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2023-02-01 11:06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大辛庄办事处中心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大辛庄办事处中心小学 刘 坤

质疑能力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与分析,在质疑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思维都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讨论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旨在发展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质疑能力是学生主动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探寻知识本质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质疑与思考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本质、挖掘事物的本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发人深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致品读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思路,体会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真情实感,在质疑过程中走入文本,实现深度阅读,帮助学生养成在质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决定学生质疑能力的要素

(一)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好奇心的强弱是决定其质疑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较高,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不足,会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这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出于其好奇本质对世界进行的思考与探究,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一半是与生俱来的,一半是由他人引导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鼓励学生探索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获得质疑与探究的动力。

(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质疑能力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猜疑,不是学生基于某一特征进行漫无目的的遐想而随意提出的问题。合理的质疑要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个人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出有深度、有价值、有建设性的问题。失去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的质疑和提问很容易陷入无意义的怪诞之中,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让质疑有所根据,并让学生在质疑过后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三)教师态度及其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上限。学生的质疑行为并非对知识的亵渎和对权威的不认可,而是一种基于个人主观思考后,想要探寻知识核心并深化对知识理解的做法。所以,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行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可学生的质疑行为,为学生提供质疑与思考的动力,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体验,在探究中获得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能力较强,若不加以限制,质疑很有可能会“偏题”。所以,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剖析文章内涵,并抛出针对性的问题,利用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的质疑能力获得正向和积极的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氛围,建立阅读情境

要想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和讨论,大胆质疑、敢于质疑。质疑是学生基于个人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模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后提出个人观点的过程,也是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思路和学习想法的过程。教师要以此为核心优化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讨论欲望,让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经验、交流合作,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观点、提出问题。实际上,许多小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敢随意在课上举手发言,也不愿意与他人有过多的交流,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可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同学共同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完成文章阅读,并合理质疑。在构建课堂氛围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引入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等辅助教具,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主动阅读、质疑、思考、探究。

例如,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学中,教师录制了一段“秋天”的视频,并将视频与音频分开播放,先播放音频,让学生猜测音频中都体现了哪些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简单的课前导入活动,营造了本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好奇心,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提问给出及时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利用媒体情境构建了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减轻了学生在课上质疑的心理负担。

(二)借助学习单,鼓励学生提问

许多小学生在参与阅读课堂时往往会出于个人喜好,以读故事的方式完成文本阅读,不会结合文章内容对作者的写作方式、创作思路以及内涵的情感价值进行深度探索。而传统的语文阅读课中,这些对阅读文本深层剖析的工作大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不会主动思考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自然也不会结合课文内容质疑。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将阅读课堂变为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思维园地”,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踊跃提出问题,将对文本的阅读学习带入深层,通过积极的鼓励与引导,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学习单为学生安排自主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寻找问题,并做好批注,在后续的自由讨论环节提出问题,从而养成边阅读边思考,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首先,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本课的学习单,要求学生在学习单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学习单内容包括:标记文章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并造句;阅读全文,分析文中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征、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并用一句话总结陶罐和铁罐的结局;说一说你的思考与感悟,并提出问题,对不理解的内容做好标记。

学习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小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阅读环节过后,教师要检查学习单完成情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举手发言,以此引导学生互相帮助,更好地解决质疑。本环节结束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应进行统一归纳与汇总,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自成一组,在小组内开展对该问题的深度探究,完成小组合作学习。

(三)注重个体差异,坚持公平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学习能力不同、阅读水平不同,产生的疑问自然也不相同。部分学习能力较强、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快速梳理出文章核心,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反复阅读后仍然有许多不理解的问题。所以,学生在课上质疑的内容与质疑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感受与体验,确保阅读教学以及对质疑能力的培养能围绕每一名学生的主观需求,让所有学生公平地享有在课上质疑的权利。教师要始终以和善的态度面对不同学生的提问,消除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认为自己贸然提问会拖慢课堂进度的负面情绪。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本文介绍了西沙群岛丰富的物产以及绝美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粗读一遍文章,学生对文本有大致了解后,再要求学生精读,提炼出文章有哪些描写西沙群岛景色和物产的语句,并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个人观点和问题。自主阅读结束后,教师选择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问题与质疑点,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既要选择后进生分享,又要选择学优生提问,以一视同仁的态度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质疑的机会以及鼓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质疑可以获得教师的认可,进而收获自我效能感。

(四)开启深度阅读,挖掘文本主线

人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选择的文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强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挖掘文本主线,探究作者在蕴藏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文本的表象入手,跟随文章发展脉络走入文章深层,开展深度阅读,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随后鼓励学生跟随故事的发展深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刻苦读书的故事。文章开头设置了大量铺垫,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立志刻苦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原因。本文的主线即少年周恩来发愤图强、刻苦读书的始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主线,将文章划分为“故事背景”与“立志读书”两个部分,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质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一自然段阅读结束后,教师都会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随着故事的发展,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抽丝剥茧地解决了问题。在整篇文章阅读结束后,整个故事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本课的深层阅读。

(五)巧妙利用线索,推动质疑思考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能够将文章的结构故事情节以及文中涉及的所有材料串联起来,呈现出完整的文章结构以及清晰的行文脉络,而且文中埋藏的各个线索也是主要的质疑点,是发展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载体。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学习时很难自主找到线索,所以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着重刻画文章的重点线索,并围绕线索设计启发式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质疑,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使整个阅读教学持续深入。

例如,在《珍珠鸟》一课阅读教学中,珍珠鸟的活动是本课的主要线索。教师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标记出作者描写的珍珠鸟活动的各个地点,这时,许多学生开始好奇,这些地点暗藏了怎样的玄机?为什么要着重标记?学生带着疑问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后,教师再要求其根据刚才圈画的各个地点分析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并寻找活动范围的变化规律或变化特征,至此学生恍然大悟。随后,教师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思路寻找文中的其他线索,并基于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提出问题或个人观点,之后与同学分享。学生分享时,其他同学也可以在不影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质疑这一线索,让线索成为推动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真正使质疑贯穿学生阅读学习的全过程。

三、结语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思考与质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大胆质疑,优化阅读教学表现形式,在激发学生质疑欲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质疑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进步。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