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转移理论视角下的《老友记》幽默机制分析

2023-02-22 08:42戴雨函
大众文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瑞秋钱德勒老友记

戴雨函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一、引言

幽默是“一种沟通形式,其中复杂的心理因素刺激可以说明、逗乐或引发一种刻板的可预测反应—笑反射”[1](Koestler,1993)。言语幽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人们的心理,而且能够改善忧郁的情绪。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言语幽默的产生机制。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运用概念理论对言语幽默进行分析。如高玲(2014)借助推理、关联、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等概念理论解析言语幽默的动态认知过程[2]。王牧群、刘鸿宇(2011)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指称转喻、言外转喻和因果转喻在言语幽默交际中的作用[3]。张喆(2010)运用图式理论从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描述英语言语幽默的特征[4]。

与此同时,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对白也给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样本,不少学者对具体影视作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解读。如王烁、崔艳辉(2019)以语用预设视角为基础,从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可撤销性特征等方面探究《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的产生原因[5]。张洋瑞(2013)从合作原则出发分析《破产姐妹》言语幽默产生的机制,指出数量准则、质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这四条合作原则的违背是情景喜剧产生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6]。裴朦(2020)在关联理论下研究《柯明斯基理论》中的言语幽默,指出直指与推理的差异是幽默效果产生的主要原因[7]。

以上研究为影视作品的言语幽默解析提供了研究范本,对言语幽默的探讨有着巨大贡献。在众多影视作品的言语幽默研究中,《老友记》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者大多从关联理论[8](申佃美,杨洪娟;2012)、合作原则[9](阚海月,2020)、语用预设[10](庞黎,2021)等角度进行讨论,但是很少有人运用框架转换理论解析《老友记》的言语幽默及其幽默效果产生的原因。鉴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转移理论对《老友记》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从典型情境、目标预设和非常规意义等维度探讨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

二、框架转移理论

(一)“框架”的定义

“框架”(frame)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提出的。框架指的是由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起来的人类记忆的认知结构。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于1975年首次将“框架”的术语引入语言学,并将这一概念不断修正。随后框架在语言学中被定义为“任何语言选择系统,最简单的情况是单词集合,语法规则或语言类别等其他选择也包括在内。然而,这些单词和语法规则的选择必须与原型场景相联系”[11]。这意味着当时语言学已将“场景”和“概念”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人们在感知、计划和记忆中使用框架,并用框架来解释复杂情景,做出推理和预测。之后Fillmore又逐渐创建具有认知功能的“框架”。他将“框架”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12],概念与整体系统相互关联,只要理解其中的一个概念,整体系统结构就会相应呈现。

(二)框架转移理论简介

框架转移(frame-shifting)理论指的是人们交谈时对话框架会随着谈话内容发生相应转化,新的理解将现有信息转换为新框架。框架转移理论的提出者是Seana Coulson[13],她认为人们在语言交流中根据自身理解力、背景知识、认知情况等因素形成初始背景框架来理解接收的信息,然而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随着新信息的不断添加,一旦听者发现唤起的框架与当时的主题不符,新信息违背期望,听者就会转向自己背景知识中的另一个框架,此时框架发生了转移。对幽默的解读也属于建构新框架的认知过程,在情景喜剧中,幽默效果的产生往往借助于框架转移。幽默创作者创设场景,使说话者故意违背听众的期望,导致两个或多个认知框架在话语理解时产生冲突,此时听者借以理解言语的新框架与初始框架不一致,现实和观众的预期存在着巨大差距,他们不得不从默认框架跳到新的框架,颠覆性的语义因此产生。因为个体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当人们遇到违反基本认知的事物,会产生包括大笑在内的各种应激反应。由于笑反射是幽默的一种体现形式(Koestler,1993),框架的转移会导致幽默效果产生。因此运用框架转移理论分析言语幽默具有可行性。

三、《老友记》言语幽默的认知分析

情景喜剧的目标是通过幽默取悦观众,虽然情景喜剧可以借助情节、动作等非语言因素形成幽默效果,但是其中的人物对话(即言语幽默)才是有声喜剧产生幽默的主要部分。根据框架转移理论,理解言语幽默是一个重建新框架的认知过程,幽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解读。现结合框架转移理论从典型情境、目标预设和非常规意义等维度对《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进行一一分析。

(一)典型情境

典型情境指人们从长期记忆和背景信息中提取的基础认知来处理一般世界正常、典型的情况,是“框架转换”理论进行言语分析的一个维度。Coulson(2001)认为“对场景的最初解释取决于提取一个包含典型情境的初始框架,而框架由笑话文本和一般世界提供的信息组合以及人们从长期记忆中获得的基础认知组合而成”[13]。也就是说,听者根据长期记忆中提取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初始框架。随着对话的发展,新增信息可能改变观众对谈话的理解,建构包含非典型情境一个新的框架。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初始框架的理解也随之改变。以下是《老友记》中关于典型情境的例子:

(1)Rachel:God,isn’t this exciting? I earned this.I wiped tables for it,I steamed milk for it,and it was totally…

(At this time,Rachel excitedly opens her salary envelope.When checking the salary bill,she sees that most of her salary is taken away by social security.)

瑞秋:真叫人兴奋,我赚来的。我每天擦桌子,热牛奶,这真是太……

(此时瑞秋激动地拆开工资信封,查看工资账单,结果发现工资大部分都交了社保。)

Rachel:Not worth it.

瑞秋:不值得。

Rachel:Who’s FICA? Why’s he getting all my money ?

瑞秋:社保是谁?为什么他能拿走我所有的钱?

这段对话产生的幽默与社保有关,背景是瑞秋第一次自力更生,辛苦打工赚到人生第一份工资时和朋友们分享喜悦。她兴奋地拆开工资信封,结果发现到手的实际工资不及预期,因为大部分收入都交给了FICA(Feder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 Act,美国联邦社会保险税)。正常情况下观众看到FICA,脑海中会自动建立一个关于社会保险的初始框架,因为美国联邦政府规定雇员都要缴纳社会保障金,赚钱后交税纳税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但瑞秋把“FICA”当作一个人,这显然是非典型的解读。由于瑞秋从来没有踏入过社会,她缺乏关于纳税的认知,当她发现自己的工资大部分都被“FICA”收走后,就以为“FICA”是一个拿走她钱的人,所以提出了这个啼笑皆非的疑问。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的初始框架随之发生改变。瑞秋的这段话违反了典型情境思维模式,主人公对“FICA”的认知方式让观众跳出了典型情境语境下的框架,转而进入包含非典型情境的新框架。这种前后矛盾与观众的预期不符,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二)目标预设

目标预设是框架转移理论分析言语的另一种认知角度。在日常交流中,为了保证有效沟通,互动对话往往有一定目标。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听话者和说话者通过相互交流获得认知。Coulson(2001)提到“说话双方对彼此的目标有一定的认识”[13]。一般来说,听话者会根据预设目标来理解说话者的话语,形成初始框架,但是随着言语交流的推进,听众如果发现话语信息与预设目标不符,他们可能会尝试建立新框架来解读对方的意图。瑞秋和钱德勒的对话就是一个目标预设的例子。

(2)Rachel:Oh! That is it! You just barge in here,you don’t knock.

瑞秋:噢,我受够了,你每次都不敲门就闯进来。

Chandler:I’m sorry.

钱德勒:对不起。

Rachel:You have no respect for anyone’s privacy.

瑞秋:你一点都不尊重别人的隐私。

Chandler:Wait! Wait!

钱德勒:慢着!慢着!

Rachel:You wait! This is ridiculous!

瑞秋:你才慢着,太过分了!

Chandler:Can I just say one thing?

钱德勒:我能说一件事吗?

Rachel:What?!

瑞秋:什么事!?

Chandler:That’s a relatively open weave that I can still see…your nippular areas.

钱德勒:这块布织得非常松,我仍能看见……你的胸……

在例(2)中,瑞秋刚洗完澡没穿衣服就出了浴室,当时正好碰上钱德勒进门,两人撞上后惊慌不已,瑞秋赶紧抓了沙发上的一块布来遮挡自己。瑞秋非常生气地指责钱德勒每次进公寓都不敲门,侵犯他人隐私,而钱德勒也急得百口莫辩。当两人僵持不下时,钱德勒说“Wait!Wait!”,根据钱德勒和瑞秋的互动对话,钱德勒这么说是想让瑞秋冷静下来,当瑞秋不买账后,钱德勒接着又说道,“Can I just say one thing?” 此时观众会以为钱德勒看到瑞秋仍然非常生气,他可能准备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平息后者的怒火。瑞秋问道“What?!”说明她也想看看钱德勒是否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然而钱德勒却说瑞秋身上那块布很透,自己仍然可以看到她的胸部。这种说法使瑞秋花容失色,她尖叫着赶紧跑回自己的房间。原本在瑞秋问道“什么事!?”后,观众已经建立一个初始框架,预设钱德勒会给瑞秋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将根据这个目标来解释钱德勒之前说的“Can I just say one thing?”,而钱德勒实际的话语让观众抛弃原先的预设,转而构建包含新目标的新框架。钱德勒对瑞秋进行“解释”和他指出仍能看到瑞秋隐私部位这个客观事实相冲突,目标的不同颠覆了原有框架,两个不同目标之间出现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三)非常规意义

非常规意义为理解情景喜剧中的幽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Coulson(2001)提出“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人们对单词、短语和其他语言单位的非常规意义的唤起和利用能力”[13]。Coulson认为,听话者往往会以常规意义来理解说话者的言语含义,从而构建一个初始框架,如果说话者使用语言单位的非常规意义,违反了听者的常规理解,就会形成非常规意义的新框架,语义的飞跃也应运而生。非常规意义产生于传统和非传统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超出人们正常的认知能力,人们就会产生诸如恐惧、愤怒、欢乐等情绪。在情景喜剧中,编剧也经常设计这样的对话来形成幽默效果。《老友记》里有很多例子都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解读。

(3)Chandler:You know.I don’t see that happening.

钱德勒:知道吗?我看这事没戏。

Rachel:Come on.He’s right.Tit on tat.

瑞秋:拜托,他说得对,以牙还牙。

Chandler:Well,I’m not showing you my tat!

钱德勒:我不会让你看我的“牙”的。

瑞秋还在因为钱德勒进公寓不敲门看到她的隐私感到愤愤不平,罗斯建议瑞秋可以采取措施报复钱德勒,瑞秋表示赞同,说她要“Tit on tat”。这里的“Tit on tat”是固定短语,意思是“以牙还牙”,这是这个短语的常规意义,此时观众很可能以常规意义来理解瑞秋的语义,于是构建“以牙还牙”的初始框架,他们可能会猜测瑞秋如何报复钱德勒,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以牙还牙。但钱德勒却就此耍赖,他故意把“Tit on tat”这个短语拆开,把“tat”单独拎出来作为一样物品,语句的意思因此变成“我不会让你看到我的牙齿”,这也表明钱德勒不想被瑞秋报复。此时钱德勒对语义进行非常规解读,违反了观众对“Tit on tat”的常规理解,从而使“tat”变为某个事物。钱德勒对“Tit on tat”非常规意义的解释让观众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新框架,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对比,从而引起幽默效果。

结语

本文对《老友记》中对话片段分析,结果发现从典型情境、目标预设、非常规意义等维度解析言语幽默能够很好地揭示幽默的产生机制。说话者故意违背观众原有的初始框架,出现框架转移,听者构建新框架,从而产生幽默效果。运用框架转移理论能够推动人们对幽默理解的认知过程,加深学界对言语幽默产生的内在机制的认识,为研究语言和幽默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研究思路。本文希望通过框架转移理论的应用分析为幽默解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瑞秋钱德勒老友记
B站下线《老友记》侵权内容
《老友记》重聚篇再次推迟
专为华纳流媒体平台定制 《老友记》重聚特别篇筹备进行时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钱德勒:大多数人要用半生的精力来保护从未存在过的尊严
吃人的老虎
美国追念《老友记》20周年
五月的花会带来什么呢?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