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早稻集中育秧的发展与推广

2023-02-27 05:41谭卫建汪万祥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2期
关键词:赫山区双季稻早稻

谭卫建 汪万祥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农村局 湖南益阳 413000)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剧和人地矛盾激化,我国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安全基础,耕地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1-2]。而集中育秧是指育秧主体(种粮大户、合作社或基层组织)选择适宜的育秧方式,按照标准育秧技术操作流程,为无劳户、不愿意育秧的农户或缺乏育秧技术的农户培育水稻秧苗的一种模式[3-5]。早稻集中育秧不仅具有减少生产成本、缓解劳动力不足、便于管理和培育壮秧、有利于良种普及和规模化经营的特点,而且其专业化育秧管理对促进双季稻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9]。此外,早稻集中育秧是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和扩大机械化生产的有利技术,对缓解耕地矛盾、实现双季稻增产增收、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10-12]。

1 赫山区农业基本情况

赫山区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创建县、全国统防统治百强县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该区位于湘中偏北部(28°16′38″~28°53′42″N、112°11′02″~112°43′48″E),海拔22.04~502.0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足,适合双季稻种植。种植品种均为籼稻,早稻主推湘早籼45号等品种,晚稻主推农香42等品种。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8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99.84万亩,粮食总产量47.52万t。

1.1 赫山区耕地现状

赫山区以水稻为主导产业,据调查,2021年区内耕地面积为72.68万亩,其中水田62.80万亩,高标准建设农田42.26万亩(图1)。

图1 2021年赫山区耕地情况

1.2 赫山区水稻生产现状

由图2可知,赫山区2021年有早稻种植面积42.1万亩,产量18.84万t;中稻种植面积9.2万亩,产量4.60万t;晚稻面积48.7万亩,产量21.92万t。

图2 2021年赫山区水稻种植情况

2 集中育秧发展状况

2.1 促进粮食生产,扩面稳产

在早稻生产过程中,集中育秧对促进水稻面积的增加,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2017-2021年,国家加大了对粮食安全的支持力度,5年来,省部及地方政府总计投入资金达到0.35亿元,通过集中育秧,2021年全区栽插早稻42.1万亩,较2017年增加0.9万亩;同时也大大遏制了早稻直播和耕地抛荒,2021年减少直播面积10.6万亩,累计减少抛荒面积1.1万亩(表1)。

表1 赫山区2017-2021年早稻集中育秧取得的成效

2.2 促进稳产增效

①增产增收。5年累计推广面积71.5万亩,据测产调查,集中育秧平均亩产443.8 kg,稻谷总产量31.73万t,分散育秧同类移栽方式平均亩产430.6 kg,亩增产13.2 kg,新增总产0.94万t;按均价2.42元/kg,稻谷总经济效益2274.8万元,新增纯收益2 274.8万元。②扩面增收。5年累计新增早稻种植面积15.5万亩,亩均产量443.8 kg,增收早稻6.88万t;按均价2.42元/kg,增收16 646.94万元。③节省育秧开支。累计推广面积71.5万亩,每亩(大田)平均节省育秧成本33.11元,共节本增收2 367.37万元。④减少早稻直播除草剂。累计减少早稻直播面积51.4万亩,少用除草剂612 t,折合成本1 233.6万元。⑤投入产出率。项目实施总投入0.35亿元,节本增收2.015 5亿元,财政投入与农民增收比为1∶5.76(表2)。

表2 赫山区2017-2021年早稻集中育秧经济效益

2.3 集中育秧与分散育秧比较

以小拱棚育秧为例,集中育秧与分散育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及老龄化问题。农村现有劳力大都为妇女和老人,从事农业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区农业农村局、乡镇和种粮大户集中育秧,为农户提供秧苗,较大程度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紧张问题,每亩大田平均减少22.2%的用工。二是解决了技术不足的问题。早稻育秧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时间长,农户育秧把握不好时间,经常遇上“倒春寒”等自然灾害,且很难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开展集中育秧,采用先进技术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成秧率。三是节省了物化成本、用工成本。以软盘育秧为例,相比分散育秧,集中催芽用种量可减少12.5%~13.3%,软盘、地膜、竹弓用量分别减少25.6%、12.3%、15.1%,消毒剂、肥能耗(电力/燃油等)、农药分别节省3元、4元、10元。每亩大田物化成本累计投入372.55~406.55元,节省27.71~31.71元,节省成本7.4%~7.8%(表3)。

表3 赫山区早稻集中育秧与分散育秧比较

3 存在的问题

3.1 集中育秧积极性低

2017-2021年,赫山区早稻或晚稻均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而减产减收,大部分农户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一季稻的种植反而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收益,导致农民瞻“早”顾“晚”,倾向于种植一季稻,丧失了对双季稻的种植信心。此外,双季稻的双抢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用工成本,赫山区的早稻集中育秧仍然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较高的财政补贴,甚至还需要出台相关任务压实责任到各个乡镇。但高额的财政补贴只是暂行的措施,如何促进农户积极主动参与到早稻集中育秧上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集中育秧技术难度高

因为育秧规模大、环节多导致技术上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对于浸种、催芽的时间、药剂(咪鲜胺、强氯精)的使用把握不准,导致出苗率较低;二是秧田管理有难度,低温(倒春寒)或高温均会影响秧苗素质,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秧苗坏死。不合理的集中育秧技术会导致秧苗素质低下,甚至没有秧苗提供。

3.3 小拱棚集中育秧最盛行

规模化育秧设备主要有大棚集中育秧和工厂化集中育秧,投入大、成本高,尽管政府有“先建后补”的政策,但由于利用率低和风险性高,导致种粮大户难以承受。赫山区集中育秧方式仍以小拱棚为主,小拱棚造价成本低,便于拆卸,但难以解决温度的问题,尤其是晚上的温度会更低,棚内的水汽结成了水珠,白天在“放大镜”原理下,部分叶片因温度过高而被灼伤。此外,管理不到位,秧田的水容易漫过秧床,直接影响秧苗素质和数量。

4 主要经验和做法

4.1 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赫山区早稻集中育秧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性作用,每个乡镇和村级单位都有政府人员进驻,每个乡镇建立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点,为农民做好政策答疑,进村入户督查早稻集中育秧生产,及时召开早稻生产调度会、座谈会,进一步推动集中育秧和早稻生产的落实。此外,赫山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早稻集中育秧的补贴力度(表1)和资金保障(如鼓励金融机构对种粮大户提供信贷支持)。

4.2 因地支持、技术保障

赫山区早稻育秧播种时间节点一般在3月中旬,早稻秧苗在这个时期容易遭受寒露风而坏死,并伴随青枯病等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秧苗素质。赫山区农业农村局紧密联系湖南省农科院和湖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专家们从选田选种、播种摆盘到秧田管理进行全方位现场或线上指导,应用集中育秧关键技术保证出苗率的提高和壮秧的培育,同时对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技站技术员及种粮大户进行集中培训,提高集中育秧技术水平(表4)。

表4 赫山区2017-2021年集中育秧技术培训情况

4.3 宣传支持、物质保障

采用报纸、手机、电视等多种宣传方式,对早稻集中育秧出台的政策、补贴力度、增产增效等信息进行报道,提高农户对早稻集中育秧的信心;对早稻集中育秧示范推广中的好经验、好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和宣传报道。同时加大物质保障的投入,对集中育秧示范种粮大户提供部分种子和浸种、拌种药剂。

5 结语

赫山区正处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成为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区、水稻产业发展引领区、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集成区、产业融合发展标杆区及联农富农样板区的关键时期。早稻集中育秧是一门提高双季稻产量和生产效益的关键技术,对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推广能够切实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赫山区双季稻早稻
早稻迎丰收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益阳市赫山区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控
赫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益阳市赫山区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益阳市赫山区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措施与成效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