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口服利培酮的血药浓度、疗效监测及其与患者年龄、日剂量的相关性分析

2023-02-23 03:40潘惠平朱瑜吴文雄黄美玲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广东佛山528251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血药浓度精神病资料

潘惠平,朱瑜,吴文雄,黄美玲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广东 佛山 52825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患者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障碍的精神类疾病,其病因不明且多发于青壮年[1]。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作用原理为通过精神药物来改变患者病态行为、心境和思维,利培酮(risperidone,RISP)便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药物。RISP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是较经典的抗精神类药物,该药物运动功能抑制作用少且副作用小[2]。有研究表明[3],RISP进入体内后在CTP2D6酶代谢作用下分解为活性代谢产物9-羟基RISP(9-hydroxykirisperidone,9-OH-RISP)发挥作用,而精神病患者的年龄、服用剂量与RISP的血药浓度以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且现阶段临床上对于RISP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监测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对精神病患者口服RISP的血药浓度、疗效监测及其与患者年龄、日剂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3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4]中精神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5]>60分;排除标准:①对试验所用药物过敏者;②哺乳或妊娠期患者。根据RISP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达标组(血药浓度:20-60ng/ml,n=48)与未达标组(血药浓度:<20ng/ml或>60ng/ml,n=45)。患者或家属知悉本试验内容并签署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①RISP治疗:入组后所有患者均给予RISP治疗,RISP服用剂量与频率需视患者自身情况而定,多数患者为2-3mg/天,2次/天,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酌情增加用量,直至10mg/天。所有患者连续治疗12周;②血药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患者RISP血药浓度。色谐柱:XtimateTMC18(150 mm×2.1mm,3μm),流动相:乙腈-0.01mmol/L醋酸铵溶液,流速:0.25ml/min,柱温:40℃,进样量:6μl。采用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进行扫描,电喷雾电离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检测方式:正离子方式,碰撞气:氩气,毛细管电压:300V,锥孔气体流速:50L/h,干燥气体流速600L/h。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m/z411.21→191.06。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6]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BPRS共18项,每项分值范围为1-7分,总分为126分,<35分则表示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治疗12周后,以BPRS评分减分率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其中减分率>60%则判定为显效,30%-60%判定为有效,<30%判定为无效。治疗有效率=1-治疗无效患者数/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组内及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达标组治疗有效率93.75%(45/48)高于未达标组的80.00%(36/4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3 血药浓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血药浓度(未达标=1,达标=0)为因变量,将临床疗效(显效=0,有效=1,无效=2)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临床疗效与RISP血药浓度相关(OR=3.827,95%CI:1.259-11.627,P=0.018)。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病患者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WHO数据调查显示: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每年患病率为2%-4%[7]。精神病患者多表现为思维、情绪、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与不协调[8],不仅对患者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家属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精神病患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普遍较低,但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负担和疾病对患者的摧残[9]。

临床上对于精神病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服药后会出现体重显著增加、肢体不灵活、血压及血脂升高等[10],因此患者常会因为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现阶段临床上主要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类药物[11],如采用RISP进行治疗,这类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本研究则采用RISP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服用RISP后的血药浓度达标情况进行统计与分组,结果显示:93例患者中共48例患者血药浓度达标(达标组),45例患者血药浓度未达标(未达标组),两组年龄、日剂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提示患者年龄及日剂量不会对患者血药浓度水平造成影响。但2021年周谢海[12]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患者受肝血流量等的影响,其血药浓度值存在差异。本研究与既往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可能与研究所用样本量较少有关,后续将通过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探究。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达标组治疗有效率93.75%(45/48)高于未达标组的80.00%(36/45),提示RISP血药浓度达标(20-60ng/ml)时可快速被人体吸收并发挥作用,提升治疗有效率。RISP可与患者体内α1受体结合,较常规精神类药物治疗阴性症状、情感等临床疗效更好[13]。血药浓度是测定药物效果和监测不良反应的重要指标,血药浓度的监测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现代化技术进行分析,测定血液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以指导用药[14]。为探究RISP血药浓度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进一步对血药浓度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疗效与RISP血药浓度相关,究其原因:RISP作用原理为通过P450酶转化为9-OH-RISP,其与RISP存在同样的药理作用,9-OH-RISP在肝脏中产生并作用于人体,在9-OH-RISP进入人体后1h内RISP血药浓度达峰值,3h左右9-OH-RISP血药浓度达峰值在人体内迅速发挥作用,因此疗效可得到改善[15]。

综上所述,RISP易于患者吸收,治疗效果显著,其血药浓度与疗效相关,因此临床上对于精神病治疗应注重对患者服药剂量的控制。

猜你喜欢
血药浓度精神病资料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精神病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都有精神病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