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套种试验探析

2023-02-27 05:41姚永成李雪梅李小军潘光大许昭建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2期
关键词:株距套种行距

姚永成 李雪梅 李小军 潘光大 朱 菲 许昭建

(1.汉中市南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陕西汉中 723100;2.汉中市南郑区烤烟技术指导站 陕西汉中 723101)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套种模式2022年首次在汉中市南郑区应用,为了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加快种植技术模式研究和玉米品种筛选,推动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2022年南郑区内的高台镇、阳春镇、梁山等镇进行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相关试验示范,就种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等进行示范研究,以期探寻适合南郑区最优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田间配置方式,为来年玉米—大豆复合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带型模式试验位于汉中市南郑区高台镇上街村(平川);不同品种、播期试验分别在高台镇战斗村(平川)、红建村(丘陵)、阳春镇农丰村(丘陵)、梁山镇荣国村(平川)进行。北纬32°24′~33°07′、东经106°30′~107°22′,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试验区常年平均气温14.1℃,其中4-8月年均气温21.74℃,年光照时数1 800 h左右,年有效积温约4 500℃,年降水量800~1 200 mm。

1.2 试验设计

1.2.1 处理设置带状复合套种带型模式试验共设4个处理,以单种玉米和大豆为对照。

(1)1.67 m(2∶2带型):一个生产单元2行玉米、2行大豆;玉米、大豆间距55 cm,玉米窄行行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17 cm,一个生产单元带宽度1.67 m,玉米株距20 cm,大豆株距9 cm;亩播种密度玉米为3 900株、大豆为8 900株。

(2)1.67 m(2∶2带型):一个生产单元种植2行玉米、2行大豆;玉米、大豆间距50 cm,玉米窄行行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27 cm,一个生产单元宽度1.67 m,玉米株距20 cm,大豆株距9 cm;亩播种密度玉米为3 900株、大豆为8 900株。

(3)2.20 m(2∶3带型):一个生产单元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大豆间距60 cm,玉米窄行行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30 cm,一个生产单元宽度2.2 m,玉米株距15 cm、大豆株距10 cm;亩播种密度玉米为4 000株、大豆为9 100株。

(4)2.40 m(2∶3带型):一个生产单元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大豆间距70 cm,玉米窄行行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30 cm,一个生产单元宽度2.40 m,玉米株距14 cm、大豆株距9 cm;亩播种密度玉米为4 000株、大豆为9 300株。

(5)单种(CK):单种玉米、大豆作为对照。采用当地常规栽培模式,玉米行距75 cm、株距29 cm,亩种植密度3 000株;大豆行距45 cm、株距18.5 cm,亩种植密度8 000株。

1.2.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及播期试验春播玉米播期设计为4月1日(高台农技区域站)、4月10日(志海家庭农场);夏播玉米播期设为5月20日(鼎盛牧腾公司)、6月18日(东风农机专业合作社);大豆套种播期分别为5月11日、5月25日、6月9日、6月23日。大豆播种间隔周期约为2周,播种方式为人工挖窝点播或机械直播。

1.2.3 供试品种带型模式试验玉米参试品种为香甜糯2号;不同播期、品种试验玉米参试品种分别为中金368、登海605、梦玉908;大豆品种为陕豆125。

1.3 试验田间管理

1.3.1 播种带型模式试验采取玉米、大豆分段播种的方式进行。4月1日播前按不同带型密度拉线定距、挖穴,亩穴施45%复合肥(15∶15∶15)20 kg,翻扦后点播玉米,然后掩盖细土,亩播量2 kg。5月25日在玉米预留的种植带挖穴点播大豆,亩穴施45%复合肥(15∶15∶15)5 kg,亩播量4 kg。机械直播采取先清沟、耙平田块,后机械施肥、播种同步进行。

1.3.2 田间管理玉米播后亩用33%二甲戊灵200 m L兑水40 kg均匀喷雾进行苗前封闭除草。4月19日苗期对玉米进行间苗、定苗,5月25日亩用48%硝磺·异丙·莠1 000倍液在玉米田定向喷雾除草一次。6月17日对玉米田亩追施尿素(含N量≥46%)10 kg作为苗肥,于玉米行间施入。7月16日在玉米田亩追施尿素(含N≥46%)20 kg作为拔节肥,于玉米行间施入。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数据变化对玉米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播种后温度适宜、雨水充足,利于玉米、大豆出苗及前期生长发育;7月中旬至8月下旬,天气以高温干旱为主,7月平均高温32℃,极端高温39℃(2022年7月15日);8月平均高温36℃,极端高温40℃,仅有2 d降小雨,对夏播玉米、大豆生长发育及后期产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2.2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生育进程变化

在不同的带型套种模式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单种的生育进程见表1。由表1可知,玉米大豆复合套种下玉米生育期与单种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异;大豆生育期较单种延迟3~9 d,考虑是由于玉米—大豆复合套种后玉米影响了大豆的采光,致使大豆生育期较单种有所延迟[1]。

表1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玉米、大豆生育进程

2.3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生物学性状变化

由表2可知,不同套种带型下玉米在行距一致的条件下株距越小,玉米的株高、穗位、茎粗、穗长变化越明显,且倒伏率大幅提升。玉米与大豆的带型行间距的变化对大豆的生物学性状影响明显。随着玉米与大豆行间距的缩小,可能是由于玉米的遮阳导致大豆茎节间变长,植株茎秆细弱,有效分枝无或少,底荚高度变高,倒伏植株较多。

表2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农艺性状表现

2.4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对大豆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2.20 m(2∶3带型)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的搭配中大豆农艺性状表现差异较大。其中登海605与大豆搭配种植表现最好。大豆茎粗、矮壮,没有倒伏。考虑是因为登海605株型较紧凑,棒三叶的叶展垂直点距根的平均距离仅为65.1 cm,而2.20 m(2:3带型)与2.40 m(2:3带型)模式下,玉米与大豆的间距为60~70 cm,对大豆基本没有遮挡,故套种对大豆生长影响甚微。

表3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2.5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不同播期的生物学性状变化

由表4可知,随着播期的延迟大豆植株的主茎长、茎粗和分枝数均呈降低趋势,其中茎粗和分枝数处理间差异均明显,5月25日播期处理的主茎长、茎粗和分枝数较6月23日播期处理的分别高16.42%、27.90%、490%。倒伏率与以上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反。5月25日播期处理大豆植株基本未出现倒伏现象,6月23日播期处理大豆生育期明显缩短,倒伏率达到12.5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大豆适当早播情况下营养生长更充分,有利于其植株形态结构建成,减少倒伏[3]。5月11日播种大豆营养生长期最长,植株出现旺长。营养生长过于旺盛影响大豆后期结荚和鼓粒,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最终产量均低于5月25日的播期处理。

表4 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播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影响

2.6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表现

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相关性状(表5)发现,种植模式不同,玉米、大豆产量相关性状也存在一定差异。玉米穗长、单穗粒重、百粒重性状差异显著。其中2.40 m(2∶3带型)模式下玉米产量高于单作,说明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得玉米更有利于利用宽行的边际优势,改善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通风条件,增加光资源利用率,利于高产的形成[2]。而不同套种模式下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差异较大,这表明不同的套种模式对大豆产量的负面影响较大。

表5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相关性状表现

2.7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经济效益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见表6。成本投入根据各处理实际投入物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产值按当前市场实际销售价格测算。玉米大豆复合套种以2.40 m(2∶3带型)模式产值最高,达到2 209.08元/亩,收益最高,经济效益达1 685.08元/亩,较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增收775.77元/亩、1 398.65元/亩,经济效益分别增长54.12%、172.6%,增效明显。

表6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3 结论

南郑平川丘陵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组合:选择株型较紧凑、生育期短的玉米品种,大豆高产播期为5月25日左右。

从玉米大豆套种模式来看,2.40 m(2∶3带型)模式玉米大豆相互影响小,玉米扩行缩株充分利用边际优势,合理的群体结构使玉米产量较单种略增,且40 cm的行间距更便于玉米开沟追施肥料。从套种玉米品种选择来看,登海605表现较好,因其株型紧凑,在2.40 m(2∶3带型)模式下,较其他品种产量水平高,生物学性状表现好,收益较高,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套种中的较理想品种。从玉米和大豆的播期来看,套种中春播玉米产量水平较高,因气温适合,玉米生长条件较优,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小。而夏播玉米往往受7-8月的高温干旱,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玉米在4月上中旬、大豆在5月25日左右播种是南郑区复合套种的最佳播期。从套种的播种方式来看,人工挖穴点播可以保证亩株数,但投入劳动力较多,可在不便机械操作的丘陵或山区推广,平川还是以机械一体化播种较为适宜。

4 问题及建议

4.1 漏苗缺窝问题

在实践操作中无论是春播或夏播玉米都普遍存在因虫害、鸟害、机播等因素导致出苗不齐问题,补苗移栽不仅费工费时还因缓移等原因导致大小苗问题,制约着玉米高产。建议播种时适当加大播量,亩播量提高到2.5 kg,确保一播全苗,定苗时再留壮去弱。

4.2 玉米遮阳问题

无论哪种带型模式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大豆的采光,导致大豆茎秆细弱、豆荚少、有效分枝少。建议一是选择株型紧凑的玉米品种,如登海605。二是尽量减少玉米与大豆的共生期。如春播玉米可选择甜糯或鲜食玉米,因甜糯或鲜食玉米青穗上市,比普通玉米采收早25 d左右,与大豆共生期短,对大豆影响小,且甜糯和鲜食玉米以棒售卖,经济效益远高于其他普通品种。三是套种中可以采取东西行向。东西行向种植,植株透光性和叶面积受光量增加,更能有效地利用光能,减少遮蔽,促进大豆生长。

4.3 配套机械问题

由于玉米大豆复合套种缺乏相应配套机械,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种植积极性。建议加快玉米大豆复合套种播种、收获机械改进和研发进度,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高产高效同步,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本试验研究仅为初步探索,相关技术和理论有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株距套种行距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