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药物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病人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的体会

2023-02-23 03:40王丽华张匡义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7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抗抑郁绝经期电针

王丽华,张匡义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通过分析相关材料能够发现,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中重度病人在其中占比30%,对病人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围绝经期抑郁症病人的临床表现多以失眠、抑郁以及思维迟钝等为主要症状,其对病人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当前临床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方案多以激素与抗抑郁药物为主,但由于病人间体质存在差异,并非所有病人都能适用于该治疗方案,使得药物治疗的效果受到限制[1]。而分析近年来的资料能够发现,临床治疗抑郁症病人时采用电针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便以此为基础,分析电针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以提出更适合围绝经期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方案,报告内容于下文进行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围绝经期抑郁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归入观察组,该组病人年龄均处于42-59岁,平均年龄为(50.52±6.43)岁;患病时长为1-10个月,平均(6.43±1.26)个月。随后选取该时间段之前的45例同症状病人,将其归入对照组,该组病人年龄均处于41-58岁,平均年龄为(51.17±5.28)岁;患病时长为1-11个月,平均(6.42±1.67)个月。经过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符合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②年龄符合中年范畴,即40-59岁;③在接受治疗前3个月内并未接受其他抗抑郁药物的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出现子宫肌瘤症状的病人;②合并出现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疾病者;③存在认知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④对所使用药物存在过敏情况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治疗,口服用药初始剂量为每日5mg,在接下来的2周内逐渐将药量增加至每日15-20mg,服药频率均为1日1次。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其电针治疗,电针治疗需选取患者三阴交、印堂、百会、四神聪、子宫及合谷穴,随后采用XYD-1电子针疗仪以及一次性管针,让患者仰卧于病床,并对其相关穴位与周边皮肤进行消毒清洁后,直刺所选部位,在均匀提插捻转3次后,接上电针仪,留针持续30分钟,随后使用频率为10/50Hz,电流为1.0mA的疏密波进行治疗,治疗频率为每周3次,且治疗间隔需大于24小时。两组病人均接受持续3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主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分数低于52分则说明病人不存在抑郁情况,评分越高则说明病人抑郁程度越严重。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表(PSQI)对病人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统计,该表格总分为21分,分数越低则说明其睡眠质量越优秀。③采用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量表(ADL)对病人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统计,该表格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其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其中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计算,该组数据表现形式为(±s);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计算,该组数据表现形式为[n(%)],若P检验数据小于0.05,则说明结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D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SDS评分并未出现明显差异性(P>0.05),在治疗后,两组病人的SDS评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病人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DS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DS评分对比(±s)

注:*表示该组数据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68.52±11.47 51.69±9.82*观察组 45 68.12±12.06 42.25±9.37*t-0.161 4.665 P-0.872 0.000

2.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SQ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PSQI评分并未出现明显差异性(P>0.05),在治疗后,两组病人的PSQI评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病人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SQI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SQI评分对比(±s)

注:*表示该组数据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1.43±4.58 7.86±1.43*观察组 45 11.27±3.86 5.33±1.30*t-0.179 8.781 P-0.858 0.000

2.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ADL评分并未出现明显差异性(P>0.05),在治疗后,两组病人的ADL评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且观察组病人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s)

注:*表示该组数据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54.69±7.39 74.58±6.21*观察组 45 55.20±7.46 83.73±6.82*t-0.325 6.654 P-0.745 0.000

3 讨论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抑郁症的可能性较高,发生原因主要与其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因此,当前的临床治疗多以激素与抗抑郁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但长期用药不仅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还会因耐药性的增加而降低治疗效果,在增加各类妇科恶性肿瘤疾病发生率的同时,还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降低。因此为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缓解抑郁症状,本次研究提出采用电针对其进行治疗,依据与结果如下。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能够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SDS与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电针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相关症状与预后。由此可见,采用电针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病人症状,同时还能提高其睡眠质量,避免其身心健康受到疾病影响。依据在于电针治疗能够通过电流刺激病人大脑皮层神经,进而促进其新陈代谢,使血流量等恢复正常,随后加用激素或抗抑郁药物,以有效抑制其抑郁情绪,进而达到治疗抑郁的效果[3]。通过相关报告能够发现,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殖功能在逐渐衰退,进而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这也导致其精神与心理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失眠、抑郁等症状。中医学将围绝经期抑郁症归属于“不寐”“郁证”等范畴,多因肾虚肝郁、心神失养所致,故治疗当以补肾疏肝、宁心安神为主。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其接受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身体状况。这是因为三阴交穴可与肝、肾、脾三阴并补,两穴相合,能调补冲任、调和阴阳,达到养肝益肾的目的;针刺子宫穴可促使任脉经气疏通,气血宣畅,能调节小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活性,发挥多元化功能,达到改善生殖内分泌的功效[4]。此外,抑郁症状的发生还与病人的生活质量相关,这一阶段女性的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下降,中枢神经递质紊乱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症状和相关疾病造成感知功能降低,适应能力减弱,生理及心理功能失衡,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使得围绝经期女性通常会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烦躁易怒以及骨质疏松等症状,使其生活质量降低[5-6]。

综上所述,采用电针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病人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抑郁症状,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抗抑郁绝经期电针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