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较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处理分析

2023-02-23 03:40郝德顺王雪晴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卫生院江苏句容44江苏省句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句容44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

郝德顺,王雪晴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卫生院,江苏 句容 44;.江苏省句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 句容 44)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类型之一,其作为青霉素衍生物,能够有效预防、控制、杀灭致病菌,具有效果好、抗菌谱广等优点[1]。然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种类、数量增多,使用频率提升,药物乱用、滥用问题凸显,引起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频出。据2018年调查显示,抗菌药物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概率高达26.89%,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敏率仅低于青霉素类,位列第二位[2]。头孢菌素类药物一旦使用不当,轻则造成患者出现皮疹等过敏症状,重则存在生命危险。因此,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管理至关重要。此次研究针对我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药剂科内5000份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处方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诱发患者不良反应问题的相关原因,同时提出预防处理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药剂科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5000份进行回顾性研究,处方内患者信息中,男性2595例,女性2405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42.95±5.21)岁,疾病诊断信息中,1283例患者诊断为呼吸系统疾病,1103例患者诊断为泌尿系统疾病,1322例患者诊断为胃肠道疾病,834例患者诊断为外伤,458例患者为其他疾病。纳入标准:①所有药物处方中均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疾病治疗;②患者均自愿接受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②明确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③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制定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记录表,内容包括患者饮食习惯、饮酒情况、过敏史、合并基础性疾病等信息,同时总结患者出现较重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对应处理方法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用药后出现较重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与概率,结合患者个人因素、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情况,归纳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作为研究数据统计学分析的系统,n(%)作为计数资料结果记录标准格式,行χ2检验,(±s)作为计量资料结果记录标准格式,行t检验,P<0.05表示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用药后出现较重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与概率 此次5000份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中,共计15例患者出现较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0%,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包括变态反应(皮肤瘙痒)、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慌、头晕),如表1所示。

表1 用药后出现较重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与概率

2.2 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分析诱发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显示,饮酒,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及静脉用药更易诱发不良反应,如表2所示。

表2 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3 讨论

3.1 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①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炎性症状产生后常伴有的临床症状,对病灶周围的软组织会形成一定的创伤,也是头孢菌素使用后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之一。通常情况下,由头孢菌素所导致的变态反应表现为过敏症状,以皮疹、皮炎等表皮症状为基础,病情较轻的群体会在给药后感觉皮肤瘙痒,且抓挠后并未见明显好转,还可能加重瘙痒感[3-4]。病情较重者则可见明显皮疹和炎性病灶,甚至出现皮下疼痛感[5]。根据大数据临床研究显示,使用头孢菌素后发生变态反应的几率可达到0.5%-10%,也是不良反应中较为常见的类型[6]。

②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根据大数据研究显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造成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率约为3.6%-10.8%,且其中以儿童、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较大,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便是两类人群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消化功能等均相对较低,对药物的耐受性也相对中青年人群更低,因而更容易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7-8]。

③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用药研究发现,如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提供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钠等),则给药过程中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慌、头晕等症状,病情严重的群体甚至可能产生房颤症状,针对这一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止给药,并为其注射硫酸镁制剂进行缓解。该不良反应的程度最为严重,可直接影响心血管、心脏功能,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发严重后果。根据大数据调查显示,头孢菌素引发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率相对较低,但却是所有不良反应中最严重的类型,甚至可能诱发血糖代谢障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9]。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干预后,病情可快速缓解,但所产生的不适感却可能影响后续治疗的依从性。

3.2 引发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①不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统计显示,第二代、三代头孢菌素产生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第四代药物,这是由于第四代药物是以前两代药物为基础进行研发,在研发过程中不仅将提升抗菌效果作为核心标准,同时也在安全性上给予考量,使其稳定性、安全性进一步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第二代不良反应率为0.10%,第三代不良反应率为0.12%,而第四代不良反应率仅为0.04%。由此可见,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更容易在使用后产生不良反应,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医疗机构临床药物应用比例有关,各医院内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制规范存在一定差异,而临床对于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多存在不合理情况,也是导致其不良反应率较高的原因[10]。

②不同用药方法引发的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研究显示,选择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率高于经口服用药方式。这是由于静脉滴注给药是直接将药剂注入循环系统内,因而见效速度更快,血药峰值达到的时间也相对更短,如未严格控制给药浓度、滴注速度等问题,则会导致短时间内血液中药物浓度异常,即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由于部分患者自身合并基础性疾病,尤其是肾脏、肝脏等代谢器官功能障碍,其对于药物的代谢、水解等功能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率也会有所上升。此外,如患者自身属于过敏体质,或给药前短时间内存在大量饮酒的情况,则在使用头孢菌素方面应慎重考虑[11]。

3.3 头孢菌素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在为患者提供头孢菌素前,需详细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确认其是否存在遗传病史、过敏史等,以判断是否在用药后会产生不良反应。在药物应用前还需开展试敏检查,定时观察试敏位置皮肤变化,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需在患者病历中注明是否存在过敏史,如属于过敏体质,则在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等方面的选择需更加谨慎。药物注射过程中,需由医护人员向患者、家属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并采取定时检查的方式,对生理指标、外在症状给予观察。如患者为住院群体,则需定期对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如存在肾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肝代谢障碍等,则需重点对患者进行观察,询问其是否产生皮肤瘙痒疼痛、胃肠道不适、呼吸不畅等症状[12]。如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则需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红肿、肿胀等,一旦发现须立即停止给药;如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则需立即通知急救科室进行处理,连接设备实施机械通气,并给予输血、降压等常规处理。同时,在治疗前需询问患者短时间内是否饮酒,在用药期间也需叮嘱患者戒烟禁酒,并严格调控饮食结构,避免对药物治疗产生影响。为其说明乙醇和头孢菌素间的不良作用,提醒家属从旁监督,在给药的1周内不可饮用或食用任何含有酒精的饮品或食品,也不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消毒制剂处理创面,可选择碘伏消毒。如患者未听劝告而擅自饮酒,则需立即对其临床症状给予评估,如存在不良反应,需立即开展催吐、洗胃等干预,并依照临床症状实施药物治疗。

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容易诱发多种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前应叮嘱患者禁饮酒,同时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