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媒介技术下的“信息茧房”加速时间危机

2023-03-06 15:27张银婷
今传媒 2023年1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智媒茧房

张银婷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以“精准化推送”“个性化推荐”为卖点,比如,网易云主打音频推送、今日头条以内容为特色、抖音以短视频为代表。而这些平台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在迎合受众喜好、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受众,使得他们在查找资料时被大量同质化内容干扰,很难快速找到有效信息,从而浪费了过多的注意力,加剧了个人的时间危机。本文深入分析了该现象,并由单面镜转变为多棱镜,旨在打破“信息茧房”,减少个人有效注意力的消磨。

一、智媒时代下“信息茧房”的定义

“信息茧房”现象最早是由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发现的,他认为民主社会的人民在具有发言权的同时也容易衍生出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思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并且,会随着身份的平等扩大而扩散[1]。2006年,凯斯·R·桑斯坦在其著作 《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了“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2]的概念,形象地描述了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被裹挟在信息茧房中的现象。随着算法技术的发展,智媒时代下的“信息茧房”被重新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因自身或外界的因素而形成的信息窄化和观念极化现象”[3]。

二、智媒时代下的“信息茧房”加速时间危机

(一)媒介技术发展重新定义时间结构

智媒时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媒介技术的进步,不仅加快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也重新定义了现代社会的时间结构。韩炳哲在 《时间的味道》一书中将时间分为神学、历史以及现代化时间三种类型,其中,神学时间可以看成是无限循环往复的时间,但是这种时间并无意义;历史时间也称线性时间,是连续性、线性化的时间;现代化时间是杂乱、无章可循、原子化的时间,具有点状化特征。智媒时代下的数字技术无处不在,在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对人们重新进行着编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时间、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和情感,影响着人们的整体生活。

(二)碎片化时间、个性化推送加速“信息茧房”形成

智媒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原有媒介技术的发展进度,最终使得原有的时间结构产生了变化,并增强了人们对当前所发生事情的关注度。在现代化社会中,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打破了时间的整体性,加速了时间的碎片化,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从一个链接快速进入到另一个链接中,但这只是简单地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体验感。韩炳哲认为,“网络时间是一种不连续的、点状的此刻时间。人们从一个链接转向另一个,从一个此刻转向另一个。此刻并不具有什么持续性”[4]。碎片化的时间状态使得媒体不得不从技术过滤方面进行改革,向受众推送个性化信息,给受众突破“信息茧房”带来了阻碍,并进一步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三)信息趋同下的“信息茧房”加速有效时间流逝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单向性的时间结构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的点状性时间结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时间的聚合能力,并且,信息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致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个人的有效时间。首先,部分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难以对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辨别,在一定程度上被迫接收,甚至陷入“信息茧房”而不自知;也有一些受众知道自身裹挟在同质化的信息之中,却因为自控力差而浪费了有效注意力,比如,抖音推送的内容一般10几秒,受众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就已浏览了大量类似内容。其次,在泛娱乐化时代,媒体平台往往会利用算法技术根据受众喜好进行精准化推送,导致受众被感兴趣的娱乐化内容所吸引,沉迷于平台所构建的“茧房”之中,消耗了个人注意力。

三、“信息茧房”下的时间危机带来的问题

(一)信息偏食加速个人认知偏颇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理解参与式新闻消费的研究报告中提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有可能会迷失在新科技当中,减少信息偶遇的机会,从而陷入到“信息茧房”之中。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在搜索、获取信息的同时平台也会收集用户的个人喜好,并进行精准推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对其他知识的获取,从而形成了“信息茧房”,使得用户存在信息偏食的现象,长此以往,加剧了用户个人的认知偏颇,并浪费了大量的个人有效时间。

(二)群体极化加剧社会结构分化

群体成员具有相似的知识经验,因此想法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身处群体当中很难接触到其他意见,便会被裹挟在“回音室”中。这种共同知识效应使得群体决策往往依据群体的知识经验来选择,并不具有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信息知识死角,新信息难以被有效传递,从而导致群体“信息茧房”和群体同质化、异质化现象。在群体中,只有“意见领袖”的发声会得到大家认可,少数与意见领袖相悖的声音往往会被忽略,从而使得相同意见占比越来越大,最后少数人的意见完全消失。长久下去,会导致社会结构不平衡,加剧社会结构的分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三)个人沦为技术附庸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取决于如何使用它。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冗余和人们注意力有限之间的矛盾。但是,个性化推送也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出现,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并且,碎片化、海量化的信息也不断消耗着个人有效的注意力。《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我们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电子书也在阅读我们。比如,当人们阅读完一本书后,算法技术会基于这些爱好进行分析,最终为人们推荐可能会喜欢的图书,使得人们丧失阅读其他类型图书的机会,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从而沦为技术附庸。

四、解决对策

(一)利用“共鸣”化解社会焦虑,建构和谐关系

罗萨认为人们是通过媒介来连结世界的,但是,目前我们正处在屏幕主导的社会,只能在冰冷的屏幕中去感知世界,因此,人类主体的焦虑感倍增,而这种焦虑源自信息的交流与网络屏幕中产生的拟态环境。他在 《共鸣:世界关系社会学》一书中提出,可以通过“共鸣”的方法去化解社会中的恐慌和焦虑。首先,在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时候,可以利用“听觉”的感官能力让人们对播放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释放和缓解心灵上的压力。比如,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充满了正能量,能够让感觉孤独、焦虑的受众产生放松、安静的情绪。其次,可以发挥“视觉”能力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一个开拖拉机回乡陪伴父亲的女孩“麦小登”在网络平台真实记录了自己回到乡村后陪伴父亲的点点滴滴,通过积极向上的表达方式鼓励了很多受众,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受众缓解了焦虑和不安感。

(二)促进“整体回音室”的建设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地理空间中的网络巴尔干效应,但是,在形形色色的信息屏障下建立起来的信息过度类似和集中,使得人们产生了认知误区,并且“巴尔干化”存在于整体网络环境中,因此,重要的不是如何去生成一个局部网络巴尔干化,而是生成一个整体网络巴尔干化。首先,要拓宽信息回音扩散的多向性。网络空间中信息的回音扩散是不平等的,尤其在回音室中,信息会朝着自我优势的方向出发,因此,需要引导信息向多角度扩散。其次,要打破“网络信息回音室”,与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整体回音室”的建设。信息回音室不仅是基于大数据所出现的“信息茧房”效应,也是蕴藏在社会中的现象,因此,形成社会整体性的“回音室”非常重要,可以防止片面化的“回音室”现象出现。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不是信息的“去巴尔干化”,而是要建立“社会回音室”,减少“社会信息窄化”。

(三)网民主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的片面化、浅薄化,使得网民不得不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分辨。首先,网民要主动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增强自身作为网络主体的意识。人们要明白自我已经被算法裹挟、身处“信息茧房”的“牢笼”之中,作为网络主体,我们要有选择地接收个性化算法推荐的内容。其次,主动学习、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学慕课中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浏览相关公众号和网页进行学习,增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评估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结 语

智媒时代下的“信息茧房”导致社会结构分化并加速了时间危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本运作的产物。从社会发展来看,“信息茧房”不仅加剧了人们沟通交流上的障碍,也会减少信息的偶遇性,从而妨碍受众接收其他信息。因此,针对不同平台所推送的信息,受众应进行筛选和辨别,以免陷入消弭时间的陷阱之中;媒体平台也要加强自身监管,进行合理推送。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智媒茧房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智媒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