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研究

2023-02-23 03:40王艳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30011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抗栓骨科肢体

王艳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 3001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壁损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形成深静脉血栓[1]。骨科患者往往因为骨骼或关节受损而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致使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循环和血流速度大幅度减缓,使得患者发生DVT的概率显著上升[2]。DVT一经发生,若治疗不够及时,很可能导致肢体出现缺血性坏死,患肢功能会部分或完全丧失,严重者甚至还可能引起肺栓塞,导致患者窒息、休克或死亡[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骨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临床上多采用抗凝药物和常规护理手段进行预防,虽能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效果仍不理想[4-5]。近年来,弹力袜等物理预防措施在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在骨科患者术后DVT预防中的效果,对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骨科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符合骨科手术治疗标准,且成功手术后转入普通病房休养;②可正常交流者。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疾病者;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全体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伦理号:NKYY_YXKT_IRB_2022_046_01)。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4±10.5)岁,手术类型包括膝关节置换术18例、胸椎手术1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9.2±11.4)岁,手术类型包括膝关节置换术21例、胸椎手术1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肢体活动、饮食指导和抗凝治疗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康复护理干预:①术前先行测量患者的小腿围度,术后给患者佩戴对应的分级弹力袜。②术后当天让患者取仰卧位,定时对患者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进行按摩,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逐渐向近端移动,按摩时间为30min/次,每隔2-4h一次。③勾脚尖锻炼,患者取平躺位,然后全身放松,缓慢向前勾动脚尖,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15s左右,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同样保持10-15s,20-30下/次,同样2-4h一次。④术后第1天,继续对患者进行按摩,同时加练上下肢垂直抬高训练,初始在10°-20°,之后可适度抬高高度,10-20下/次,3-4次/d。⑤术后7d左右,可将垂直抬腿高度提升至70°,同时加练床上踏车运动,每次30min。与此同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运动。术后同时采用压力抗栓泵(美国泰科公司,SCD 700 Series)治疗:①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压力泵的治疗原理、使用方式和治疗中注意事项。②治疗时,患者取平卧位,身体和肢体完全放松,将压力泵固定在床边,然后正确连接治疗仪和套管,并连通电源。③将治疗套固定于患者患侧小腿上,需要注意避开手术部位,防止手术创口受压受损;打开电源,将压力调整至5.32KPa,气囊充气反复施压的间隔时间设定在3.5-4.0s,30min/次,早晚各一次,连续治疗14d。

1.3 评价指标 ①对比两组干预后的DVT发生率和肢体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DVT发生人数/总病例数×100%,肢体肿胀发生率=肢体肿胀发生人数/总病例数×100%。②对比两组干预后的凝血指标。在干预后检测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③对比两组干预后的D-二聚体水平和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在干预后检测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和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的DVT和肢体肿胀发生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DVT发生率和肢体肿胀发生率分别为0%和2.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04%和19.57%(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的DVT和肢体肿胀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干预后的凝血水平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的PT、TT、APTT和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的凝血参数对比

2.3 两组干预后的D-二聚体和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的D-二聚体为(0.31±0.12)mg/L,低于对照组的(0.56±0.18)mg/L(P<0.05);观察组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为(19.97±4.72)cm/s,高于对照组的(12.34±3.16)cm/s(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的D-二聚体和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3 讨论

在骨科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静脉血液血流滞缓或处于高凝状态、静脉损伤等,而由于手术引起的应激状态会促使患者释放大量凝血酶原,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大幅度提高[6]。再加上手术患者需要一定时间卧床休养或长期制动,因此患者肢体常常处于被动静止状态,会对下肢静脉产生长时间的压迫,从而使血流受阻、滞缓,最终导致患者发生DVT的几率大大提升[7]。DVT发生后,若得不到及时诊治,会逐渐发展成为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进而导致患者肢体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完全丧失,严重者还会产生肺栓塞、休克、瘫痪,可谓是造成骨科手术患者伤残和死亡的重要病症之一[8]。因此,在骨科手术患者治疗中,应当采取一种安全、高效的DVT防范措施,减少或杜绝DVT的发生,从而提升骨科手术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

压力抗栓泵是一种经过四阶叠加式套筒进行反复充气与放气,然后为患者肢体进行适度加压和放松的物理治疗方法[9]。通过对气囊充气加压,被加压套包裹的患肢会受到大面积挤压,从而起到按摩患肢的效果。在压力抗栓泵的挤压和按摩之下,前期加压深度可达到患者肢体深部的血管、淋巴和肌肉等组织,从而为各种组织和整个肢体提供循环压力,促使远心端血液向近心端回流,同时改善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并促使动脉灌注进一步增强,从而有效防范患者DVT和肢体肿胀的发生[10]。与此同时,压力抗栓泵通过加压可以进一步加快血液流速,从而起到抑制凝血因子聚集的功效,这对于防止凝血因子黏附在血管内膜上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血流加速还可以提升纤溶系统的活力,进而起到改善周围血管凝血状态的功效[11]。康复护理对预防DVT的发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佩戴分级弹力袜、下肢按摩、肢体活动等康复护理内容。弹力袜能循序减压,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减少DVT、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的发生[12]。下肢按摩和肢体活动能有效加快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肢体功能,对预防DVT的发生能起到积极作用。对骨科患者术后联合使用压力抗栓泵和康复护理,能对DVT的发生起到更好的预防作用。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进行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则单纯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经统计分析,观察组DVT发生率和肢体肿胀发生率分别为0%和2.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04%和19.57%(P<0.05);观察组的PT、TT、APTT和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正常的D-二聚体水平应不超过0.5mg/L,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而对照组则超出这一范围,表明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13]。观察组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下肢血液流动。与孙利[14]等人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压力抗栓泵联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和肢体运动能力,从而减少骨科患者术后发生DVT和肢体肿胀的几率,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值得在骨科临床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抗栓骨科肢体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冠心病患者四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的观察及护理
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抗栓治疗进展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脑梗死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