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认同·反思:“反应类”视频传播分析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

2023-03-02 02:18
今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博主仪式受众

程 瑶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一、引 言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 《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提出,他继承了涂尔干和戈夫曼两位前贤的思想,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仪式产生的必备要素和运行机制,结合宏观和微观社会的现象研究,他认为:仪式的产生必须要有“群体的聚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的焦点以及共享的情感状态[1]”这几个关键要素。

反应类视频通过特定的题材内容引发对应人群的共同关注,从而产生情感认同和情绪共享。近年来,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了反应类视频的各种呈现形式,在互动仪式的影响下,视频受众会在网络空间中建立集体共识,从而收获来自维护仪式产生的情感价值和情绪满足。目前,关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相关文献有很多,但主要集中于各大类型APP、社会现象等方面,反应类视频的探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从互动仪式链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反应类视频的传播过程及反馈。

二、表演:反应类视频的互动仪式建构

(一)虚拟的身体在场

反应类视频 (reaction video)是指创作者将影视剧、动漫或综艺等画面录制下来,以自己的观看反应为主要呈现形式进行二次传播的视频类型。反应类视频的构成包括两个部分,原有素材画面和反应解说的博主本人,其中,博主还需要借助自己的表情、语言或者肢体动作充分调动观看者视听觉的代入感,从而达到反应类视频的传播效果[2]。

图1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

身体在场是互动仪式建构的前提,如图一。柯林斯提出,使一个仪式成功或者失败的核心特征就是相关关注和情感链接的程度,并且在他们身体聚集时更容易触发[3]。例如,2021年抖音平台的“不要笑挑战”和“不要心动挑战”等系列视频爆火的原因,除了视频本身的精彩之外,还有部分博主通过自身的“反应”将受众代入到了同样的语境下,增强了受众虚拟的身体在场感体验。

(二)对局外人设置屏障

反应类视频分为赛事类、娱乐类、时尚类和影视剧类等,不同类别的视频都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观看反应类视频作品的受众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相近的审美和兴趣。虚拟的身体在场体验触发的身份认同是互动仪式的准入机制,受众通过持续获取稳定的身份认同感,延伸对某个圈层特定的价值观念。例如,影视剧 《甄嬛传》的部分受众会较为关注各个社交平台的相关反应视频,他们充分了解 《甄嬛传》的剧情和梗,能够积极参与相关视频的互动和转发。在算法机制的介入下,平台根据用户精准画像推送相近的视频内容,从而完成对兴趣相近群体的聚集,并对局外人设置屏障,这是由于没有看过 《甄嬛传》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博主的反应,也无法加入到反应类视频的狂欢中去。

(三)共同关注的焦点

受众拥有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这是互动仪式启动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抖音平台的“不要XXX挑战”系列视频中,平台博主选取了明星的照片,包括舞台秀、写真图片和影视图片等,这些素材在定位上为反应类视频进行了一次受众过滤,确保该反应类视频积累的受众群体拥有共同的爱好。这些博主用酷炫的剪辑手段对视频或照片进行加工重构,并添加自己的解说录制,用反应类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平台用户,从而吸引了大批明星粉丝和路人观看。这种关注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发受众在互联网场域中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也体现了共同关注的焦点正是互动仪式的必然条件。

(四)共享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互动仪式链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受众兴趣的重要原因。柯林斯认为,影响人际行为与关系的重要力量是团体中的情感能量,但情感能量的分布不均匀,导致拥有高情感能量的一方,会将情感传递给低情感能量的一方[3]。在反应类视频的互动仪式中,每个个体拥有不同程度的情感能量,他们在观看反应类视频中相遇,通过博主发布的作品或彼此间的互动进行情感交流,不断产生新的观点和见解,并借此打造出新的话语体系。这些互动与交流会产生群体内的情感,例如“魔道女孩”会对 《陈情令》相关的反应类视频产生兴趣,而漫威党则对美国科幻影片的反应类视频爱不释手。在观看反应类视频时,很多受众会点赞评论甚至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从而扩大了受众的情感交流范围,使反应类视频引起了更多受众的共鸣。

三、认同:反应类视频的共鸣情绪表达

(一)内容形式多元化,推动跨圈层传播

反应类视频的传播,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了解跨圈层文化。例如,在李子柒系列视频的海外传播中,衍生出了诸多反应类视频,通过李子柒对田园生活的真实重现,加上国外博主的反应和解说,引发了大量海外粉丝关注,这种关注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隔阂。在粉丝文化的建构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此碰撞,能够引发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对田园真实生活的讨论。此外,日本综艺 《news zero》对傅园慧“洪荒之力”的反应解读,也引发了国人的关注;抖音平台的“不要心动”系列视频中,粉丝会对自己的偶像作出反应,丰富多样的形式推动了大量二次创作视频的产生。

(二)激发共同情感,催化参与式建构

反应类视频与其他形式的新媒体视频不同,主要是从真实角度记录创作者对素材视频的反应,从而使反应类视频成为连接受众和创作者的情感中介,以此引发的认同不仅是情感上的触发,还是行动上的沟通。不同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创作者与受众的互动、受众与受众的互动,在反应视频的场域里能够催化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华裔演员黄瑾瑜 (Nigel Ng)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对BBC发布的Hersha制作蛋炒饭的视频进行了反应吐槽,随后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4],很多网友在评论、转发的同时,纷纷进行了模仿创作。随后,视频的创作者和原视频主人公都被BBC一档节目邀请,进行了同框合作,这充分体现了从虚拟身体在场到亲身参与建构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反应类视频的创作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秀场”,更多的素人博主已经出现,能够弥补单向传播的共情宣泄。

(三)升华受众体验,填补情绪缺口

反应类视频作为受众休闲娱乐时观看的内容,制作时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放松情绪需求,无论是否了解原素材视频,受众都想要通过反应视频获取某种心理预期,在自我情感的基础上共鸣、加固、宣泄。例如,在看到坏人得以惩治的内容时,受众预期创作者能与自己有相同的大快人心的感受和反应;在看到国家或社会成就时,受众更希望创作者能表达出类似的敬畏和自豪的反应……对这些情绪的维护,也是反应类视频带给受众的心理补偿。

在互联网社交时代,网络在人际交流中占据了重要比重,很多人在忙碌的学习或工作之余,并没有太多时间社交,所以他们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情感共鸣,建构自我情绪认同。反应类视频无疑是最合适的载体,它能够在打破时空界限的同时,带给受众陪伴和体验,填补情绪缺口。

四、反思:反应类视频传播的现实刍议

(一)内容涉及侵权,版权意识需加强

反应类视频的低门槛和易传播性带来了很多版权隐患。像 《如懿传》等火爆一时的清宫剧被部分平台独家持有版权,但是,仍有部分博主将其制作成反应类视频,并在不同的平台传播。虽然此类反应类视频吸引了受众观看,获取了流量,但也触及到侵权问题。这种现象在热播的影视剧中也很常见,有些电视剧在视频网站上线后设置了会员先看的模式,有的博主在观看付费剧集时录制了视频,并将作品发布在网络上,向其他还未观看的受众进行剧透,严重损害了剧方和视频平台的权益。基于此,无论是小范围还是大范围的传播,创作者除了保证内容的优质外,更要注重解说内容的版权和科学性,同时,反应类视频的主要传播平台如抖音和B站等,也需要对创作内容进行合理引导,加强内容审核,共同打造清朗的视频传播环境。

(二)视频类型单一,模式力求多元化

目前,反应类视频内容主要是以影视剧、明星、热门段子、游戏、动漫等展开创作的,从内容类型上来说,“不要笑挑战”“不要心动挑战”“不要尴尬挑战”等视频类型几乎成为了多个视频平台的标配。而一成不变的标题视频、几乎相同的反应在各大平台上进行着机械复制,在追求流量和关注度的同时,忽略了视频本身传播模式的创新,最终难免陷入内容同质化的境地。例如,在抖音平台,专门就明星外表或者穿搭展开创作的博主,后期呈现的视频内容基本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很难在反应类视频的“漩涡”中出圈。这就需要创作者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当前社会的发展动态,寻求更多的创新点,进行多元模式的内容生产。例如,有的博主将自己出演的视频作品作为小窗素材,对自己进行“吐槽”,另辟蹊径,从另一种角度将受众带入自己的世界,这种自说自话的模式,区别于网络直播的直接性,能够减少受众的反感。

(三)泛娱乐化严重,人文价值该提升

目前,反应类视频多是以明星、影视剧和网络搞笑段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这种过度娱乐化可能会导致受众接收的信息面狭窄,使他们失去对国家和社会层面更多信息的关注。此外,如果反应类视频的受众是未成年人,那么,过度娱乐化还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认知偏差,影响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形成。

五、结 语

反应类短视频作为一种起源较早,在近几年发展起来为国人熟知的产物,一直在为受众提供轻松娱乐服务,受到了很多创作者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媒介化,在机械复制与虚拟社交的环境演变中,人们迫切地追求着认同与共鸣,反应类视频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一情感空缺。与此同时,反应类视频在发展中还存在版权争议、传播形式单一、商业价值短板和泛娱乐化等问题,如何更好地规范反应类视频的传播,实现更高价值的跨文化传播,更好地发挥反应类视频传播价值,这是值得平台方和创作者深思的。

猜你喜欢
博主仪式受众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