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二号楚墓漆奁彩绘动物形象及画面主旨考究

2023-02-06 18:29苏前程
百花 2023年11期

苏前程

摘 要: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彩绘漆奁,其盖外壁绘制了五个独立场景,且这五个场景具有明显的情节性关联,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连环画。这幅组图为先秦绘画艺术发展与民俗研究增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图像所表达的内涵,目前学界众说纷纭。本文通过研究图像中所绘动物形象,试图推测图像内容可能与婚娶有关。

关键词:包山二号楚墓;漆奁;婚娶;动物形象

包山二号楚墓一经发掘就备受瞩目,尤其出土物中的彩绘漆奁引起了广泛关注。漆奁图像整体以黑漆为底,上用朱红、熟褐、棕黄、赭石、翠绿、皓白等色描绘,画师运用平涂、线描与点描结合的技法绘制。图像整体由树木分割成五个独立画面,画面中共有四辆车、二十六个人物、五棵树、十匹马、九只大雁、两条狗、一头猪(图1)。其阅读顺序经要二峰先生考证,共分为初行、驱驰、出迎、相会以及犬豕奔突五个场景。[1]

一、楚漆奁彩绘学术史研究

包山二号楚墓漆奁彩绘作为目前已知为数不多的先秦绘画之一,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图像内容对于研究周代礼节、民俗、服饰、贵族生活、艺术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漆奁彩绘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其所表达的主旨展开,核心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漆奁彩绘图像表现的是一场盛大的迎娶场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场景表现的是车马出行,与婚娶并无关系。

胡雅丽在《包山2号墓漆画考》中通过对彩绘漆奁五个画面的解读以及对先秦聘礼的详细分析,结合墓中竹简上的文献记载,判断出此图像应是当时贵族礼制活动的真实写照,故称其为“聘礼行迎图”。[2]彭德在《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一文中,运用周礼的规定对画面中的阵仗规格以及人物的服装动作等进行了考辨,并用楚王的婚礼作为对比佐证,认为此图像表现的是王孙亲迎场面。[3]张闻捷在《包山二号墓漆画为婚礼图考》中通过对彩绘中人物服饰、车马、礼节等方面的研究,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与图像情节进行相关性的佐证,推断此彩绘内容表现的是周代婚礼的场景。[4]这三位学者认为,此彩绘是周代婚礼的真实写照。

刘彬徽在《画苑瑰宝——“金秋郊游图”》中认为漆奁图像描绘的是金秋郊游场景。[5]崔仁义在《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初论》一文中从时间空间、马车朝向、停车之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将画面中的人物分为使者告主和远迎宾客两组,认为楚漆奁彩绘图像描绘的是大夫间朝觐的礼仪,故称之为“迎宾出行图”。[6]陈振裕在《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一文中对图像中的车马形制、人物服饰、写景状物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考证,并与秦汉时期的车马出行作了对比分析,认为此图像是目前我国年代最早的车马出行图。[7]要二峰在《包山二号墓彩绘漆奁图像考》一文中认为此彩绘表现的是贵族出行、迎迓会面场景。

以上为漆奁图像内容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他关于漆奁彩绘的研究不在此赘述。学者通过对图像内容、人物服饰、聘礼礼仪、材料技法、周代礼节、艺术内涵等多方面的分析,对漆奁彩绘的含义进行推测,但彩绘中所占画幅较少的动物形象往往被忽略了。

二、楚漆奁彩绘动物形象研究

漆奁彩绘中的动物形象在研究中常常被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忽视。要二峰先生在《包山二号墓彩绘漆奁图像考》中认为:“绘画者所摹的原本可能本来只是一棵树,但因为在原画制作的过程中,最后留下的空白比较大,所以临时加画一棵树以及一猪一犬以填补空白。”他认为狗和猪的存在与其他场景无直接关系。此观点并不严谨。笔者曾系统学习过大漆工艺,首先,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匠人需要不断刷漆、阴干、绘制,重复数遍,而后打磨成器,整个工艺流程持续时间较长,一开始的构图环节为重中之重,故很难出现失误的情况。其次,墓主人身为王孙,又曾担任楚国左尹,位高权重,为其服务的画师匠人不会是资质平平的民间工匠,而应是专门为贵族工作的宫廷画师,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可能性极小。漆奁彩绘中动物形象的出现更可能是故意为之,它们在画面中承担着某些作用或者说代表着某种含义。

(一)大雁形象研究

漆奁彩绘图像共出现九只大雁分布在不同画面场景中,其中八只为两两配对,大雁成双成对出现常常有着男女相会或缔结婚姻的美好寓意。而大雁形象在此图像中出现除了活跃丰富画面,使其更加连贯、饱满之外,还可能具有两种作用,其一为指明出行场景所处的季节,真二为对婚娶含义的暗示。

1.指出季节

《周禮》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郑玄注:“中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彩绘场景中没有明确显示季节,研究者只能从画面细节确定其所处的季节。大雁有着随季节更替进行群体迁徙的特殊习性,每当秋冬季节,大雁会成群结队地从西伯利亚一带飞往我国南方过冬,次年春天又会群体迁回“老家”繁衍。根据大雁的这一特性,我们对楚漆奁彩绘场景所处季节的推测也就有迹可循。图像中的大雁是处在秋天的迁徙期还是春天的迁徙期、是往南飞还是往北飞就成了确定画面所处季节的重要依据。

崔仁义先生通过柳叶颜色与《礼记》中对仲秋之月大雁活动的记载等细节判断画面所处季节为秋季。而张启彬在《包山楚墓〈车马出行图〉新探》一文中科学分析了大雁飞行的方向与树枝摆动方向的关系:中国内陆主要分南北两种类型的风向,树枝飘向南,则风向为北风,北半球的北风多发生在秋冬季,与候鸟过冬迁徙常识不符,故画面风向应为南风,而季节应处于春夏,结合大雁不喜热推测出此场景应处于春季。[8]

2.婚娶含义暗示

《白虎通德论》记载:“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征曰玄,故不用雁贽。”《仪礼·士昏礼》:“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唯纳征不用雁,以其自有币帛可执故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婚礼中大雁的出现并不是巧合,而是作为必要的礼节性象征出现,六项婚礼进程中只有纳征一项不用雁。《白虎通德论》中也作了进一步说明:“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大雁随着时节的南北迁徙被视为守礼的象征,表明不会失时、失信于女子;又因大雁飞行时整齐成列,总有一只强健的大雁作为队伍领头,其他弱小年幼的大雁紧随其后,从来不会逾越,故以此来比喻婚娶时长幼有序。雁也因这些特质成为古代婚礼必不可少的礼节性象征。

综上所述,大雁的出现首先指明了场景中所处的季节,其次因大雁的品德和特性受人推崇,从而取其美好寓意。再根据图像中大雁多为成双成对且一前一后的出现,此双数可能是在表达妇人从夫、缔结婚礼之意。总而言之,画面中大雁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婚礼的礼节性象征,更蕴含着东周时期人们对新婚之人朴实且真诚的祝福。

(二)犬豕形象研究

《后汉书》记载:“韩子曰……画孰难?对曰,狗马最难。孰易?鬼魅最易,狗马人所知也,故难,鬼魅无形故易也。”在漆奁彩绘中对狗与猪的刻画十分生动自然,一举一动都充满灵性与张力,这反映画师技法之高明,同时也侧面反映狗和猪并非为随手凑数之作。漆奁彩绘中共出现两条狗和一头猪,分为两处场景,一处为一狗一猪出现在一个独立的画面空间作欢腾状(图2),另一处为一狗停留在马车前作俯卧状(图3)。虽然二者作为画面的点缀所占的画幅很少,但在整体主旨上存在某种独特的作用,在画面中承担的功能也有所区分。

1.犬豕奔突

犬豕奔突场景由两棵柳树作为间隔与其他场景区分开来独立成幅,狗和猪同时被同一个方向所吸引,二者前腿腾空后腿蹬地作欢腾状,仿佛在奔走相告。猪狗作为家畜,靠人为饲养,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见到主人或其身边熟悉的人才会作此反应,抑或是被声势浩大的迎亲场面所惊扰,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暗示了出行队伍的靠近。另外猪和狗在画面中的形象呈现尽显灵动欢快与滑稽,不仅作为画面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活跃了整体画面的氛围,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这幅连环画整体氛围与主旨是较为轻松的,表现的是一个欢乐且喜庆的大型出行活动。

《论语》云:“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孟子》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见孔孟时期猪和狗等家畜十分珍贵稀少,非平常食材。《礼记》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说明东周时期生产力较为低下,哪怕是贵族阶级,此类家畜也是作为重要的家庭财产被看待,对于猪和狗等畜类人们不会放任其在田野狂奔,大多会圈养在屋舍附近。所以此场景中猪和狗的出现也暗示着此处所在的位置为居住地附近,也可以说是此次出行的目的地。

彭浩先生在《楚墓葬制初论》中对楚墓的随葬品和墓葬等级进行了研究梳理,指出楚墓的随葬器物组合有明显的地方特点,楚墓葬具的种类与《礼记》中的记载大多是对应的。所以《礼记》对于当时的楚地文化有一定的指导与限制作用。墓主作为楚昭王后裔,先秦王子为士,故在礼节中应当从士之礼。《礼记》云:“士无故不杀犬豕。”所以狗和猪不仅是墓主人贵族身份的一种体现,还表明了此处正在进行的是一场隆重、盛大的礼节性活动。

综上所述,此场景用犬豕这类家畜来暗示此处为居住地附近,也就是此行的目的地。犬豕奔突场景暗示了漆奁彩绘的整体氛围为一个较为欢快、轻松的大型活动,该活动可能就是婚娶场面。另外,此场景作为整幅连环画的结尾,猪和狗向着一个方向奔去,一种可能是去迎接队伍的归来,二是受到惊吓朝着队伍的反方向奔突,无论哪种都体现了迎亲队伍的逐渐接近,巧妙而不突兀地为整个出行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2.卧犬

卧犬形象在一辆二马并驾的车前和一棵作为场景分割的柳树之间下方的位置,画师所绘极为生动,虽是静态的图像,但仿佛看到其摇头晃尾对人示忠。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除了供人食用的肉狗外也有驯化过后看家护院或执行特殊活动的狗。《公羊传》记载:“灵公有周狗,谓之獒。”《说文》云:“獒,犬如人心可使者。”可见上文犬豕奔突场景中的犬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

《诗·召南·野有死麕》云:“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意为缓缓解开头绳,但别碰我的佩巾,也不要引得狗叫,以免耽误了吉时。郑玄在《郑志》中记载:“正行昏礼,不得有狗吠。”所以趴伏在车前的狗在婚礼过程中应该作为监督两位新婚之人是否遵守礼节之用。在画面中可以看到此犬乖巧可爱,对车上的人十分友好,所以此犬的表现也就是说这场婚礼双方礼节分毫不差,进行得十分顺利。此卧犬的存在也体现了画师构思起草时的过人之处,简单的细节将婚礼圆满的寓意附着于画面之中,当然此犬的存在也可能是东周时期婚娶场景绘制的必需之举。

三、结 语

美术史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与答案可能是单一的,但对于还原出历史真相的过程更需要多元化的视角与解读,画面中任何细节与意象都应该被认真审视。漆奁彩绘中的动物形象更可能承载着画师的主观意愿,寥寥数笔活跃画面的整体氛围,用较小的篇幅烘托了所绘题材的基调。

包山二號墓漆奁彩绘图像所表达的主旨应该和婚娶有关,画师所表现的是一幅描绘了东周时期婚礼整体过程的“婚娶图”。“婚娶图”为还原东周时期真实的民俗活动与贵族生活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和古籍中对于先秦婚礼礼节与场景描述的记载互为佐证。包山二号墓漆奁彩绘主旨的考证对于东周时期楚文化、美术史论、考古学以及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参考文献

[1] 要二峰.包山二号墓彩绘漆奁图像考[J].江汉考古,2022(2):101-105.

[2] 胡雅丽.包山2号墓漆画考[J].文物,1988(5):30-31.

[3] 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J].文艺研究,1990(4):113-120.

[4] 张闻捷.包山二号墓漆画为婚礼图考[J].江汉考古,2009(4):76-84.

[5] 刘彬徽.画苑瑰宝:“金秋郊游图”[N].江汉早报,1987-05-22(2).

[6] 崔仁义.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初论[J].江汉考古,1988(2):72-79.

[7] 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J].江汉考古,1989(4):54-63.

[8] 张启彬.包山楚墓《车马出行图》新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