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2023-02-16 16:52向云平张小林
南都学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强国中国共产党

向云平, 张小林

(1.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周口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2.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相结合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始终准确把握中国体育发展大势,矢志不渝地将创新精神落实到体育事业中,丰富体育文化的深刻内涵,更新体育发展理念,为体育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更新鲜的红色血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道路[1]。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观念,却能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出了中国女排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和冬奥精神等体育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对发展体育事业的初心、决心与信心。现今站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上,回望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发展历程,结合时代发展从多重维度深入解读其现代价值,对其时代创生的机理和路径进行探寻,从中挖掘促进中国共产党体育事业蓬勃向上发展的源源动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历经百年探索,持续作为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3]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接力奋斗,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从党百年发展脉络的不同时期阶段为节点,对体育文化进行系统回顾,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体育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现代价值与意义,突出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命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纳入救国大业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4]。历史长河惊涛骇浪,百年前的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为挽救暮气沉沉的“将亡之国”,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救亡图存,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曾提出“尚武强国”的思想。以尚武之风,横扫靡靡病气,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体育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同时引发更多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的思考。这一时期体育的主张、观点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互映,二者具有外在表现性和内在契合性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同志就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文章重在阐述体育同增强国民体质、保卫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和体育第一位的思想。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对“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正处于世界观转变之中的毛泽东同志发表关于体育研究的文章,以强弱辩证的思想研究体育,同时也是在研究国民精神和国民思想,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东亚病夫”的面貌,实际上是着眼于民族复兴、救亡图存的复兴大业。

文化内涵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内涵、精神文化内涵和制度文化内涵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内涵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项目本身。这一时期的体育具有群众化和军事化双重色彩,器械操、拳术、球类等项目推广与学习的风格、形式更加鲜明、突出。二是在运动器材、器械设备方面。为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军民的体育运动成为极具特色的“练兵运动”,运动器材、器械设备多与军事训练相关。三是关于体育文化的文献典籍。以毛泽东为首的爱国志士在《新青年》《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杂志上发表了众多体育文章。精神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随着人民军队的建立和中央苏区的成立,“红色体育”运动逐渐兴起。二是坚持发展一切为了人民的体育。提倡将个人体育整合为工农群众的体育,将群众体育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三是不同时期体育体制的差异。在中国共产党初创及土地革命时期,明确提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享受体育的权利还给工农民众”[5]等意见;在全面抗战时期,响应体育运动“中国化”“大众化”“军事化”的号召,掀起了“一个为革命锻炼身体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高潮”;在解放战争时期,广泛施行大练兵体育和整军运动,“锻炼我们的身躯,打破黑暗的世界,创造光明的世界”[6]。

文化特质是指蕴涵在不同文化中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育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民族性、群众性、军事性。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围绕“救国救民”的思想,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东亚病夫”的面貌,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实践,使得体育成为“强体强国”的重要手段,将体育文化与民族复兴精神紧密相连。群众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的“选手体育”“贵族体育”,中国共产党让无数工农劳苦大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注册参加文体活动的会员达到9.3万人[7]。军事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将体育引向“革命战争需要”“尚武救国”的革命层面,主要表现在革命战争时期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的创建,结合队伍训练开创有行军、军体拳、瞄准射击、刺杀、武装竞走、利用地形进行勘测距离、架桥等。在军队中开展体育运动对当时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抵御外侵、争取民族独立、提高人民体质均发挥了重要作用[8]。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育助力兴国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和统一的道路,取得了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解放。在此背景下,朱德同志提出“现在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建设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9],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提出要通过体育运动对人民群众进行良好教育和道德作风的培养[10],体育开始在不同领域崭露头角。在党的领导下,以增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体育得到快速普及,也辐射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的政治性功能逐渐凸显。如中国代表团由1951年的观摩第一届亚运会比赛到1952年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1953年吴传玉参加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斩获新中国第一块金牌;1971年著名的“乒乓外交”破冰中美关系等,这一时期的体育充分发挥了国防、外交、健民的多重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其物质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项目本身。体操、武术、田径、乒乓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体育运动生活。二是在运动器材、器械设备方面。随着大批运动项目的出现,运动器材、器械物品变得多样化,种类繁多。三是关于体育文化的指导意见。如《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国家体委党组关于召开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请示报告》等,这些指导意见为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精神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面对特殊的国际形势,形成了“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一部分”的思想体系[11],充分发挥体育的“卫国”功能;二是坚持体育一定要为人民服务,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召开全国运动会[12]。制度文化内涵方面主要表现在党和国家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其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群众化、竞技化、外交化。群众化主要表现为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将锻炼体魄、增强国民素质明确为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前进方向。将人民身体健康作为体育发展的目标追求,举办各层次的群众性运动竞赛,仅在1953—1956年期间,举办县市级以上的运动会达到6000多次。群众性体育运动在我国蓬勃兴起。竞技化主要表现在随着群众化体育运动的普及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为了在各类运动会和国际比赛中争取更优异的成绩,提出“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训练原则。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期,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竞技体育运动员依然取得了优异成绩。新中国成立初期,吴传玉获得第一个100米仰泳世界冠军、陈镜开获得第一个世界举重冠军并创造了世界纪录[13]。外交化主要表现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赛事活动,竞技体育取得的优异成绩为我国体育外交和中国体育走出国门及树立新中国的体育国际地位打下坚实基础。1952—1956年期间,我国陆续加入国际排球联合会、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等14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14],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乒乓外交”更是充分展现了体育作为政治外交的文化特质。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体育服务富国大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体育事业的发展也由强调政治功能转向为经济社会服务。在“举国体制”影响下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四大召开为体育产业化发展和竞技体育事业化发展提供道路;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重视体育法制,把体育建设纳入全面小康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体育事业发展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北京奥运的奥运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自此,体育工作得到不断突破,体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这些都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积极向上的良好背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充分发挥康体、娱乐的特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统筹协调发展,我国体育整体实力全方位、大幅度提升。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其物质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项目本身。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群众看待运动项目的视角更为开放,了解渠道进一步拓宽,接受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下,排球、乒乓球、田径、射击等众多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二是在运动器材、器械设备方面。1983年,国家体委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要全面普及城乡体育运动,运动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拥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随着1990年亚洲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国体育设施得到大幅改善。三是关于体育文化指导与规划。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开展给予大力度的支持,颁布了众多的政策,发布了许多相关文件,如2002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16年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同时,出版了关于“北京奥运精神”的书籍,如《北京奥运精神》《奥运精神》等。精神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历史证明各个时期体育工作的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根据国家的社会形势、政治特色、经济发展对体育工作做出新的顶层设计,推动体育事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方针,凸显了体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坚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强健体魄的根本特质,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国民体质,是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一以贯之的追求。三是北京奥运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创造和培育了爱国、进取、务实、顽强、创新、开放、和谐、包容的北京奥运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这就是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的呈现。制度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始终将体育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明确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15]。

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其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社会化体现在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建设的重点转向社会经济发展,体育的功能也转变到“为经济社会服务”。“六五”计划第一次将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内容”写进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中,“九五”计划更是明确体育要走“社会化的道路”。科学化体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科学发展”进入大众的视野,不论是全民健身战略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都与科技息息相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运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纵观我国体育发展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逐步向市场经济为主突破转变,孕育出“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指导思想,体育产业在这种模式下不断繁荣并得到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支撑强国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事业的建设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在“体育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引领下,党和国家将体育建设纳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进行整体谋划,推动体育事业现代化进程、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体育发展主题。体育事业朝向多元化、全方位发展,成为促进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16]。“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17]。“十四五”规划,正式明确将体育与文化、教育、人才列为四大强国目标,体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事业。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项目本身。筹办北京冬奥会是新时代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实现带动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大大推动了冰雪运动的发展。二是在运动器材、器械设备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18]。三是关于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新时代体育文化发展备受关注,宣传载体也不拘泥于纸质书籍,各类体育博览、体育摄影摄像、体育游戏等文化载体层出不穷。精神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紧紧依靠人民”。新时代的体育发展围绕“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二是“不断造福人民”。造福人民才是最大的政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三是“牢牢根植于人民”。新时代的体育发展扎根人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了解民情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真切的体育需求。制度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凸显了高度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执行力。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对外开放、人人共享,使体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其文化特质主要表现为多元化。一是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其理念和实践在新时代都有了重大的突破。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更为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保障。二是竞技体育成绩骄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在彰显我国综合实力的同时,也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我国运动健儿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勇攀高峰,创造历史,其中冬奥会获得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总计15枚奖牌,冬残奥会获得18枚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以总计61枚奖牌的成绩位列第一,充分显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成就。三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体育产业市场占比逐渐提高,产业体制机制得到改革与完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可知,2020年,体育服务业发展迅猛,增加值为7 374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7%,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增加值为3 144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3%[19]。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是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及转型的新亮点。

二、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现代价值解读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新时代推进体育事业建设更应该坚守体育的“人民属性”,以人民需要为中心,统揽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满足新时代由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起的对体育建设的新要求,切实解决在迈向体育强国中遇到的各项问题。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的身体机能与精神信念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在中国社会的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大业中有着随处可见的身影,对新时代体育事业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影响。对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现代价值的解读将为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引领,助推体育在中华民族谋复兴中产生积极效能。

(一)吹响新时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冲锋号

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治国理政、服务人民”的治国理念引入未来5年的整体规划与具体实践中。体育强则中国强,新的时代让历史厚重的人文积淀得以激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体育事业的核心领导地位,并主动把体育事业纳入国家百年发展大局之中去谋划创新,将为体育事业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描绘出新蓝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要看到由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引起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实际,充分考虑我国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规划》全面部署了“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新方向,明确了在未来5年体育事业发展需要更加坚实基础,搭建体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在2030年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明确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12个领域改革任务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明确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强化体育领域思想引领,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等9个体育重点领域工作[20]。“十四五”时期,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必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规划》的印发,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思想伟大、组织强大、目光远大、胸怀博大的百年大党对体育事业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与担当,吹响了新时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冲锋号。

(二)新时代全方位建成体育强国的重要因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逻辑体系中引入了体育强国建设的论述,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强国观日趋成熟并在理念和实践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体育强国思想,是体育强国战略的理念指引,推动着体育强国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完成,全面贯穿于体育强国各项战略的任务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强国思想,在人民体质健康层面,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同时也将其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重点内容,引领全民加强健身,增强身体素质,能为中国长足发展起到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在体育产业的发展层面,布局更加清晰,通过中央各类政策文件的出台与实施,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不断凸显,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育休闲旅游业、体育制造业、“互联网+”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模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欢迎,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作用;在体育外交的发展层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体育外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外交场合谈到体育,利用体育元素提升与外国元首交谈的亲和力,展现出大国外交的气度与风度风范,利用体育赛事外交展现中国开放包容、互利共惠互利共赢的大国担当与大国形象,展现出气势昂扬的精神风貌。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外交形象更加立体、全面,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在理念上与实践上齐驱并进。《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科技助力奥运等9大重点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实施。关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截至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2019年增长0.12平方米,体育场地数量较2019年增长16.94万个。关于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城乡居民健身水平持续提升,体育健身个性化、层次化、体验化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21]。“政府—社会—市场”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提升中得到良性互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成效显著。关于科技助力奥运工程,体育系统针对此工程组建了48支科研团队,共计670余人,对国家队日常训练中的体能训练、技能监控、伤病防治、运动营养、技战术分析、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情报收集与处理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科研医疗保障[22]。整体而言,以上这些重点工程的稳步推进,彰显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全民健身战略深入人心,科技赋能下的竞技体育成绩显著,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文化交流频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子支撑着体育强国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发展。

(三)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体育方案”

当今的世界格局呈现出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共生互荣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3]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体育方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两者都是为时代发展所需,在时代发展中孕育而生,最终也是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为救国在革命道路上积蓄力量、为兴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增光添彩、为富国在改革创新中寻求突破、为强国在民族复兴中提供精神养料。另一方面两者存在理论上的高度契合,在路径上都秉承着互相尊重、开放包容的行动准则,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体育的独特性,以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平等、友好的体育交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在本质上都秉承着科学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诉求,将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共同繁荣为最终归宿,走科学、健康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路。在理念上都肩负着以人为本、共生共存的时代使命,将人民的身体素质与全球环境问题相关联,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国体育理念和以人类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基于当前全球化与多极化并存的复杂国际关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奉行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不断贡献智慧与力量,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使命[24]。新时代的中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体育强国建设蒸蒸日上,体育在促进国际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被赋予更大的价值和更高的期望[25]。人类命运共同体体育思想立于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相统一发展的全球视角,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又一思想结晶,以体育为载体,以维护人类生存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积极推动全人类生存发展共知、共享。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进步体育发展思想,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抱薪助火。

三、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未来发展展望

伟大的文化总是具有高度的超越性特征和精神性向度,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引[26]。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就是因为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定党的领导,同时不断创新,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工作,深谙以人为本与体育事业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秉持党的初心与使命,他指出:“要充分提高体育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意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民属性,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展现了国家和民族发展赋予体育文化特殊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沿着党的总体发展思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其作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源头活水、内生动力和优质资源,为新时代体育发展助力。

(一)促进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其民族化、群众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文化特质推动着各个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是党百年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将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作为促进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

首先,要具备全局视野,做好顶层设计。以实现2025年、2030年、2035年阶段性体育发展成果为目标,确保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落脚点,制定相应政策,促进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与体育事业高效融合,坚定不移地以顶层设计为导向,发挥其在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引领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成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27]。其次,要整合多方资源,健全组织机构。在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市场、社区中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组织管理部门,以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作为指导思想,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多种机制相互配合、多个主体共商共治的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模式[28]。各个主体在职责明确、保持联动的前提下,构建起完善的以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为依托的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体系。最后,要调控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体系。我国体育事业正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政府对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文化等不同领域的政策支持、投资力度要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以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引领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同时全力拓宽融资渠道,合理调控资源配置,优化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体系。

(二)全方位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国从体育弱国成为体育大国,再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不断迈进。新时代,在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中,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也将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首先,明确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实现全面治理。中国体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举国体制在重大公共事务、社会事务方面的制度优势。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中国社会深处变革的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的指引下,举国体制逐渐发展为兼顾国家体育利益和公共体育利益的体制机制[29]。体育强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作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解决国家公共健康安全的基础性问题;另一方面探索现代治理体系,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其次,促进健康体育价值观念形成,实现有效治理。体育强国建设要扎根于体育从多方扩散发展,不能仅限于体育,一定要突破体育圈子的束缚,寻求更多“体育+”“+体育”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用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引导全国人民树立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科学锻炼的习惯[30],才能充分展现国家各项体育政策、现代治理体系的实施效果,为体育强国建设实现有效治理。最后,构建可持续发展体育计划,建设生态化体育治理体系。体育强国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建设,包含着阶段性的目标,目标与目标之间存在着以彼为基石,攀登向上的发展路径,因此各个阶段性目标的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计划。近年来的全民健身、奥运争光、健康中国等计划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脉相传,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强国建设生态化的体育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完善。

(三)实现共同繁荣与美好生活的优质资源

体育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受到全人类的喜爱与接受,在国与国之间象征着和平并充当着交流的工具,在人民生活中象征着身体康健与幸福美满。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为贵”,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也在助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首先,明确体育始终以人为中心并为人服务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的指导地位,以体育为载体,充分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始终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付诸实际行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31]。其次,坚持开放合作、友好交流的体育外交思想,打造公正合理、协商共赢的国际体育外交新局面。在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32]最后,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构建新型国际性体育文化交流机制。世界文明自发展之初,便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独特性,多元化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多种选择,为各民族间增进了解、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渠道。

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要观察其民族文化建设及国民教育普及程度,同时国民生活幸福更是被视为文明国度的重要指标。美好需求和幸福生活是实现人类共同繁荣的基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事业,坚守体育的人民属性,不忘初心,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中担负着强健体魄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发展至今拥有完善的传承谱系和延续百年的实践文化底蕴,将其作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优质资源,将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首先,创新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将新时代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实现对接,创新出更多符合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体育文化。其次,拓宽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传播路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更多地利用智慧化手段将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拓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开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产品,助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精神文化的发展需要依托物质产品,在对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进行内涵创新和传播路径拓宽后,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造也是至关重要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产品不仅要多样化更要具备高质量,可以是以中国共产党体育发展史为情景的艺术体操创新,也可以是与中国共产党发展息息相关的返璞归真的体育项目,亦可以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伟大红色精神的体育旅游项目等。将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此方式实现共同繁荣,塑造蓬勃向上的道德价值和社会风貌,期盼美好生活和崭新未来。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体育发展理念和思维模式,将其融入中国不同历史建设时期的体育实践中,在不同时期都体现出顺应历史变迁的时代特点,也呈现出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的特征。深入系统地梳理中国共产党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了解党领导下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并对其进行弘扬与创新,为促进新时代体育事业快速稳定发展、早日建成体育强国、实现共同繁荣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强国中国共产党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强国有我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