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融于灵感
—— 从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探究灵感的逻辑性

2023-01-29 10:27
音乐生活 2022年11期
关键词:倒影感性理性

张 朝

一般来说,人们会把灵感归于感性,逻辑归于理性,并常常把感性与理性分开看待,认为感性多的作品容易缺乏逻辑,理性多的作品又容易缺少灵性。我认为在实际创作中两者应该高度统一,缺一不可。当然,在创作中会遇到先获得灵感或先出于理性的时候,但紧接着另一方就应该立即跟上,就像若先迈出右脚,下一步左脚就应该立刻跟上,要不就会跌跤。而我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及音乐鉴赏中会发现,凡是持久动人的作品,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是高度完美的,否则它一定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还有一个很微妙的现象:灵性鲜活的作品它往往会具备一种独特的逻辑规律,且常常是隐蔽的、不易被发现的,因为它们的逻辑不寻常,或者说是神出鬼没的,就像一位充满应变能力、灵活机智的战略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国唱得最多的两首歌曲就是这样的作品:一首是创作于1956年的《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一首是创作于1983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秦咏诚曲)。2021年以来可以说是每天听、处处唱,不由令人感叹,过去这么多年,这两首歌曲仍然充满魅力,百听不厌。于是,我就将自己已有的理论对应这两首歌曲进行了分析,结果令人惊讶!又一次发现了创作的奥秘。下面就分别将这两首歌曲的分析分享给大家。

一、刘炽歌曲《我的祖国》灵感中的倒影思维

大家知道,倒影思维贯穿于整个欧洲音乐发展历程。早在巴洛克时期便在巴赫等人的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到了20世纪,这一思维更以勋伯格为代表的众多现代作曲家笔下得到发扬光大。以至于今天倒影手法被视为一种常用的现代作曲手法,并广泛运用于器乐作品的创作中。然而倒影思维应用到我国的歌曲创作中似乎不多见,如果通篇都使用倒影手法来创作歌曲可能就更少有了。把刘炽先生的杰作《我的祖国》进行仔细分析就会惊奇地发现,整首作品都贯穿着异常严谨、巧妙的动机及倒影的发展逻辑,而且变化之丰富令人惊叹!下面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

整首歌曲旋律发展的核心是依靠一个“两音动机”,即两个级进的音do、re ,这个大二度音程的移位、变化及其倒影、变化倒影构成了全曲发展的材料与逻辑关系。整首作品旋律的运动就像波浪里的帆船一起一伏、一左一右,宛若风一样吹过连绵的群山,悠扬、宽广,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歌词中描绘的意境。下面是我对作品的分析透视图:

看完这个透视图,一定会有人问,刘炽先生是这么布好逻辑后创作的吗?我的回答是,如果开始就布好逻辑,刘炽先生一定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就像李小龙搏击时,如果想着先出咏春还是上少林,他可能早被对方打倒了。搏击时一定什么也不会想,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制胜。刘炽先生也一样,一定是出于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更令人叹止!但我也相信,刘炽先生一定和他的作曲老师冼星海学习过倒影技术。这说明一个道理,技术问题应该在下面解决或在学习时解决,就像成熟的司机上路时是无需着意考虑技术问题的,作曲常常也这样。刘炽接受电影《上甘岭》创作时,拿到这首歌词后十分受感染,为了全神贯注不受干扰地写好这首歌,他几天不出家门,还在宿舍门口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刘炽死了”。可见刘炽先生在创作时的状态,可以想象,那是在用生命之火熔铸每个音符。

二、秦咏诚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灵感中的中心和音思维

中心和音技术是20世纪作曲家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即以某个合乎理想的、特定结构的和音(一个或一组)作为创作的中心成分,通过重复、移位、变化、派生对比等发展手法,完成全曲。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材料高度集中,而在中国的歌曲创作中运用类似手法,可能会在某些歌曲的片段和局部看到,但通篇都运用这个手法,特别是只用一个中心音程发展出整首作品的情况就罕见了,秦咏诚先生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就属于这类作品。该作品“垂帘听政”的就一个纯四度(偶尔转位为五度),这个核心四度高度集中和完美地完成了整首作品的发展,并通过四度所体现出来的大小调式色彩进行相互对比,异彩纷呈。副歌可以说是核心四度大小色彩的综合体现,显出更加斑斓的效果。全曲逻辑清晰、结构简明,音乐表现出坚定与神圣的精神风貌。上面是我对作品的分析透视图。

分析完两首作品,不得不令人赞叹作曲家天才的智慧与灵性的光芒。两首作品我相信都是在作曲家天才的灵感中蕴含了完美的逻辑。两首作品的黄金分割都在副歌,为了获得高潮的效果,两首作品的副歌都体现出更为复杂和立体的思维,将音乐内涵表现得更加丰满。在当今,旋律常常被一些现代音乐的创作者误解为没有技术含量,特别是那些通俗易懂的旋律更是容易被视为小儿科,但恰恰这些通俗的旋律背后,特别是像《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这样持久的、百听不厌的旋律背后,往往具有复杂的技巧与严密的逻辑,正如唐诗宋词里那些名句,常常是最通俗的,然而也是创作上最难以企及的。

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深入分析(仅仅针对倒影与核心音程方面),我们揭开了一个奥秘,灵感是人脑中固有的一种高级思维,特别对于天才来说,灵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特异思维和灵慧。艺术是灵性的家园,灵感在艺术中尤为珍贵。可以说,科学家更多是探索物质世界的,而艺术家更多是探索精神世界的,只要人类存在,灵感就是精神世界里永不凋谢的花朵。感性本来就先于理性,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中得出来的。理性可以总结感性,但不可替代感性,更不可以遏制感性。我们的创作应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理性和感性像一对孪生兄弟,是创作的两个支点,缺一不可,它们是并存的。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产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灵感中往往深藏着最不程式化的、最新颖的创新,因为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预想不到的、不断前进的。理性化的技术是创作的基本功,平时要打牢。感性化的灵感是创作的生命树,时刻要浇灌。当我们的创作越趋于成熟,我们就可以获得越多的自由和解放,就会越接近自然,获得更多的灵感。理性可以熔化在灵感里,灵感也可以翱翔在理性中,正所谓“道法自然”。

猜你喜欢
倒影感性理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倒影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倒影之美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找倒影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