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3-02-18 18:55申燕萍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江苏省职业院校校企

申燕萍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类型,承担着为行业产业一线培养大批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的重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吹响了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对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篇即明确提出要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指出职业教育向治理能力现代化、类型特色鲜明、制度完备、高水平办学、高质量发展迈进,是谋划推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

1 江苏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全省高职院校的调查,江苏省高职院校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校企合作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发展较好。江苏高等职业院校瞄准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积极优化与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积极贡献力量,凸显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2]。

1.1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突出

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各高职院校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作为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举措。2019 年全省13 个团队获首批国家教学创新团队立项,2021 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又有19 个团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在产业教授选聘方面,江苏省高职院校根据《江苏省产业教授(高职类)选聘办法》要求,选聘了近千位企业精英作为产业教授加盟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完成了产业教授中期考核、期满考核工作。从总体上看,产业教授在广泛参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推动所在企业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基地,实施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充足

江苏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合作办学的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徒制、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展开积极的尝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极大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江苏省教育厅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顶层设计,各高职院校根据区域、行业特点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形成了覆盖主要专业和课程的国家、省和校级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为推动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江苏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引导和支持各专业根据自身特色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证书标准和内容融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构建国际合作课程衔接、学分互认体系,各专业团队共同设计专业衔接课程体系,互认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

1.3 校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江苏省高职院校推动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促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江苏省教育厅支持职业院校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鼓励合作企业与实施学校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校企共定标准、共商方案、共开课程、共训技能,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在职教集团(联盟)建设方面,江苏高等职院校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纽带作用,积极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推动职教集团高效运行,由江苏省27 所高职院校牵头成立的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各职业院校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医药产业、营养健康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产业、电机电气产业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形成了校企共建、政校企共建、校行企共建、政校行企共建、政校研企共建五种模式,构建了每所高职院校不少于2 个产业学院的发展格局。

1.4 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增强

在境外办学方面,江苏各职业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大与“走出去”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合作共建教学中心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既熟悉目标国经济社会又符合中国企业要求的本土化技能人才;探索“中文+ 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各高职院校积极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拓展办学内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江苏省已有20 所高职院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43 个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3]。在职业教育标准输出方面,江苏职业院校携手国外学校、跨国公司和企业共同开发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也更好地服务了中国“走出去”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的“中文+ 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为依托平台,探索推进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国际化师资人才、职业汉语水平考试、国际化“1+X”证书等方面创新发展。在国际影响力50 强中,江苏省职业院校占据了14 所。

2 江苏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入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不仅是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备人才支撑的需要。江苏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在今天快速转型期的利好环境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2.1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相对欠缺

当前,江苏省重点主导产业正在快速转型、迭代、升级,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格的要求变化随之加快,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在客观上存在滞后性,一些职业院校办学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需要相脱节,加上现实中的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市场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供需对接渠道不畅通,加剧了供给滞后和脱节程度,导致办学水平不高。此外,从外部来看,相比浙江山东等省份,江苏省有一批职业院校名列前茅,但相比广东省,排名在全国前十的职业院校数量较少。从内部来看,全省不同地区、不同职校、不同专业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和部分专业,发展水平较落后,招生情况非常不乐观。一方面,目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不足,江苏仅有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1 家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缺乏高质量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社会认同,职业教育容易沦为学历教育的一个通道。另外一方面,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紧密度及参与企业来看,由于企业的利益诉求与院校的定位有差异,导致企业参与积极度不够。尽管国家和江苏省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在具体落地时,存在许多操作上的困难。职业院校在争取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自主程度不够。缺乏头部企业的参与,江苏职教难以出现“高峰”。

2.2 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陈旧落后

当前,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陈旧落后,一些专业严重与社会脱节。以会计专业为例,江苏某市共计有各类职业学校28 所,包括中职学校、五年制高职校以及三年制大专。其中,开设会计专业的学校有15 所,占比约53.5%。有如此多的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撞车”,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同时,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以五年制的高职为例,学校1 至4 年的课程安排主要以理论课为主,实训课仅包含珠算和小键盘的练习。只有到第5 年上半学期才加入了为期3 周的会计实训课。理论课程过多将无法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也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另外,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在课程内容上,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未能根据产业新发展及时动态更新,专任教师自身与一线工作的脱离,使得其对于企业实际所需要的应用类技术较为生疏,授课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在某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调研访谈中发现,当一些上海普通二本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工作中早已采用Pro-e 的制图方法时,江苏省的高职院校还在教授Auto-cad 的制图方法。

2.3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在适应江苏省重点主导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门类、量级也随之动态调整。随之而来的瓶颈问题是新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中高中本贯通专业师资结构性矛盾凸显。目前江苏省“双师”教师真正符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具备3 年及以上从业经历的教师数量很少,大多数是经过短期顶岗、参加职业培训、省培国培、考取资格证书等就被认定为“双师”,在培养十大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以及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够,这是制约江苏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职称评选制度、薪酬待遇等影响,真正符合办学需要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很难进入职业院校进行授课。调查显示,某职业院校专任教师2 239 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40.82%,“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技师以上等级的仅占34.8%,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能够实际参与到教学中并满足教学需求的仅占16%。职业院校教师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了解,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制约着“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影响专业建设水平。

2.4 人才供给不能有效支撑江苏产业发展需求

产业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树立“江苏制造”品牌等方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助力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江苏省职业技能人才数量依然匮乏。职业技能人才总量和经济发展不匹配,特别是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总量较少,职业技能人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高技能人才缺口上,仅省会南京市的缺口就达到了19万人。近年来,江苏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不愿在基层就业的情况,导致省内制造业企业招工难、技工荒的现象普遍存在。2021 年南京大学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江苏省千家制造业企业中近一半反映招工存在困难。由于毕业生求职心理预期较高,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导致人才供给不能支撑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3 江苏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平等地位和吸引力,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牛鼻子。

3.1 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着力增强吸引力

一是从社会导向上做改变,在全社会倡树“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有关政策宣传,选择全省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现身说法,提高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加强产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将产业人才政策制定、人才供需调研平台发布、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等纳入其中,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纵向形成中高序列,横向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公民办职业教育并存,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社会培训并举,有利于人的社会化、职业化、个性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4]。

二是积极推动更多优秀职业院校申报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政策保障上推进本科教育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加大对与产业接轨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投入,让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吸引力,培养的人才比普通本科同样甚至更受欢迎,才能真正成为“类型教育”。积极搭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平台,定期组织有关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对职业教育发展和产教融合开展深入探讨,逐步凝聚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形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

3.2 加强省级层面统筹,提升专业契合度

各地、各校、各专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发挥好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职能,甚至招生都非常困难。因此,省级政府层面需要统筹考虑,帮助薄弱院校更新专业设置,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提供更科学的课程;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组建省级专业设置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全省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系统评估,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尽可能地做强优势专业、培育紧缺专业、减少同类专业,积极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调省内高质量发展的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结对帮扶,对原有专业和学科进行调整,实现校企资源整合。可以加强校际交流沟通,具备相同专业的学校可以考虑统一招生、合作招生以及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招生办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建议学校间将同一类型的专业进行合并,打造专一学科的职业学校,发挥学校原有的专业优势,避免恶性竞争。职业学校与高校之间应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如“3+3”“3+4”、专转本和专接本等,打通学历上升通道,鼓励职校学生继续学历升造,读本科、读研究生,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们的需求。

3.3 尊重公益性和市场性,推动产教融合

企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一方面,要研究制订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激励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制定相应的财政专项补贴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实训耗材、实习投保经费等予以补贴。另一方面,支持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新形式,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空间。要积极推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落实江苏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减税、补贴奖励政策,进一步简化“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标准,落地“金融+ 财政+ 土地+ 信用”组合式激励细则,激发企业投身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积极性。要平衡职业院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盈利市场性,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目标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冲突矛盾。校企合作平台双方目标设计的分歧、运行模式的摩擦,导致合作度趋低乃至消亡。建议政府部门牵头协调,加强职业院校与头部企业合作,给予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更大的自主性,例如师资队伍流通、学校场地设备使用等。企业将校企合作平台往外省延伸复制时,相关部门能在政策上对职业院校予以同等力度支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兴电信学院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平台市场性的尊重,与头部企业合作成立独立学院,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创新用人制度,校企两支团队同时培养学生,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企业上下游,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

3.4 对标产业需求,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国家标准上并结合《深化新时代江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办法》研制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明确双师型教师素养要求。聚焦“1+X”证书制度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各高职院校要推动专业联合行业企业,聚焦专业核心领域,全面实施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带动教师教学向结构化、团队化分工协作转型。对师资队伍实施分类管理模式,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技术研发型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考核考评指标,实施分类管理,完善“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机制,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要创新用人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打通企业优秀人才进入院校的通道,鼓励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兼职“双师型”教师,推进校企互聘互派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师傅)同场教学,来解决职业教育师资不足不强的问题。对此需要政府突破人事管理的传统,财政予以常态支持,确保学校拥有充足的特聘兼职教师队伍,用高水平的师资培养高质量的产业人才。

在教师培训方面,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整合培训管理主体,组建中、高、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教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建议将现有按照层次划分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管理机构进行整合,合并成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并将其挂靠江苏理工学院,发挥其“职教母机”作用,建设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师发展中心”。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要采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吸引教育互联网的头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开发具有江苏特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精品线上课程,使广大教师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自主学习。

3.5 完善体制改革,建立购买政府服务模式

一是改变职业教育的教育、人社等部门多头管理现状,整合职业教育相关的教育、人社、经信、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及企业、行业资源,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多头管理问题;要设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专门机构,打通职业教育壁垒,共同整合职业教育发展资源,加大对本土职业院校的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好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等政策。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的格局,多方面筹集社会资金,以更多的优惠措施,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投资职业教育,并为企业家、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营造专门的政策支持环境。对职业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在新兴专业、紧缺专业和传统专业等不同领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规划和实施政策[5]。

二是加强产业人才需求侧调研,建立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发布、对接机制,提升大数据服务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能力。针对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理论上的滞后和现实中的脱节两大问题,亟须让职业院校及时甚至提前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趋势和人才数量、规格需求。目前,统一、权威的职业教育供需大数据管理平台有待构建完善。建议政府投入专项资金,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设立区域层面职业教育资源和产业人才培养统筹协调机构和大数据管理平台,开展区域产业地图、职教资源与职业技能人才供需调研,定期发布区域产业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预警,提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信息和对接渠道。

4 结语

江苏省职业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也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的先锋,但在整体上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困境。未来,江苏省职业院校需结合江苏省制造业等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在省级政府的统筹推进中,针对目前的“痛点”和“堵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江苏省职业院校校企
江苏省交通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江苏省政区图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