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

2023-03-06 15:27
今传媒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江 宾

(惠州广播电视台,广东 惠州 516001)

如今,信息技术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新媒体领域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内容[1],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对新闻记者而言,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主要是指思考与采访素养,以及开发信息和发挥信息价值的素养,该素养既是反映新闻记者整体能力的关键标准,也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合格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群体性的媒介素养,才能够实现广播电视的有序发展,从而向广大受众呈现出更优质的新闻节目。新媒体时代下,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速度都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一、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记者媒介素养的不足

(一)业务能力不够高

业务能力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既体现在他们所报道新闻事件的深度上,也体现在新闻事件传播的速度上。一些新闻记者受到自身思维的约束,往往在新闻事件的播发速度和深度上,都显得十分平庸。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受到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传统媒体新闻节目播出时间比较固定,组织内部对新闻有着的严格审核制度等;另一方面,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无法适应新的媒体业态,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既不能及时记录、上报和传播,也无法通过自身的专业性对事件的本质展开持续的报道,因此,往往会导致一个新闻热点报道起来既“不新”也“不深”。更有甚者,在一些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还经常将“新媒体”或“自媒体”的“旧闻”播成“新闻”,对事件的报道也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全局性与客观性的专业分析,使得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服度明显下降,不利于传统媒体喉舌作用的发挥。

(二)采访能力低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所面对的新闻事件具有繁而杂的显著特点,此外,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练就高超的沟通与采访技巧。但是,纵观当下的情况来看,一些新闻记者在面对众多采访事件时,经常存在被动工作的情况,继而发生采访模式不够生动、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现象。比如,采访的内容大多都比较呆板,有的采访对象甚至只回答了:“是的”“赞成”“不会”等寥寥数语,未能体现出传统媒体专业采访的优越性。

(三)思想观念过于陈旧

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走向来看,虽然它身处于新媒体时代,但是一些资历较深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依然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思想观念过于陈旧,阻碍了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新闻记者的思维模式过于固化、工作理念不能及时更新,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往往会比较排斥,并将这些负面的情绪带到了工作中,未能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加强媒介素养的方法

(一)提高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

在数字手机和新型社交媒体平台还未普及之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发言权,对新闻事实的传播内容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多种多样,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由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主导地位被大幅度削弱。此外,随着社交媒体新闻传播属性的加强,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呈现出良莠不齐、把关不严的现象,从而会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向受众传递专业的新闻信息,以稳固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权威性。

(二)提高新闻记者对新闻素材的甄别能力

首先,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根据有关要求及原则筛选出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剔除糟粕,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报道新闻。越是鱼龙混杂的社会情况,受众越是需要权威的信息发布[2]。其次,在挖掘网络新闻时,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还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多方核实,不仅要仔细辨别新闻事件的真伪,还要明辨事件的优劣,避免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三)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媒体

2017年11月,以“新使命,新视界,新动能”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盛大开幕。这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会议,后来被人们称为广电融媒改革的标志性会议。会议上,中国中央电视台 (以下简称“央视”)正式提出了诸如“时政微视频精品”“新闻移动网”“融媒体公益平台”等新名词。然而,当时台下的部分地方电视台不以为然,但是,随后的新媒体狂潮和传统媒体低谷,却印证了央视的前瞻性和政策引领性。之后的几年,从省媒到市媒、县媒,各个传统媒体纷纷派员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取经,传统媒体随之进入了轰轰烈烈的“融媒体”改革时代。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如何正确对待新媒体?首先,要顺应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改革的潮流,坚信改革的正确性,在心态上不去抵触它,在行动上全力支持它,要对新事物有足够的宽容度和接受能力。其次,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提高对新鲜事物的灵敏度,积极学习最新的技术及理论,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发展的走向,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应用新兴媒体平台。最后,要及时了解不同媒体平台的差异及受众的偏好,打造出个性化的新闻,打破传统采访的模式,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四)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水平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抖音、快手、微视频等新兴媒体,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中创造和传播新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既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导致了“新闻娱乐化”“新闻片面化”“新闻对立化”等一些不良现象。网络的随意性,使得一些观众无法看清事实的真相,并在众说纷纭的“新闻事件”中,随意发表不当言论。此外,在“抢新闻”的过程中,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并未确定新闻事件真伪的情况下,就向观众发布有待考证的新闻,极大地影响了电视新闻的质量以及传统媒体在观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因此,新闻记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的采访水平,为观众输出正能量的新闻信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提高使用新媒体手段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已经不是新闻传播的唯一阵地,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传统媒体建设成为重要的阵地,乃至决定性的新闻宣传阵地?这不仅要求传统媒体要接纳新媒体,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随着传统媒体的不断转型升级,新闻记者作为新媒体的传播者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运用好 “新工具”。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其生产工具包括各种专业型号的摄像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专业化的播控系统,这些工具具有专业性和排他性。但是,无论是专业的摄像设备,还是专业的编辑设备以及播控系统带来的优势,都逐渐被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5G网络、数字化拍摄设备、无人机等替代。比如,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不仅既能做到近乎专业的拍摄效果,还能无缝衔接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实时拍摄、一键化剪辑、快速传播,为传统媒体转型注入了新活力。

其次,要有“大数据”思维。融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升了传播速度和新闻素材的搜集效率。因此,融媒体要以大数据思维为基础,迎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恪守新闻的原则与底线,实现内容转向服务的跨越式发展[3]。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多为单线传播,较少给予观众回复的通道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互动功能,可以更快地发现社会中的新闻热点、更好地对新闻进行传播、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最后,要在新媒体生态下“讲好故事”“做好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要在新媒体生态下“讲好故事”“做好新闻”。在新媒体生态下,新闻工作者如何“讲好故事”“做好新闻”。首先,应积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困惑,挖掘出更多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好题材;其次,在叙事方法上,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新闻,不仅要把事情讲清楚,还要把故事讲精彩;最后,在故事传播环节,要摒弃以往静态、单向、漫天撒网式的传播思维,以适应互动化、分众化和精准化的新媒体传播特点[4],讲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故事”,做出有竞争力的“好新闻”。

(六)无论何时都应“不忘初心”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是全方位。机构改革、绩效改革、人员换岗、创作模式更新等,都可能会让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新闻记者陷入迷茫之中,因此,必须强调的是:新媒体时代真正改变的其实是新闻的生产方式、舆论生态和媒体定位,它并没有改变“新闻”的定义。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浪潮中,新闻工作者不能摒弃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忘初心,做到客观、真实、公正、维护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三、结 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的业态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全新的内容及传播方法,这对新闻记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发展机遇。因此,新闻记者要在认清新时代各种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勇于接受和运用新技术、新途径、新思维和新方法来发展和壮大广播电视新闻事业,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建设,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自身扎实的媒介素养,为受众带来更多优质的新闻。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