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共情传播分析

2023-03-07 02:02丁一涵
视听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情考古纪录片

◎丁一涵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是由哔哩哔哩(简称“B站”)出品的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它以三星堆考古工作者为主要视角,讲述三星堆遗址正在发生的新故事,轻松化地展现考古工作者的日常。该纪录片以感染人心的文本、极富沉浸感的多视角镜头、年轻化的视听风格,既记录了考古工作的全过程,又通过丰富的视听形式呈现了三星堆的诸多文物,令更多年轻观众对考古工作产生情感共振,让观众在共情传播过程中对三星堆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改变对考古工作的刻板印象,同时让世界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古蜀文明。

一、考古文博类纪录片的共情传播

共情传播来源于心理学的“共情”概念。“‘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且对此做出反应。一般认为,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爱’是共情的基础,沟通能够促进共情,共情因对象、因情境而变。”①由此可见,共情是人们通过换位思考,与他人产生情绪共鸣的一个过程。共情所表现的共同或相近的情绪或情感与传播效果的情感和态度层面是吻合的,共情与传播内在的联系让共情传播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学者赵建国在《论共情传播》一文中对共情传播的概念作出界定:“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②纪录片的真实性表达让观众对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产生认同,更加有效地理解被摄者的情绪,从而与其产生共情。

人的共通情感是人们产生共情的原因之一。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镜头聚焦于普通的考古工作者,不仅表现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常态,更细致地刻画了他们的个性特征。生活化的内容更有利于观众产生认同感,与被摄者产生直接的情感连接。纪录片的真实性表达也让观众对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产生认同,更加有效地理解被摄者的情绪,从而与其产生共情。同时,《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以新媒体为主要阵地,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能与制作方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还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推动作品不断发酵,促进纪录片的二次传播。因此,本文基于学者赵建国所作的概念界定,以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为研究范本,对考古文博类纪录片的共情传播进行研究,探索其共情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二、《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共情实现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目光聚焦于文物发掘者身上,以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多视角的叙事方法,记录了考古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激发观众的情绪共鸣。同时,该纪录片也展现了文物出土的整个过程,并通过简单生动的文案和活泼的音效营造出一种轻松严肃的氛围,以有趣的方式呈现考古,增进观众对三星堆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一)同声相应:与考古人共情

1.考古工作吸引关注

自20世纪考古学被引入中国以来,这门学科一直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距离十分遥远。这种距离感为考古工作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近年来有关考古的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也调动着公众对这一学科的好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镜头对准了考古工作者这一特殊职业,将考古工作者多面立体的形象呈现在屏幕之上,满足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的认知需求。以作品第一集的主人公赵昊为例,他身兼多个职务——不仅是K8 祭祀坑的负责人,还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但巧合的是,他的两种职业都处在观众认知边界上,与普通观众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作为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赵昊在挖掘古物的过程中能跟同事们开玩笑,在教学时会对着学生们侃侃而谈。“处于认知边界的物、人、观念,既不脱离受众既有生活体验,又能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情感碰撞。”③作为纪录片的第一个主角,赵昊的考古人和北大教师双重身份能够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在对考古工作者日常工作比较陌生的情况下,观众会不自觉地被这类题材吸引,进而被这些考古人的敬业和坚守打动。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第1 集《微痕之下》记录了K8 祭祀坑中青铜大口尊出土的完整过程。出于保护文物的原因,工作者们只能长期保持一种跪趴的姿势进行发掘,靠着自身腰腹力量将文物从坑中取出。这些动作对人的腰椎以及膝盖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职业病。白晓歌因为长期保持这种姿势加之不小心受伤导致无法站立,但她还是笑眯眯为大家展示“圆规式起身”。第4集《时间逆旅》中,文物数据检测员李思凡为了掌握文物的保存状况,需要日复一日地在文物坑中“反向躺平”来监测文物的各项指标。李思凡在烦琐的工作中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弥补历史。这些乐观坚韧的年轻考古工作者常常引得观众在屏幕上发送“致敬”“泪目”等弹幕。考古工作是枯燥的,甚至他们的付出时常与收获不对等,但正是这些考古人的不懈努力,才让深埋在地底千年的文物重见光明。《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通过视听影像完整地展现了考古人工作的全过程,让观众在对文物工作者的了解中打破原有印象,对考古工作建立新的认识。该纪录片在塑造观众认知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的共情。

2.人物经历激发认同感

“具有‘接近性’的内容建构可以使特定群体进行惯性关注。”④《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呈现了考古工作者生活化的一面,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拉近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该纪录片展现出当下年轻人在工作中的成长历程,让观众在了解主人公的过程中映照自身经历,从而产生共情。第2集《第一层土》中的主人公傅悦、王瑞、许丹阳都是刚刚进入考古工作的年轻人。作为“考古打工人”,他们与屏幕前的年轻观众一样,会在工作中感到困惑,遇到挫折。王瑞在挖掘过程中也常会遇到拿不准的问题,但是她会及时与负责人冉宏林沟通,讨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虽然最后的挖掘结果与预想的差距很大,但是王瑞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许丹阳也在一次一次失败之后获得了新的线索。在这季考古工作的尾声,这些年轻的考古人都顺利完成了发掘工作,并且逐渐成为成熟的考古工作者。引发观众共鸣的不只有年轻考古工作者,还有在三星堆工作了一辈子的曾大爷(本名曾卷炳)。曾大爷年轻时是考古工地的一名技工,现在则是远近闻名的陶器修复师。如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一样,曾大爷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片片碎陶在他的拼凑下重获新生。但和年轻人一样,一提到放假,曾大爷就高兴得合不拢嘴。清明节放假三天,曾大爷就在麻将桌上耍了三天。这些生活化的共通经历打破了观众与考古人之间的壁垒,不断拉近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一方面,观众能够在见证这些考古工作者的成长中加深对他们的情感;另一方面,这几位积极乐观、为了梦想和爱好坚守的考古人也激励着年轻观众,让共情传播更加深刻而广泛。

3.声画认知沉淀共情

作品文本所传递的情感更易催生观众的情感。《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通过视听文本完成对人物情感的传递。该纪录片通过景别的转换和多样有趣的BGM(背景音乐)激发观众的共情,让观众沉浸在三星堆考古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喜怒哀乐之中。第2集《第一层土》中,傅悦在挖掘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雨季让她之前所做的工作毁于一旦。创作者在几个展现工作者们有条不紊地抽水作业的中景镜头之后紧接了一个傅悦忧愁迷茫的面部表情的近景,配以沉重鼓点的音乐,瞬间将观众拉入凝重紧张的氛围中,使他们将自身情绪带入作品中,感同身受地理解傅悦的沉重心情。但是,随着抽水工作的进行,音乐开始朝着轻松欢快的节奏转变,傅悦开始重建她的工地。她并没有被这些挫折打败,而是重新蹲了下去,抱着积极向前看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时间追逐者”谢振斌是一位“文物医生”。三星堆文物出土的数量极大,给文物保护和修复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谢振斌带领他的团队整日泡在“坑”中探索保护文物的方法。作为从业27年的老文保人,谢振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有关文物保护的世界难题,但是他同样有着自己的担忧:现有的文物保护方法无法追赶上文物损耗的进程。创作者将镜头聚焦于谢振斌双眉微皱的脸庞,减缓的音乐建构起观众与主人公的情感,传达着被摄者的情绪,观众在感受谢振斌急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情绪的同时与之共鸣。考古是一个没有回头路的事业,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考古工作者的耐心和严谨。他们不断与自然规律对抗,将文物保存,为后人争夺更多时间。

(二)专业趣化:与文物共情

1.专业知识的通俗表达

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的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传递专业知识的方式很难再激发观众兴趣,而《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借用考古工作者之口为观众普及专业的文物挖掘、修复、研究知识,尽可能将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通俗化。即使有专业的考古术语,屏幕里时不时出现的“懂了可能有用的考古小知识”也能让非专业的观众轻松理解。《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以时尚的语态为观众讲述文物,在专业与有趣中让观众更好地与文物共鸣。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普通观众的眼里土层之间颜色的区别是很小的,但这却是考古工作者判断年代的重要指标。在第2 集《第一层土》中,王瑞在方坑里为观众讲述4834坑中每种不同的土色所代表的文化层。在她讲述的过程中,屏幕上浮现的“懂了可能有用的考古小知识”文本框辅助王瑞解释文化层的含义。第5集《碎片征途》中展现了黎海超教授划分器物层和生土层的过程,并且通过旁白的解说,让观众轻松了解这种划分方式的标准和划分土层的原因。这种视听语言与文字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让知识既生动直观又富有专业和深度,让外行人也能够轻易明白内行人的门道。

2.解说词的有趣指涉

解说词也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充满幽默和拟人化的解说词占据了作品笑点的半壁江山,通过具有网络语风格的语言解说厚重的历史遗迹,将专业知识作轻娱乐化表达,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考古信息,进一步与文物共情。例如,解说词将乔刚发现的房子痕迹比作“不动产”,并通过“可惜这座房产,产证信息不全,所有权人、建筑面积、竣工日期、规划用途并不明朗”这样有趣的解说词凸显考古人挖掘工作的困难;将挖掘文物比作“开盲盒”,以年轻人熟悉的方式展现考古工作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一些解说词也运用了拟人化的方式,用充满灵气的语言描述文物形态特点。第3集《器与不凡》通过这样一段解说词请出主人公:“文物库房里,青铜大面具即将结束深居简出的生活,去面对全世界。临时绑在脸上的左耳显得不那么美观。于是,他要去见一个人。”寥寥几句就充分表现出文物的特色,开篇点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解说词不仅有趣,也充满了文学美感,让观众徜徉其中,流连忘返。第2 集《第一层土》以画外音结束:“考古人的路,就留在这阡陌之间。三星堆这片土地有种莫名的引力,有太多年轻或是曾经年轻过的考古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深耕田野、顾视往昔、走向未来,这一路上,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永无止境。”纪录片多样化的解说词营造了一种灵动且接地气的风格,在解说人温暖的声音与冰冷的青铜器碰撞中缩短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进而使观众产生共情。

(三)多维互动:在参与中共情

与传统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只能在电视上观看不同,新媒体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积极开放的参与平台。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互动中,比如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看法,及时与其他观众和作品制作组互动。“共情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传播过程,离开了交流、沟通、传播,就难以形成共情,而共情的表达更是一种传播过程。”⑤在参与过程中,观众与作品的情感不断增强,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同时,观众自发进行的二次创作与话题讨论也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实现作品的共情传播。

一是弹幕参与。《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B站平台播出,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能够实时发送弹幕。这些弹幕不仅能够表达发送者的情感,也能够影响其他观看节目的观众,他们在观看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第3 集《器与不凡》中,在曾大爷提出自己的工作后继无人,文物找不到人修复时,有观众在屏幕中发送“心疼这位爷爷,好亲切,像我的外公”“好心酸,这句话让人难过”等弹幕。对作品情节有着共同看法的观众通过弹幕交流他们的意见并互相影响,在共同情绪的影响之下,观众也会对作品情节产生进一步共情,促进共情传播。

二是二次创作。多元开放的互联网为观众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与积极创作的平台。观众能够在原作品视听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剪辑完成对《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这部纪录片的二次创作。B站的一个用户就将考古人赵昊挖掘文物的姿势剪辑在一起,并称赵昊是被考古耽误的体操运动员。这条视频获得了2600多次的浏览量,并吸引其他观众对视频点赞。博主作为观众,在剪辑过程中能够更加理解考古人的工作,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其他观众在评论区中讨论交流,在接受他人观点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考古人工作的辛劳。同时,他们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博主进行再次创作,这种观众自发宣传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这部纪录片,极大地增强了纪录片的网络影响力,实现话题与口碑的双赢。

三是话题讨论。除弹幕之外,观众还会在其他社交平台中就作品所展现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讨论。第3集《器与不凡》就在微博中引发观众的热议。观众在微博发起了“三星堆网红火锅修复背后的扫地僧”的话题讨论。诸多观众在话题中不禁感叹曾大爷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而且仰慕于他精湛的修复技艺,想跟随曾大爷学艺,传承他的修复技艺。在相互跟帖中,观众交流作品的价值与意义,赋予作品新的含义,让更多受众在看到这些讨论帖之后主动加入讨论行列,在共情传播中吸引更多观众。

三、《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共情传播价值

(一)从共情到认同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以最通俗的方式展现厚重的古蜀文明,以视听语言架构古今。作品浅入深出地架构着观众对于三星堆文明的认知,通过考古人的故事引发观众共情。作品通过直观的视听文本展现三星堆文物的神秘与精巧,激发观众对于古蜀文明的好奇。作品展现了新兴的考古技术以及考古人的坚守与传承,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传承精神,增强了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推动公众考古发展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发掘记》再到《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考古文博类纪录片揭开了考古学神秘的面纱,成为连接考古学科与公众的桥梁。《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考古的整个过程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既保证了纪录片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又达到了“公众考古所要求的科学性、文献性、知识性以及故事性”⑥,让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考古知识,打通了公众与考古学之间的壁垒,推动了公众考古的发展。

(三)有利于跨文化传播

纪录作品在国际传播时需要减少文化折扣。“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特性与背景,文化折扣是指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产品受不同的文化特性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传播效果与价值以及竞争力的下降。”⑦减少文化折扣可以使国际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突破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与人们生活有贴近性和关联性的事件更有益于国际观众的理解,激发他们的认同。《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不仅将视角放置于文物,更是将大部分内容聚焦于考古人;不仅记录了考古人的工作,更展现了他们的日常,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通过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将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以世界共通的视听语言表达出来,展现了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也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四、结语

“人类文化在此凝固,过往岁月汇成史书。”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全方位展现三星堆考古人的日常。该纪录片深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将视角聚焦于人,以轻松的形式将枯燥的考古学变得有趣,用年轻语态讲述厚重文明,以丰富的情感感染每位观众,从情感共情到行为共情,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实现共情传播价值。

注释:

①[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M].耿沫,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3.

②⑤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6):47-52.

③赵瑜,沈心怡.观察类真人秀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92-97.

④张允,郭晓譞.内容、情感与价值依赖:网红的传播艺术研究——基于准社会交往周期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5):98-102.

⑥谢娅明,马江波.从《如果国宝会说话》探讨公众考古视域下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创作转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8):100-104.

⑦文虹任.“文化折扣”议题下中国电视剧的泰国传播现状与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8):112-114+135.

猜你喜欢
共情考古纪录片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三星堆考古解谜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