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文化合作社 承载五大振兴梦

2023-02-06 19:13赵亚萍
百花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分社手工群众

赵亚萍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助力,而乡村文化合作社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探索与实践。韩城市板桥镇结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资源禀赋,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模式,成立文化合作社,不断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文化合作社,让群众成为乡村文化的主导者和文化成果的受益者,以文化反哺经济,使文化合作社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以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创新之举团结带领群众努力实现乡村五大振兴,打造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板桥样板。

一、基本情况

板桥镇地处韩城市西部山区,地理地貌“两梁一川”,是典型农业山区乡镇,森林面积约30万亩,森林覆盖率78.4%,被誉为“天然氧吧”,是韩城西部“后花园”。境内有横山观、清凉寺等宗教文化,赵氏孤儿、清官赵濂等历史人文故事,高龙山宋辽古战场等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丰厚;有穿境而过的澽冰河、秋韵迷人的猴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等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丰富;有庙会社火、韩城围鼓、特色秧歌等民间艺术,非遗项目众多;有手工艺品编织、手工布鞋制作等手艺传承,民俗民风多彩。这些乡村文化如同散落的珍珠,有基础但比较初级、有条件但业态单一、有人员但缺少组织,如何依托板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非遗民俗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产业,整合散落的文化资源,让山水文化“活起来”,实现从“一盘沙”到“一团火”的融合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板桥镇也是韩城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更是林地、湿地、褐马鸡保护区的重要区域,产业发展受限,因采煤沉陷、地质灾害等原因移民搬迁进城的富余劳动力较多,这部分生产、生活分离的村民如何发展集体经济也是一个问题。一面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一面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亟待提升,基于盘活镇域文化资源同时解决富余劳动力问题,双向驱动之下,文化合作社应运而生。

板桥镇文化合作社以镇域各村文化艺术队伍为基础,人员由掌握一定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群众组成,合作社下辖6个分社:锣鼓分社、腰鼓分社、秧歌分社、手工编织分社、乡村文旅分社、文化志愿者分社。主要围绕锣鼓秧歌等非遗传承、手工编织等民间艺术、乡村旅游等文化景点、文艺宣传等志愿服务,开展培训、演出、营销、宣传等活动,把基层群众组织起来、文体活动丰富起来、传统民俗挖掘出来、乡村文化繁荣起来、社员腰包鼓足起来,从而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合作社是板桥镇探索乡村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创新載体,旨在深挖镇域文化资源、持续繁荣乡村文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将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推动“文化合作社+”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组织”“文化+产品”“文化+演出”“文化+农旅”“文化+服务”的文化合作社发展新模式,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带动辖区群众增收致富,在全市、全省走出了一条文化振兴的新路子。

二、具体做法

(一)先行先试,成立文化合作社

2023年2月5日板桥镇文化合作社正式成立,按照“党委谋划指导,支部推动落实,党员主动服务,社员积极参与”模式,发挥乡村文旅资源基础条件较好、非遗民俗技艺掌握人数多、村民参与文化服务积极性高的示范村带动作用,组建或在已有民间文艺队伍的基础上成立了锣鼓、腰鼓、秧歌、手工编织、乡村文旅、文化志愿者等各具特色的6大分社,建立了更高水平、更大力量、更有活力的文化队伍,涉及全镇8个行政村、10支队伍、300余人。同时选好合作社“领头雁”,各分社负责人由合作社成员协商推选,或村干部、或非遗传承人、或文化能人等担任。镇级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项指导推进文化合作社运营,前期为文化合作社送政策、拉资金、搞培训、优服务、搭平台,组织村干部赴河南省灵宝市观摩学习,召开推进会交流座谈,举办锣鼓、手工编织等专项培训班等,确保文化合作社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便捷、优质、普惠。

(二)统筹整合,盘活文化资源

板桥镇文化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把分散于一家一户的文化能人、文化技能、文化需求,分散于乡间村落的文旅资源等文化要素整合起来,有效盘活了秧歌、腰鼓、锣鼓、乡村旅游等多样镇域特色文化资源。锣鼓、腰鼓、秧歌、手工编织各分社成员都是板桥镇各村的文艺爱好者和手工爱好者,在保护、传承、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主体活力;乡村文旅分社围绕香山红叶、横山烟雨、猴山胜景等特色景点,打造板桥特色文旅IP,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文旅企业,打造乡间民宿,建设露营基地,推广文旅产品,形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业态的文旅融合新态势;文化志愿者分社依托各类节日载体,为板桥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同时不断统筹规划阵地布局,整合资源场所,实现了阵地标准化。文化合作社依托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利用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文化街道等开展活动,成为拉近党群关系的纽带、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新阵地。

(三)建章立制,实施科学化管理

特色文化资源是合作社的运行基础,良好的运行机制则是合作社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合作社运行初期确定了比较稳固的办公场所、供给渠道和服务群体,选举产生了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组织机构,组建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具体负责工作开展,制定了《文化合作社理事会工作制度》《文化合作社监事会工作制度》等制度,为合作社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初期镇党委积极对接文化部门和文化企业,为合作社发展取经问道、对接资源、开拓市场,引导合作社专业化、科学化运营,采取专场培训集中学、合作社成员相互学、文化走亲交流学等形式,开展锣鼓、编织等培训10余场,培训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500余人,有效提升了文化合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利用市文化馆、市文旅协会等公共文化队伍人才优势、节目优势,支持鼓励合作社开展“点单式”活动达20余场,让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四)拓展功能,提供多样化服务

文化合作社来源于群众,根植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板桥镇依托文化合作社载体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板桥镇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及特色农产品有效转化为文创产品,通过举办特色产品展销会、非遗手艺培训、锣鼓技艺展示活动等,进一步改进提升手工布鞋、编织品质量,设计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样式,依托王村围鼓、韩城秧歌等节目,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动员辖区群众围绕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等主题,编排戏曲、小品、快板等富有板桥特色、彰显板桥精神的文艺作品,利用重大节庆活动节点,广泛开展文化大集、文艺汇演等大型特色活动,让文化“活”起来、好物“火”起来,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力争使手工编织分社成为韩城手工布鞋、手工编织品的集散地,使锣鼓分社成为韩城锣鼓服务的主输出口。

(五)融合发展,实现市场化运营

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初步取得成效后,便思考如何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文化合作社的造血能力,促进秧歌、腰鼓、锣鼓、编织、旅游等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最初成立文化合作社确定的目标就是前期由镇上组织队伍、协调资源、对接市场,后期各分社必须自主运营,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板桥镇在市场化运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韩城古城文旅发展、游客资源,4月20日启动文化合作社线下门店运营,来自各个分社的手工布鞋、编织品、玉米醋、麻籽油等40余种板桥特色手工产品和农产品陈列其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以文化产品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门店作为合作社业务联系点,为6个分社提供演出承接、产品展示、旅游推介等各类服务,推动了编织分社、锣鼓分社运营成效落地,其中,锣鼓分社年预计演出120余场次,收入30余万元;腰鼓分社年预计演出30余场次,收入5万余元;秧歌分社年预计演出30余场次,收入4.5万余元。文化合作社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了“非遗展示、社员受益、传承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真正让群众的“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三、主要成效

(一)文化资源“活”了起来

文化合作社的成立提升了农村文化阵地的服务水平,整合了基层文艺团队,实现了公共文化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文化合作社成立后,统筹规划阵地布局,整合资源场所,免费公开服务,打造的镇文化站及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群众学习科学理论、弘扬时代新风、丰富文化生活的日常场地。盘活了秧歌、腰鼓、锣鼓等文化资源,让子夏文化、王村围鼓、手工编织这些历史文化、民间工艺活起来,也让更多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在传承和创新中创造出了更多经济价值。同时创新“用绿、活绿”,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发展新路径,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助力乡村生态振兴。这些散落民间、尚待开发的独特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合作社这种新的载体得以激发活化,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群众精神“振”了起来

以“文化+演出”形式,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群众从文化观众到文化主角转变。举办板桥镇文化合作社成立暨2023年文化大集市、板桥镇第三届槐花文化旅游节、“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等活动,参加韩城市“嗨!爱韩城˙动起来”广场舞大赛,从春节的“全民文艺演出”活动到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等,逐步形成“每月有活动、四季有节目”“人人爱文艺、村村有舞台”的文化风景线,更大范围实现“农忙干农活、农闲有事做”,百姓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享用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文化认同,为乡村振兴凝神铸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党群互动“便”了起来

文化合作社已成为村民提升文化素养、培育创新精神、增加个体收入的重要平台。借助文化活动和文化创作,合作社使得村民之间、村落之间,甚至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推进过程中,板桥镇不断完善文化合作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了党建文化一条街,以文化墙、主题雕塑、宣传展板等形式,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人人学理论”的浓厚氛围,成为干部群众思想宣传的新阵地、汲取力量的新源泉、党群联系的新纽带,也是百姓休闲、小憩、学习的场所。打造了“清廉巷”,将廉洁文化建设与促进干部作为、加强基层治理、引导文明乡风等工作相结合,带动形成“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良好氛围。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设“党群连心讲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手工编织等文明实践活动,满足群众对新时代农村文化现代化、多样化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干群文化交流。

(四)时代新风“扬”了起来

合作社下辖的文化志愿者分社牵头,策划实施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创优文化服务内容,依托“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大集市”及各类庆典活动,坚持以红色文化传承为志愿服务主轴,组织开展了“田间地头话盛会”“党建+乡村旅游·书记邀您来踏春”“党员先行学雷锋”等主题活动,自编自创《板桥青年禮赞二十大》等优秀文艺作品。紧抓“元宵节”“五一”有利契机,让民俗文化与佳节出游交融,手工体验与时尚潮流并重,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线下门店接待游客近千人,日销售额千元左右。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进一步促进民风乡风向善向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找到新的立足点,引导鼓励大家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传播文明理念,树立文明新风,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社员腰包“鼓”了起来

板桥镇文化合作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在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发展了文化产业,生成了新的文化业态,致力于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让大家“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线下门店启动运营以来,以“文化+产业”的形式,培育以手工布鞋、编织品、麻籽油、蜂蜜等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体系,提供多元化展销平台。门店作为各分社业务联系点,截至目前,锣鼓、秧歌分社承接演出30余场,创收5万多元,销售各类手工编织品300余件,销售额达3万余元,举办展示展销活动3次,通过市场化运营,助力社员就业增收。文化合作社不仅是一方文艺天地,还搭建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舞台,走上了自主管理、自主造血发展的新轨道,让群众有了看得见的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产业振兴,让农民从乡村文化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结 语

板桥镇高度重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依托镇域特点,突出资源优势,激活供给思路,加强资源转化,搭建了文化合作社展示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从体制、内容、方式上破旧立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注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创造力,让群众成为乡村公共文化的真正主导者、受益者。板桥镇文化合作社在产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硬生生闯出了一条依靠文化发展乡村,进而振兴乡村的路子,让文化这一概念在百姓中看得见、摸得着,让公共文化服务随时都在百姓身边,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了乡村振兴“硬支撑”。今后,板桥镇将继续以小小文化合作社的有效运转为全市、全省蹚出一条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五大振兴的新路子。

(韩城市板桥镇党委)

猜你喜欢
分社手工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