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方言中的“蟹”类熟语词汇隐喻研究

2023-02-06 16:51马晓萱
百花 2023年11期

马晓萱

摘 要:台州方言中存在着一大批“蟹”类熟语词汇,除字面义外,其隐喻义更为丰富多彩,且往往蕴含着贬义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更为生动具体地折射了台州人民的审美心理、传统观念及价值取向等,反映了台州当地的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渔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台州方言;“蟹”类熟语;隐喻义;思维认知

如果对台州方言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台州方言中存在着大量以水生动物为主体意象构建的熟语词汇。以“蟹虾鱼”为主,由各类水生动物衍生而来的熟语词在当地民间中广为流传,在日常方言交际中也不少见,其中又以“蟹”类熟语词汇最为典型,如“死白蟹”“蟹血”等。这些熟语词往往并不拘泥于简单的字面义,而是包含了更多独特精巧的隐喻义,它们不仅承载着一定的修辞功能和社会交际功能,更反映了台州人民深层的文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等,成为反映台州人民思维认知方式的一面镜子。

一、台州方言中的“蟹”类熟语词汇整理归纳

(一)熟语词汇概念及范围界定

汉语方言是构成汉民族丰富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熟语作为方言中最具民族活力和地方特色的典型语言单位,经过了汉民族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加工,具有更为通俗化、日常化的特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辞海》中给“熟语”以这样的定义:“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语句。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有学者据此指出熟语的基本特征,即结构固定、意义完整、富有哲理。[1]由此可见,熟语具有“意义上的整体性”,其意义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而要整体性地将其隐喻义、常用义纳入综合考量。因此,熟语的隐喻义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台州作为中国重要的渔区,其海岸线超过700公里,盛产各类渔业经济水生生物,是浙江省著名的海洋大市。由于长期从事捕捞、养殖加工等一系列渔业劳作,渔民们大都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生态知识,对各类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与此同时,当地居民也形成了以海鲜等水产品为主的饮食习惯,饭桌上一年到头海鲜不断,其中蟹尤为台州人民所熟知。青蟹、毛蟹、梭子蟹……台州人喜欢吃蟹,而且十分懂蟹,因此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蟹”类熟语,如“蟹血”“死白蟹”等惯用语,“乌青蟹黑”“沙蟹钳硬”等成语,还有“螃蟹过河——七手八脚”等歇后语,规模庞大,种类繁多。这里我们仅选取包括惯用语和成语在内的主要熟语词汇加以分析研究。

(二)“蟹”类熟语词汇分类整理

基于多种渠道的资料搜集与整合,可以整理出以下22个较常见且有迹可循的台州民间“蟹”类熟语词汇。这些熟语词汇生动活泼,其意义并不拘泥于字面,而是包含着更多独特的隐喻义,具有“意义上的整体性”,构筑起台州方言熟语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下面以其隐喻义的衍生运用为参照标准,对22个“蟹”类熟语词汇进行分类整理。

1.贬人型

台州方言“蟹”类熟语中存在一类“以蟹喻人”的熟语词汇,往往以“××蟹”的构词模式存在,或直接以不同品种“蟹”的名称、别称指代具有相似性格特质的人。这类词汇意义的情感倾向均为贬义,常用于形容某人品性不佳。

(1)比喻人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空壳蟹、红钳蟹

“空壳蟹”比喻外强中干的人,空壳即空架子,指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容的东西,一些蟹肉很少或几近死掉的螃蟹上锅蒸煮过后就会徒留一个大空壳。“红钳蟹”指煮熟的蟹钳发红,看似厉害但实际无用,“徒有其钳”,因此常用它来比喻虚张声势、表面厉害而无实际本领的人。

(2)比喻人懦弱胆怯:软脚蟹、呐糊蟹

“软脚蟹”指的是蟹足呈弯曲状,且外壳较薄,其形与“人懦弱时的蜷缩状与软弱态”相似,因此常以其比喻懦弱胆怯的人。“呐糊蟹”中“呐”是方言词,是压扁、压坏的意思,以“被压扁的螃蟹”比喻胆小软弱、任人欺负的人。

(3)比喻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死白蟹、绷脚蟹

白蟹即梭子蟹,是台州人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类蟹种,人们对白蟹的新鲜度要求也非常高,白蟹死后肉质松散,毫无美味可言,必定被丢弃,因此台州人常用“死白蟹”来比喻一无是处或行将必败的人。螃蟹即使多足,被捆绑后也是动弹不得,“被绷住脚的蟹”再怎么努力挣脱也是做无用功,因此以“绷脚蟹”来比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4)比喻人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燥白蟹、大水蟹

“燥白蟹”蟹肉不细腻、肉质粗劣,“燥”是方言词,意为粗糙,因此常用它比喻粗心大意的人。水蟹则是青蟹中最低劣的品种,蟹肉少且蟹肚里满是海水,这种肉少水多的特点被衍生出人没有内涵和主见的隐喻义,因此常以“大水蟹”比喻做事散漫粗糙、随波逐流的人。

2.绘貌型

除喻人性格外,台州方言“蟹”类熟语中还存在描绘人或物外貌形态一类的词汇,多包含“蟹×”的构词模式,其情感倾向或为贬义或为中性,总体来看这类词汇的贬义色彩有所减弱。

(1)形容人外形不好看:蟹丁、棺材头蟹

“蟹丁”在这里特指滩涂上的小沙蟹,因其体形小、不起眼的外貌而常被用来指称身材矮小的人。“棺材头蟹”即红脚螈,又名望潮蟹,一只脚特大如身,一只脚退化得很小,因此被谑称指代跛脚的人。

(2)形容人走路或做事形态无美感:蟹鉗脚、蟹走

螃蟹这种节肢动物有五对足,行走时手脚并用,易显出“手忙脚乱”之状,因此“蟹钳脚”就用来形容人走路姿势丑或做事手忙脚乱。此外,螃蟹行走时取横向步态,且五对足并用,与“众人抬物、横行霸道”的场面十分相似,因而“蟹走”也常被用于形容某人横行霸道的嚣张姿态。

(3)形容某物外形难看:蟹爬、乌青蟹黑

“蟹爬”指螃蟹横向爬行,多足并用,在沙滩上留下的印迹杂乱无章,由此引申为字迹潦草难看的意思,用以形容某人的字迹像螃蟹在纸上爬一般。“乌青蟹黑”指螃蟹外形呈青黑色,有如人皮肤的淤青处,因此常被用来形容皮肤淤青处青黑难看的样子。

3.讽事型

这类词汇结构不固定,词性色彩程度也参差不齐,常用以表达对某些特定局面或情势的嘲讽或挖苦等。

(1)讽喻事情十分糟糕,必将失败:死白蟹、死蟹一只、白蟹一只

因蟹死后会很快变质,不能食用,只能丢弃,因此这一组词就常用于讽喻事情陷入无法挽回的僵局,必将走向失败,即面临毫无前途的窘境。

(2)讽喻某事或某物毫无价值:蟹血、蟹子、蟹吼

螃蟹属于冷血动物,血液透明呈淡青色。以“螃蟹血温之低与血色之淡”可以联想到“白费工夫所带来的心灰意冷之感”,因此“蟹血”常用于讽喻某事毫无价值、白费力气。“子”在方言中意为“卵”,蟹卵没有任何食用价值,因此“蟹子”常用于表达子虚乌有之意,讽喻事物毫无价值或意义。螃蟹没有声带,不会发声,只会吐泡泡,“蟹吼”则用来形容所发表的言论或声音无关痛痒,讽喻发言人说话无权威、人微言轻。

(3)讽喻强词夺理、蛮横无理的行为:沙蟹钳硬、呒缝找蟹

沙蟹是蟹中体形最小的一种,其蟹钳小却常常喜欢挥舞蟹钳,因此常用“沙蟹钳硬”来讽喻强词夺理、自不量力、理亏却还嘴巴硬的行为。因淡水蟹多栖息于山区溪流的石块下,常在石缝间躲藏,“呒缝找蟹”则讽喻硬是找茬、鸡蛋里挑骨头的无理行为。“呒”是方言词,即“无”。

二、词汇隐喻机制及其文化反映探究

(一)隐喻产生机制

自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之后,隐喻研究就和人类的认知领域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我们日常思维模式、行动方式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人们对生活的认知过程中。具体来说,词汇隐喻的基本作用就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创造相似点,使得意义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发生投射的现象,通过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从而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关联起来。[2]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便得以在分析整合这些“蟹”类熟语词的同时,考究到台州人民对于熟语意义构建的动态思维认知过程。首先,基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自然知识积累,台州人民在建构“蟹”类熟语词隐喻义的引申机制中,无非是根据蟹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及加工食用特点这三类标准而建立相似点的。据蟹的外形大小、颜色体温等生理特征的,如“蟹血”“蟹丁”;据蟹的繁殖、栖息等生活习性的,如“呒缝找蟹”;据蟹经加工食用的口感的,如“死白蟹”“红钳蟹”。

其次,这些“蟹”类熟语词汇的隐喻义往往都形容人或事不好的一面,借以表达人们不喜欢、不接纳的排斥抵触心理。[3]从词义层面上看,原本概念义中并无感情色彩的义素,在转化为隐喻义的过程中却纷纷被附加上贬义的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受审美心理、渔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台州人民,在建立相似点后,又会在隐喻义引申时附加上自己的主观情感,由此激活最终的隐喻义呈现。这种主观上的心理表征与客观上的经验积累都属于台州人民思维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而它们又恰恰受到台州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影响。

(二)“渔文化”反映

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植根于隐喻之中,促成隐喻意义的解读,而隐喻义又能够巧妙折射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王松亭认为:“文化因素对隐喻感悟过程中的联想提供参考框架、心理基础、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4]这与概念隐喻理论不谋而合。文化影响了隐喻联想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而反过来认知心理也揭示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台州方言“蟹”类熟语词汇折射出的台州人民独特的认知心理、审美价值等,都是当地“渔文化”的生动反映。这种“渔文化”包罗万象,将台州当地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都囊括其中。

首先,语言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联。这些以“蟹”为主体意象建构的方言熟语是其他地区所不常见或没有的,尤其是对于广大内陆地区而言,可以见得,这种语言现象依赖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台州沿海的地理优势使得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并在生产生活中逐渐熟悉了各类水生动物的习性,拥有丰富的渔业文化知识,因而才得以创造出许多富有沿海地域特色的水生动物熟语。

其次,台州方言中的“蟹”类熟语词汇绝大多数呈现贬义色彩。作为爱吃海鲜的台州人,却偏偏对蟹有着贬义的情感倾向,反映出人们对螃蟹的固有消极审美心理。台州人民普遍认为,螃蟹除了食用,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在许多有关蟹的台州民间传说中,螃蟹都在故事里扮演着不好的反派角色,往往张牙舞爪、横行霸道;在古代,江南地区的稻田还时常会遭到螃蟹的破坏;此外,渔民们对蟹的冷血脾性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性也深感不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台州人民对蟹潜在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感,于是在构建“蟹”类熟语词汇时便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主观情感投射到了蟹的形象上。

台州发达的海洋渔业孕育出了当地独特的“渔文化”,也孕育出了渔民们朴实热情的性格以及爱憎分明、坦率直爽的处世气度,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思维认知方式。这些“蟹”类熟语词汇中,对于人道德品行的“贬人型”批判颇多,且情感表达极为强烈,而“蟹爬”等评价事物外观的“蟹”类熟语词则相较来说情感强度较为缓和,这生动印证了臺州人民具有强烈的道德观意识,十分注重人的品格德行。同时,这种由价值观驱向构建的人格化的“蟹”类熟语词,也成为台州人民借助螃蟹形象以“自省、自醒”的一种重要形式,生动展现出台州人民对于自我强烈的认知与反思,渗透着台州人民强烈的主体意识与价值观念。

三、结 语

“蟹”类熟语词汇隐喻义涉及范围之广,渗透到台州居民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其广泛性、开放性也展现了渔民们热情好客、兼容并包的特质与思维模式。除了渔民们的气度风貌,“渔文化”也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习惯、生产实践等基本生活领域中,体现在各种渔类熟语、民间歌谣等文化积淀中,体现在台州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民俗活动中……正是这种“渔文化”孕育出了台州当地淳朴温厚的风土人情,使得台州这座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化道路中稳步走向精神与物质的双赢境界。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盈盈,李天贤,周京勋.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2013(7):87.

[2] 普正芳.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词义变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42.

[3] 陈悉妮.台州方言中的渔喻词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 王松亭.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J].外语学刊,199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