分接触,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提高幼儿对阅读符号的敏感度,从而不断增强幼儿的前阅读能力,为幼儿后续开展阅读活动作准备。例如,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教师可以适当使用照片、图片和各种符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活动的内容、玩法、安全注意事项等;在生活区,教师可以张贴相关的图案和文字,让幼儿知道每天的食谱,了解合理配餐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在自然角,教师可以张贴养护方法示意图,让幼儿通过阅读,学会照顾自然角的植物;在盥洗室,教师可以张贴洗手要点及步骤,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

(七)努力加强幼幼互动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多给幼儿提供共同阅读、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与同伴互动,共同讨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内容,以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入园后、午餐前后、离园前等时段,引导幼儿进行自主阅读与交流,鼓励幼儿以符号的形式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以大带小”的阅读活动,鼓励大班幼儿与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故事大赛、图书推荐等多种活动,实现幼儿间的多形式互动。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努力增强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增强教学与指导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符号、文字共同布置班级环境,在区域活动中用幼儿能看得懂的符号记录、梳理活动内容,在主题活动中师生共同构建主题网络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与幼儿一起阅读,并在离园前与幼儿一起回顾一日活动,鼓励幼儿利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一天的活动。

总而言之,前阅读能力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在一日生活中渗透阅读元素,加强阅读指导,以不断增强幼儿的前阅读能力,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符号内容幼儿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学符号,比多少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主要内容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