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02-27 05:41王南南冯雯杰王付彬刘前进王玉国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2期
关键词:济宁市金针菇工厂化

王南南 冯雯杰 王付彬 刘前进 王玉国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济宁 27203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和利用食用菌的国家,年产量位居全球第1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三十多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值2 117亿元,超过了棉、茶、豆类等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第六大产业[1]。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肪、无淀粉、无胆固醇、高膳食纤维、多氨基酸、多维生素、多矿物质的营养特征[2]。济宁市是山东省食用菌生产大市,其产量、产值位居全省首位。2020年济宁市食用菌产量107.7万t,产值66.0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济宁市的支柱产业。

1 济宁市种植食用菌的生态环境优势

济宁市属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区,境内有林地面积38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3%以上。地带性植被是以栎、槐、榆、椿、杨、柳为代表的阔叶林,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常年3-6月最低湿度60%,夏季林内气温较空旷处低2.2℃,相对湿度高约20%,较适宜满足食用菌的生长要求[3],而且丰富多样的阔叶林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优质菌材资源。另外济宁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耕地土壤pH 7.2,保水保肥性强,潜在肥力高。天然大运河和微山湖水质纯净无污染,在食用菌种植区内土壤和保湿用水中富含各种食用菌生长必需的硒、钾、硼、钙、镁和铁等各种微量元素。济宁市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造就了“济宁食用菌”的独特品质。

2 济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济宁市是山东省食用菌生产大市,其产量、产值位居全省首位。2020年济宁市食用菌产量107.7万t,产值66.0亿元,主产县有邹城市、鱼台县、金乡县、梁山县和济宁任城区。栽培品种有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香菇等大宗菇类及羊肚菌、秀珍菇、大球盖菇等珍稀名优品种。栽培模式趋于标准化、现代化,并涌现出了20余家菌种(菌包)生产企业,有标准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余家,培植了福禾菌业、远洋农业、友泓菌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产能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食用菌“航母群”。

2.1 栽培品种

目前,济宁市食用菌栽培品种也逐渐多样化。主要种植品种包括金针菇、毛木耳、平菇、杏鲍菇、银耳、草菇、秀珍菇、玉木耳、鹿茸菇、长根菇、羊肚菌、大球盖菇等二十多个品种。其中毛木耳产量22.1万t,占全省毛木耳总量的83%;杏鲍菇产量3.7万t,占全省杏鲍菇总量的61%;长根菇产量2.2万t,占全省长根菇总量的48%,金针菇产量15.6万t,占全省金针菇总量的42%(图1)。

图1 2020年济宁市食用菌主栽品种在本市及与山东省的生产情况

2.2 生产规模、分布情况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济宁市各区、县均有食用菌的种植分布,邹城市、鱼台县和金乡县3县(市)食用菌总产量超过100万t,梁山县和任城区食用菌年产量均超过1万t(表1)。其中邹城市年产量30.99万t,产值30.98亿元[在全省食用菌产值过亿的县(市、区)中排行第一],以生产金针菇、杏鲍菇、平菇为主。鱼台县食用菌种植面积6 050万m2,年产量48.30万t[在全省食用菌产量过万的县(市、区)中排行第一],产值15.60亿元。全县食用菌种植大棚发展到大约7 050个,以生产毛木耳、榆黄蘑、平菇为主,其中毛木耳年产量达41.56万t,主要以大棚垒菌墙式栽培。金乡县食用菌种植面积1 520万m2,年产量21.69万t,产值15.35亿元,其中黄色金针菇种植面积830万m2,收获黄色金针菇4.98万t,总产值1.90亿元;平菇种植面积455万m2,总产15.00万t,总产值11.36亿元。

表1 2019年济宁市各县区食用菌产量、产值、主栽品种、种植模式

2.3 工厂化企业情况

济宁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2019年全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为102个,工厂化企业年产量达70.8万t,年产值达63.4亿元。经过多年发展,济宁市陆续培植出食用菌工厂化、智能化生产企业2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16个。2019年济宁市工厂化企业年产量达17.7万t,年产值达19.2亿元,分别占全省食用菌工厂化产量和产值的25.0%和30.3%(表2)。例如邹城市的山东友硕、山东友泓等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是集研发、培育、栽培、包装、加工、销售、菌渣利用于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可每天生产金针菇超过400 t,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工厂化栽培品种不仅包括金针菇、蟹味菇等大宗菇类,桑黄、长根菇等珍稀名优品种也逐渐实现了工厂化栽培。

表2 2019年济宁市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及产能

2.4 专业合作社及菌种(菌包)生产情况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济宁市共涌现出30余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其中食用菌年产量在1 000 t以上的有10余个,主要生产品种为杏鲍菇、金针菇和木耳,产业化经营模式大部分为“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些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但与其他食用菌产业强市相比,济宁市仍存在一定差距。

截止到2019年,济宁市拥有食用菌菌种生产资质的菌种(菌包)企业20余个,其中获得一、二级菌种生产许可企业10余个,三级菌种生产许可企业约7个。济宁也是菌包生产和销售大市,年产菌包约3.7亿袋,约占全省年产菌包的43.0%。主要品种有毛木耳、黑木耳、玉木耳、长根菇、羊肚菌等,主要销售至河南、河北、江苏、黑龙江、甘肃等十多个省份。

2.5 济宁市食用菌加工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济宁市政府积极鼓励、引导各企业围绕食用菌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例如方便食品、即食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系列。2019年全省食用菌加工企业共81个,其中聊城加工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济宁市11个,其中深加工企业5个,初加工企业6个,年加工量达2.1万t,加工产值达到3.7亿元(表3)。代表性产品,如瑞芝生物科技公司的灵芝孢子粉、灵芝酒及天晴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木耳挂面等,优化和丰富了食用菌加工产品结构,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支持。

表3 2019年济宁市食用菌加工企业数量及产能

3 济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济宁市食用菌产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产量和规模均处于全省前列,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是济宁市食用菌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3.1 种质资源开发不足,主栽品种老化、退化严重

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菌种保藏不当、传代次数太多等原因,主栽品种普遍出现退化和老化的现象,导致了栽培效益的逐年下降;另外由于新品种选育工作进展缓慢,耗用经费多,知识产权难以保护,导致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济宁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菌种少,尤其适宜济宁地域的新品种匮乏。

3.2 珍稀名优品种缺乏,市场占有率低

珍稀食用菌具有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特点,是优化品种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选择。但是济宁市珍稀名优品种较少,目前珍稀菇类仅有桑黄、长根菇、羊肚菌等少数种类且种植面积小。另外缺乏贮藏保鲜技术及深加工工艺,很难进入高端市场。

3.3 流通体系不健全,加工滞后

营销体系上,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食用菌的产量逐年增大、消费量逐年增加,但在中间经销环节即市场流通上做的工作不够完善。市场销售多是以鲜品及干品为主,加工产品也多局限于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且产品的最终消费形态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4 产业标准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济宁市食用菌产业中,食用菌种植户数量多,但小而分散,生产上多为“基地+农户”形式,从菌种引进、原料制备到生产管理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各种植户的产品参差不齐,销售价格千差万别,无法统一销售,同时也对济宁市食用菌品牌的整体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4 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济宁市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济宁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积极调整品种结构,选育珍稀品种

一方面对平菇、金针菇等传统大宗类品种定时开展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确保品种不退化、不老化;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羊肚菌、桑黄、竹荪、大球盖菇等效益高的珍稀名优品种,同时形成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深入菇棚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菇农对珍稀菇类的认识及栽培意愿,不断扩大济宁市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菇类生产规模。

4.2 推进新型基质创新,降低成本

随着传统食用菌栽培基质,如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等价格不断上涨及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着力开发并利用新型栽培基质是解决食用菌原材料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新型栽培基质研究不仅能够节约生产成本,还能变废为宝,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开发出新型栽培基质的同时还可以研究提高常规栽培品种的生物学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济宁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做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等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建厂;另一方面积极培植当地食用菌加工企业拓展加工领域,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着重研发方便型、保健型、美容型等各类产品生产线。

猜你喜欢
济宁市金针菇工厂化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活动掠影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野生与人工栽培的金针菇营养成分比较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