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分析

2023-01-25 06:59程伟 于冬冬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载体法治

程伟 于冬冬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教材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体上,教材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在载体上,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注重传统经典;在内容上,凸显精神文化,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功能上,力求全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教师应当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探索法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融合,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境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 键 词 统编教材 初中 《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引用格式 程伟,于冬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3(04):65-68.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形塑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提升、家国情怀的涵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秋季,《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2019年秋季覆盖所有年级。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个特色,目的是“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1]。本文力图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究,试图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的覆盖面、主要载体、关注内容、基本特征等问题,最终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提出建议。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分布

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呈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整体分布、不同载体的分布、不同内容的分布、不同角色的分布。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整体分布

为了更好展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本文先后以“框”“目”作为分析单位,分别统计二者在不同分册的数量,进而统计出在六册所有的“框”“目”中所占的比例。研究发现,在“框”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占所有“框”的66.7%,在“目”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占所有“目”的40.8%。

对不同分册而言,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框”所占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九(上)、七(上)、九(下)、八(上)、七(下)、八(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目”所占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九(上)、七(上)、九(下)、八(上)、七(下)、八(下)。研究表明,“框”与“目”所占比例的顺序具有一致性。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载体的分布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艺术、民俗、科技等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根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的呈现情况,可以将载体分为传统经典、人物故事、文物图片、文字描述四大类。通过对六册教材中不同载体的统计分析发现,传统经典有96处,人物故事有20处,文物图片有45处,文字描述有45处,传统经典在所有载体中所占比例最高,人物故事所占比例最低。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内容的分布

通过对六册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类目的统计分析,物质文化占24.3%,制度文化占6.2%,行为文化占7.1%,精神文化占62.4%。由此可见,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类目中占绝对优势。在精神文化的次类目中,人格修养占42.7%,社会关爱占28.3%,家国情怀占29%。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角色的分布

教材中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六种不同的栏目,每种栏目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上述六个栏目都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运用你的经验”13次、“探究与分享”44次、“阅读感悟”19次、“相关链接”19次、“方法与技能”1次、“拓展空间”14次,其中“探究与分享”所占比例最高,“方法与技能”所占比例最低。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特征

通过统计分析并结合相关内容的设置和编排可以看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整体上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注重传统经典,综合采用多种载体作为依托,在内容上凸显精神文化,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力求全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教育价值。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个特色。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确在教材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从覆盖面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了绝大多数的课中。以课来说,六册教材共计53课,其中44课涉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占总课数的83%,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七(上)、九(上)、九(下)三册教材所有课中都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框来说,教材共计111框,其中74框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占总框数的66.7%;以目来说,教材共计233目,其中95目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占总目数的40.8%;从呈现方式来说,教材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一些课中集中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从主题到内容到载体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素,比如“亲情之爱”(七上)、“探问生命”(七上)、“社會生活讲道德”(八上)、“守望精神家园”(九上)等。在其他一些课中则分散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素,比如利用名言警句、人物故事、实物图片、科技与艺术成就等作为素材反映和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涵。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既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存在,在不同课中有所差异。

2.综合采用多种载体,汇集传统经典篇目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材需要载体依托。统编教材采用传统经典、人物故事、文物图片、文字描述的方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人物故事上选用了孔子开办私学(七上)、墨子严格要求弟子(七上)、鲁班发明创造(七下)、杨震慎独(七下)、许衡自觉遵守规则(八上)、季布遵守承诺(八上)、程门立雪(八上)、韦编三绝(九下)、闻鸡起舞(九下)等,这些人物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人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文物图片上选用了兵马俑(七上)、长城(八下)、莫高窟(八上)、徐悲鸿的《奔马》(九下)、天坛祈年殿(九下)、侗族鼓楼(九下)、岳阳楼(九下)等,这些图片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经典在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包括古诗词、格言、警句等。根据统计,六册教材共出现140句传统经典内容,分别出自《礼记》《道德经》《格言联璧》《尚书》《荀子》《论语》《抱朴子》《离骚》《诗经》《孟子》《千字文》《师说》《学记》《庄子》《周易》《大学》《后汉书》《淮南子》《韩非子》《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日知录》等传统经典篇目,作者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屈原、韩愈、庄子、顾炎武等,内容涉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这些传统经典的运用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润物细无声”般将尊师、孝顺、诚信、进取、爱国等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3.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凸显精神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物质文化有古代的演奏乐器(七上)、兵马俑(七上)、茉莉花茶制作(七上)、保护文化遗产(八上)、传统服饰(八上)、古代科技发明(九上)、民族服饰(九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九上)、传统中国画(九下)等。制度文化有家族制度(七上)、法律制度(七下)等。行为文化有中国的春运(七上)、清明祭祖(七上)、写春联(八上)、壮族“歌仙节”(九上)、藏历新年(八下)、藏族望果节(九上)、瑶族盘王节(九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九上)等。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类目中,精神文化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63%,包括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在人格修养层面,强调自我超越、心怀梦想、敬畏生命、慎独、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等。在社会关爱层面,注重呵护友谊、尊重教师、孝亲敬长、亲近社会、以礼待人、服务社会等。在家国情怀层面,突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爱国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为心”的民本思想,“孝亲敬长”“信守承诺”的品质,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在教材中都有体现。

4.重视教材题材的多样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名言警句、科技成就、艺术特色等都在引导学生认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二是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栏目中,“探究与分享”栏目有44次,占总数的40%,这旨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调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媒介,它们总是包含并承载着潜在的规范和价值,它们传递身份的建构,它们产生特定的感知世界的模式。”[2]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深邃的思想,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深受影响,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油然而生。经典篇目、名言警句、人物故事等也都向学生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教学建议

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为更好地实施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载体中,传统经典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6.6%,人物故事所占比例最低,只有9.7%。大量融入传统经典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但是,这些传统经典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有的重复出现多次,有的则与主题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人物故事所占的比例,多选取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积极性的人物形象、生活事迹,以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适当调整传统经典所占比例。教师可以结合每一课、每一框的主题精心选择适用的传统经典、名言警句,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真正发挥传统经典的育人功能。

2.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

在六册教材中,无论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框”还是“目”,八(下)所占的比例都是最低的。八(下)是法治教育专册,这说明法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教材的薄弱之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的一个初衷就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此,探索法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融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尽管“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法治并非现代社会的独有产物,傳统社会亦有一些法治思想、主张、观点值得今天学习和借鉴,法治背后所彰显的公平和正义的理念自古有之。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古代社会的相关法律制度、典型人物故事等来呈现法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相关案例、故事的研讨增进学生对法律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3.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境界

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编排和设计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爱国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可以说,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设计紧紧抓住了价值观的培养这一核心。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梁漱溟所指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3]在生活方式的背后是思维方式,即如何认识和看待生活的这个世界,正是思维方式决定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重在“培根铸魂”,中华民族智慧(思维方式)侧重“启智增慧”[4]。具体来说,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有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和直觉思维。整体思维是将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思维是指世界万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直觉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之一,它不需要借助逻辑分析而是凭借个体的灵感、体验等把握事物的本质[5]。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医将人的身体视为整体都是整体思维的表现。这些思维方式不乏对今天的生活有借鉴和启发的成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看待生活的世界。就整体思维而言,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整体思维的体现。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这一课中可以将整体思维融入其中,通过演绎或者归纳的方式引出整体思维,如此则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境界。

4.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有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封建社会。与之相比,今天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文化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6]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应当从适应现代生活的角度出发,批判地看待传统文化。比如,“孝亲敬长”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在教材中多次出现。但是,与传统社会相比,“孝亲敬长”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社会是封建家长制,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成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儿童没有话语权。现代社会倡导人人平等,儿童与成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现代社會的“孝道”与传统社会有着明显不同的内涵,不再是对成人的惟命是从,而是建立在对父母、亲人尊重和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一种家庭关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从现代社会出发审视传统文化,以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义务教育三科教材统编工作答记者问[EB/OL].(2017-08-28)[2022-6-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708/t20170828_312487.html.

[2] Fuchs E,Bock A.Introduction[M]∥Fuchs E,Bock A.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textbooks studies.New York:Palgrave,2018:57.

[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0.

[4] 赵占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思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01):41-46.

[5] 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J].社会科学研究,2017(03):126-133.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EEA1904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载体法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