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考察

2023-03-06 17:07郝巍东周心怡
天工 2023年34期
关键词:大雄宝殿彩塑佛像

郝巍东 周心怡

太原师范学院

一、隰县小西天概述

小西天位于山西隰县城西的凤凰山巅,原名千佛庵。1996 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隰州志》卷一《寺观》的记载,此庵位于北门外,通俗称为小西天。[1]可知当时已有小西天一名。中国许多寺院大都宏伟壮观,唯独小西天以精巧细致而出名。中国大部分寺院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小西天却把它的主要建筑摆放在东西中轴线上。寺院占地面积仅有1 100 余平方米,共建有20 余座建筑,分成三个院落,分别为上院、下院和前院。上院主建筑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是文殊殿和普贤殿。下院主要建筑是无量殿,下院北面原为藏经舍,现为天王殿,与无量殿相对的是砖砌仿木结构的韦陀殿,殿后为微型消防站,消防站两侧有两门,一曰“疑无路”,一曰“别有天”。门为洞形,皆可通至前院。上院和下院组成一个空间封闭的庭院。前院建筑即摩云阁建筑群,由地藏殿、观音阁、魁星阁组建而成。全寺殿堂位置如图1 所示。

图1 小西天现存殿堂位置平面图(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长期以来,学者对隰县小西天的创建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千佛庵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 年),在1985 年出版的《山西风物志》[2]、2001 年出版的《山西古建筑通览》[3]等书中均有提及时间,但没有具体说明。二是认为千佛庵的创建年代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2004 年由王哲士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西天志》[4]和1998 年吴锐发表的文章《山西隰县千佛庵大雄宝殿建筑、彩塑创建年代新探》[5]都有对此进行说明。他们都是根据寺内现存的《千佛庵碑记》上的记载得出的:“始自己巳,递至甲申,而正殿既已落成,禅堂因而既构。”其中“始自己巳”,即始于明崇祯二年(1629 年)。另外,吴锐的文章中还明确指出小西天的筹划时间、大雄宝殿的建造年代以及殿内彩塑塑绘时间等重要信息。

二、大雄宝殿彩塑测绘

大雄宝殿是小西天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169平方米,原有大小悬塑佛像1 978 尊,现存1 673 尊,占全省现存明清彩塑作品11 630 尊的14%[6]。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五尊主佛,分别端坐于五个佛龛内,每尊主佛两旁又有左右胁侍菩萨。其周围还塑有十大弟子、六小沙弥、琉璃圣境、六欲之天、十大明王、天宫乐伎等塑像群。其主佛、胁侍和十大弟子布局如图2 所示。

图2 大雄宝殿彩塑布局图(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本次考察重点为大雄宝殿五大主佛及其胁侍、十大弟子。五大主佛的衣着、形象、坐姿相同,头顶螺发,眉间白毫,脸型丰满圆润,眉如月,目微睁,内穿通肩袈裟,外披僧祇支,袒前胸,腰间大裙束带,衣缘刻有立体感极强的缠枝莲纹饰。五大主佛的手势不同,可根据身后楼阁匾额确定身份,从南至北分别为药师佛结定印、阿弥陀佛施说法印、释迦牟尼佛施禅定印、毗卢遮那佛施最上菩提印、弥勒佛施说法印。十胁侍菩萨两两对称站在主佛两侧,服饰、形象、站姿相似,头戴珠冠,冠缘呈三角状,脸颊丰满,身配璎珞,手戴腕钏,披巾自两肩垂下绕臂后下垂于莲花台两侧,下着长裙,腰束带,结带垂至小腿,手势不同,多数托一盘状法器。十大弟子位于佛坛两侧,神态各异,衣着色彩斑斓,各不相同。测绘数据见表1。

表1 大雄宝殿彩塑高度统计表(笔者根据柴泽俊、柴玉梅编著《山西古代彩塑》[7]及笔者测量数据进行整理)

三、大雄宝殿彩塑艺术特征分析

山西古代的彩塑作品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主题,表现了佛教人物、道教人物、地方神祇、纪念性人物等多种题材[8]。而佛教彩塑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反映了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以下将深入剖析山西古代彩塑的艺术特征。

(一)线条灵动

李泽厚先生曾说过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中国雕塑运用抽象于万事万物的形式和线条概括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9]。在中国佛教彩塑艺术中,“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体现。小西天大雄宝殿内的彩塑,以其独特的衣纹线条展现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线条灵动”之美。彩塑的线条不拘泥于刻板的表现,而是以一种圆润而厚重的形态展现出服饰的质感。每一道线条都饱满而富有层次,勾勒出服饰的轮廓,使服饰显得立体而生动。与此同时,这些线条又不失服饰的轻薄飘逸之感。在雕塑领域,线条的运用成为表现形象、传达思想和营造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二)气韵传神

小西天大雄宝殿的彩塑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神韵。彩塑通过线条、形状、比例的巧妙运用,打造出庄重神圣的氛围。尽管五大主佛的服饰和坐姿基本相同,但面部神态各异,传达出神性、庄严、慈悲与智慧的多重内涵。每尊主佛的左右胁侍,戴宝冠、身着披肩短衣,踏立于莲花台上,展现出旖旎的风韵,为整个场景注入了生动的艺术气息。大殿中的十大弟子站像成为彩塑的一大亮点,分立于五尊主佛的南北两壁莲花台上,这些弟子穿着宽袖长衫,披袈裟,表情各异,为整体彩塑增添了生动的情趣。六小沙弥生动活泼,尤其端茶的小沙弥展现出浓厚的稚气,活灵活现。其他沙弥手持托盘,神态各异,为整体空间注入了一抹尘世生活的趣味。匠师致力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气质与特征,超越了外形描画,使每件作品成为一种充满灵性和审美的表达。

(三)凡尘俗世

在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佛像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整体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清代的佛像也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小西天大雄宝殿的彩塑也不例外。它将世俗生活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显得真切而生动。佛像的体态丰腴,面部宽平,神情更贴近世俗人物,造型细腻。沙弥手中的酒壶、托盘、水果等日常用具以及食物,十大弟子绚烂而精美的衣饰图案,乐伎手中的各种乐器,无不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大雄宝殿佛像组合方式

(一)常见佛像造像组合方式

唐宋以来,佛像造像一般为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的供奉形式。因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笔者根据马书田的《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10],将常见佛像造像组合方式进行了梳理(见表2)。

表2 常见佛像造像组合方式(笔者根据《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10]进行整理)

(二)小西天佛像造像组合方式

山西大部分寺庙中,大雄宝殿佛像组合基本遵循了上述组合规律。以南禅寺、净因寺、青莲寺为例,它们的大雄宝殿内都供奉着一尊主佛,即释迦牟尼佛。其他寺庙如多福寺、双林寺、资寿寺的大雄宝殿,则采用了三身佛的组合形式。永祚寺、圆照寺、显通寺的大雄宝殿内,采用横三世佛的组合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西天大雄宝殿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五佛造型组合。孙志虹在其著作《净土与涅槃》[11]中提及了这一现象,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这种罕见的五佛造型组合呈现出一种独特之美,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通过对这种独特组合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寺庙文化和宗教信仰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与发展脉络,为深入了解山西地区的佛教艺术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与启示。

五、总结

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以五佛为主题,五佛左右两侧有菩萨像,大殿南北两侧有弟子像和小沙弥,还塑有十大明王和乐伎。该彩塑布局有主有次,打造出一个仙宫佛国的场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在依山而建的环境中显得典雅宏伟,是我国古代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猜你喜欢
大雄宝殿彩塑佛像
广济寺大雄宝殿消防的重点和难点
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究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佛像面前的 菩萨
从佛寺建筑看中国人的宇宙观
寺庙尚未完成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