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短视频的视觉修辞分析
——以《日食记》为例

2023-03-07 02:02罗人杰
视听 2023年9期
关键词:日食指代美食

◎罗人杰

作为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视频类型,美食短视频赢得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其中,《日食记》凭借专业团队创作模式确保了稳定的高品质创作,再加上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视觉呈现,在为观众带来良好视听体验的同时,也逐渐在同类型的美食短视频里脱颖而出,确立了自身的视觉风格和创作路径,走红于多个短视频平台。本文从视觉修辞的视角出发,以《日食记》为例,分析美食短视频中的视觉修辞方式和修辞效果。在读图时代背景下,需要从视觉层面看到文本特性,以此归纳一种有效的创作路径,为美食短视频创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美食短视频媒介文本的“观看”语法

视觉修辞的研究首先从媒介文本层面进入,视觉修辞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看”的语法。“观看”方式本身代表着叙述者的文本措辞结构与表达立场,“任何视觉对象的呈现,因为视点、视角、视域的差异,必然表现为现实的‘断片’,而我们恰恰是在这些‘断片’中勾勒并想象完整的现实‘图景’。”①因此,在进入文本符号意义之前,影像最表层的视点、视角、视域早已开始发挥其视觉修辞作用。

(一)摄影机旁观视点与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常见的美食短视频的叙述视角一般呈现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拍摄者并不避讳镜头的存在。探店视频镜头视点与叙述者人称相统一,带来第一人称的“沉浸式”体验;教程视频中创作者直面镜头讲述,此时摄影机视点成为直接接受叙述的第二人称视角。《日食记》则是以摄影机的旁观视点呈现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人物从不直面镜头讲话,也不以镜头体现第一主观视角,甚至拍摄者表现得不知道摄影机的存在。《日食记》接近于“直接电影”流派的拍摄手法:以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角度如实记录一切,记录者和对象之间保持着立场间隔。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为视频增添了纪实性,弱化甚至消除了表演痕迹,这也使得《日食记》就像一本影像日记,观众愿意相信在视频中所看到的内容是真实发生的。

视点的修辞作用体现为:它设置了一个第三人称的叙述框架,为文本内容预设了纪实性。“滇西小哥”“李子柒”等美食视频创作者也采用相同的叙述视角拍摄视频,在讲述美食的同时还会拍摄大量农村田园景象,在纪实性的支撑下,美好的田园景象承载了观众对美好田园的想象。而《日食记》则是通过电车、树荫、庭院等视觉要素,塑造了都市中偏安一隅的“罐头厂”(节目拍摄地点)这一现实空间。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下,“罐头厂”代表了观众对都市理想生活环境的想象,或者说“罐头厂”至少表达了一种美好都市空间存在的可能性。

(二)镜头视角与视域:烹饪的视觉仪式化

镜头视角代表摄影机的空间视角,比如俯视、仰视和平视。视域代表画面的景别,比如远景、中景、特写等。学者刘涛(2018)认为图像是再现的时空“语言”,图像的视角与视域属于一种视觉转喻,观看视角体现了观看者与再现对象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景别则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距离。②对于主要拍摄美食题材的《日食记》而言,视角与视域的视觉修辞重点并非为了体现观看者与对象的距离。《日食记》常以近景和特写来表现烹饪过程,视角并不固定。特写景别实际上是一种“聚焦限制”,它强制性地限制了观众的注意力。比如,食材被清洗改刀处理后整齐地码放在餐具里的特写;食物在锅里沸腾,不断翻出气泡和蒸汽的特写;食材被放进破壁机里研磨成粉状的特写。这些景别极小的特写往往还会伴随明显的同期声,一方面细致地呈现出料理制作过程,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杂乱的视觉元素干扰(比如飞溅的油污和水渍),在视觉中营造出绝对整洁的烹饪环境。可以说,特写画面限制了观众的注意力,隔绝了真实的烹饪环境。

此外,《日食记》还充斥着许多“过度观看”的特写镜头。“过度观看”就是指那些超出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拍摄视角画面,以及超出信息传达功能范畴的画面,可以简单总结为一种过度的视觉呈现。《日食记》正是通过这种过度呈现,实现了烹饪的视觉仪式化。仪式化是一种行为的超常态化,仪式行为具有非实用性特点并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③《日食记》总是刻意避开现实厨房的困扰,蔬菜干净整洁地装盘,后续处理绝不会带有泥土或商标,处理好的食材被整齐地摆放在餐具里。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会尽可能保证形状大小的协调,甚至根据颜色特意搭配组合。这种对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将视频中的烹饪从现实语境中剥离出来,这些精心编排的特写镜头象征着一种干净、整洁、理想化的烹饪过程,或者说它们试图完成对理想烹饪过程的象征。自此,《日食记》所展现的内容变成了一种仪式化的烹饪。在整齐划一的特写镜头中,烹饪变成了一种超常态化行为,它不再与“忙碌”“操劳”相关联,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趣味,一种可以随意施展的才华。

(三)蒙太奇与慢镜头:视觉的补偿与强调

蒙太奇意味着一种选择和缺失,视觉中的叙事很难做到完整而全知,但这并不会造成意义的匮乏,意义反而是在缺失中产生的,因为“不完整的视觉刺激物并不会留下永恒的遗憾和残缺,而是涌现出一种顽强的视觉生命力,这是由视知觉与生俱来的‘视觉补足’特点决定的”④。从视觉修辞的角度来看,正是基于这种补偿机制,视觉文本得以通过局部完成对整体的指代,从简化的结构通往复杂的整体。

《日食记》的镜头切换十分频繁,丰富的视觉信息可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蒙太奇则完成其基本的修辞作用。比如,在表现漫长的烹饪过程时,会有交代时间的镜头,当白天的镜头突然衔接到夜晚时,观众便会明白烹饪时间已经持续了一天。作为短视频,为了尽可能多地展现信息,《日食记》总会有大量的分屏画面,比如制作盆菜时以分屏的形式同时展示了不同半成品的制作过程。有时,分屏能起到一种类似蒙太奇的视觉修辞效果。在制作开水白菜的那一集里,演示“澄汤”步骤时,屏幕左边是人物在重复进行“澄汤”,右边则是人物在玩俄罗斯套娃,此时通过分屏将“澄汤”抽象的循环操作逻辑以俄罗斯套娃这一具体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了一种视觉转喻的效果。

与蒙太奇对应的是长镜头,而短视频视觉文本中很难有长镜头,不过《日食记》里有很多慢镜头,也就是将时长较短的镜头进行慢放处理。慢镜头不可视为长镜头,它的叙事时间并不具有长镜头的纪实性,它本质上是时间维度的一种特写。《日食记》里的慢镜头通常用于表现食物的理想状态,比如水煮肉片浇热油时的慢放、鸡腿在油锅里煎制的慢放、给烤串撒料时的慢放等。如果说蒙太奇是激发视觉补全的联想,那么慢镜头就是在延缓这种联想的到来,慢镜头试图使观众的注意力多停留于某个时间段,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和认知。

二、美食短视频视觉文本要素的修辞

视觉修辞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其目的是要挖掘出视觉文本“修辞结构”中的含蓄意指。⑤“修辞结构”可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编码形式,将符号作为文本,以特定形式赋予符号超越其原有意指的额外含义。因此,在视觉修辞的研究中,除了关注文本符号本身的直接意指之外,还要解读修辞带来的额外意指以及修辞结构的具体形式。

(一)内景、庭院与城市:空间要素的修辞

空间是事件的载体与背景,对行为或事件的阐释必然需要与空间相联系,视觉文本中的空间影像作为影像文本的符号本就具有意指作用。《日食记》中,那些镜头刻意呈现的、精心修饰的空间更可以作为一种理解框架,发挥其视觉中的修辞作用,使其中的事件产生额外的意义。

内景是《日食记》里最常见的空间场景。笔者此处提到的内景是对包含厨房、餐厅、客厅在内的一系列室内场景的总称。《日食记》中,厨房是主要的室内场景,视频里的厨房总是明亮且宽敞,墙上挂满各种工具但摆放得整齐有序;餐厅场景中,桌椅和柜子均采用原木材质,并且均摆放植物盆栽用以装饰,装修风格整体较为简朴。通过精心编排的视觉符号,《日食记》塑造了一个温馨而舒适的生活空间:各种装饰物与用品在视觉中表达了物质的丰盛,而简洁、敞亮的装修风格又克制了过度炫示,同时暖色的灯光和装潢与视频平静的叙事风格相契合。

庭院和城市则是《日食记》主要的外景空间。如果说内景更多指代日常生活空间,那么外景则指代社交生活空间。《日食记》经常出现电车这一意象,这是对城市为数不多的描绘。在城市空间的语境下,一种全神贯注的烹饪行为显得弥足珍贵。《日食记》里,人们总是在庭院里聚会、烧烤、交谈,在城市空间的背景下,一方能够接纳朋友的庭院就是短暂逃离社会话语体系的私人领地,代表着独属于个人的“社交净土”。视频中还有风铃、晴天娃娃、被风吹动的树叶等视觉意象不断丰富着对庭院空间的描述,庭院与城市空间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对比的修辞效果。城市里忙碌的人们总是渴求一片属于自己的“社交净土”,庭院空间正是对这一渴求的指代,在对比的视觉修辞作用下,庭院空间里人们的各种行为都指向一种从社会生活中暂时逃离的想象。

(二)昼夜、季节与节日:时间要素的修辞

当视觉文本着重于呈现某个事件时,空间作为背景往往被“无意”地携带进文本当中。虽然《日食记》中也存在刻意布置的空间场景,但空间从不是叙事的主要对象。相比之下,时间则是更加被动的元素。多数时候,场景内的时间总是模糊不清的,即使视频文本交代了明确的时间背景,时间也只是发挥着“背景之外的背景”的叙事作用。

从视觉修辞的角度来看,视觉化的时间提示发挥着丰富的转喻作用。首先,关于昼夜的视觉化描述是最为明显和常见的。《日食记》里有许多深夜伴随暖色灯光的场景,烹饪主题往往是泡面、炒粉、炸串等常见的宵夜食物。视觉文本中对夜晚的呈现为“宵夜”的意义解读提供了时间背景,也只有在深夜时间背景之下,宵夜所指代的“随时满足饱腹需求的自由”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诠释,寻常的泡面和小吃在深夜才会显得格外诱人。“提供一天精力的活力早餐”“犒赏一天辛勤劳动的丰盛晚饭”,这些抽象的情绪感知和特殊生活时刻需要得到具体的视觉化呈现,昼夜时间实际上是对上述抽象概念的具体转喻,通过特定的时间背景完成了抽象意义的传达。

其次,季节是美食短视频中常见的时间描述,同时也是一种对特殊生活时刻的转喻。在表现夏季时令食物时,会有许多关于季节背景的暗示,比如加冰的饮料、吹风的风扇、晴天下摇晃的树叶以及汗水;冬天的视觉暗示则有窗面上的水汽、取暖器、枯叶、雪景等。季节元素在视觉修辞中提供了一种身体感知框架,夏天指代炎热,冬天则指代寒冷,食物给身体带来的冷热感知在季节背景下得到更丰富的展示。

当身体性感知上升到文化语境氛围时,节日的修辞作用便体现了出来。“当我们征用或挪用一些具体视觉元素来指代那些抽象概念,与此对应的视觉修辞实践则是概念转喻。”⑥《日食记》首先以具体的视觉元素转喻节日,比如灯笼、烟花、窗花指代新年,姜饼人、礼物盒、圣诞树指代圣诞节。与对季节的转喻不同,节日与视觉元素的关联不是建立在身体感知上,而是建立在文化系统中,以像似指代和规约指代为主。视觉文本完成了对节日的转喻,节日本身固有的文化意指又会反作用于视频文本,在文化语境层面形成一种理解框架。比如,新年往往代表着团聚、热闹、家庭、传统等关键词。《日食记》在2020年跨年之际发布了标题为《跨年夜一个人吃寿喜锅的快乐,你想象不到》的视频,“独自跨年”与文化语境框架中热闹、团聚的新年印象形成反差,在反差的语境之下,以一种只为自己精心烹饪的行为表达了制作者认真生活的态度,而一份独属于个人的美食则成为节日语境下一种力所能及的抚慰与鼓励。

(三)主角、宠物与配角:人物要素的修辞

人物是除了时间与空间之外的另一重要符号。从修辞视角来看,除了关注人物符号本身的意指以外,人物符号言说意义的方式同样值得关注。意义的言说方式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或标志,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也就是说,既要静态地从符号层面解读人物在文本中的意指作用,更要将人物整体视为一个动态过程放置于特定语境下,在连续性中发掘其额外的含义。

《日食记》中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姜老刀,他也是视频中展示烹饪过程的主角。《日食记》中关于姜老刀的直接描述并不丰富,从影像中能看到他是一名男性,一头短发,下巴常年留着一撮胡子,身材偏瘦,但是其性格、喜好、身份则很少提及,甚至在《日食记》的早期作品中都很难看到他的正脸。单从视频文本来看,姜老刀的人设并不饱满,一方面是因为《日食记》的镜头以近景和特写拍摄烹饪为主,另一方面是远景和全景并不会刻意展现人的状态,而是注重环境展示。但在长期的碎片化描述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聚焦式表达的效果,姜老刀的专注与独自沉浸成了聚焦的重点。在这种人设符号的言说方式之下,姜老刀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完成了对“专注”与“沉浸”的隐喻。对于生活忙碌的人而言,这是一种潜在的向往,姜老刀的形象正是一种憧憬投射,而性格与身份被淡化则避免了多余的无端联想,对观众而言更具代入感。

《日食记》中的宠物也可以视为一个人设符号,因为宠物脱离了动物的文化语义范畴,被纳入到了人类社会身份的话语体系当中。宠物的主人会为自己和宠物之间的关系设定一个人际身份的描述(譬如将宠物视为子女或同伴),因此宠物本身必然带有一种身份的意指。宠物的身份意指并不是视觉修辞的目的,而是让视觉修辞发挥作用的前提。《日食记》中出现过柴犬、金毛犬、猫等宠物,最常出镜的是一只名为“酥饼”的猫。镜头总是展现宠物安宁、乖巧的模样,与人互动的场景也总是展现宠物乖巧活泼的形象。宠物的每一次出镜都是对美好的“主—宠”关系的言说,这种言说的视觉修辞路径在于完成一种隐喻:将一种美好的“陪伴”想象以宠物的镜头具象化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日食记》视频“治愈感”的来源。

此外,《日食记》里还常常会出现其他人物,包括姜老刀的朋友、家人、恋人、同事等,笔者在此都以“配角”一词指代。与姜老刀的刻画方式一样,视频往往只交代他们与姜老刀的社会关系,配角们的人设符号同样是模糊的。《日食记》在展现美食的同时有意地淡化人物身份描写,关于配角与姜老刀之间的互动也并未有过多展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分享食物的反应与气氛上。视频通过配角完成氛围描写,烹饪与美食不再是满足低级层次的需求,烹饪和美食给朋友带来快乐,美好的氛围是对认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隐喻,自此烹饪行为转而同自我价值肯定的高级需求相绑定。

三、美食短视频的视觉修辞效果

(一)通过视觉修辞强调身体性的感知

身体是建立感知的基础,也是生产知觉的场所。如果一种感知脱离了身体范畴,那么它将变得晦涩难懂,比如人类身体无法体验回声定位的“视角”。所以,无论美食短视频以何种方式呈现食物,最终都必然指向一种关于身体感知的描述——食物的特性要通过身体可感知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日食记》的视觉文本中具有各种关于身体感知的描述,并且在视觉修辞的作用下身体感知得到进一步强化。

从媒介文本修辞来看,视点、视角、视域能够提供更充分的身体感知体验。“过度观看”的镜头中,汤从上落下的画面呈现了“流动性”的特征,而特殊的拍摄视点是对“流动性”的夸张描述,通过视点带来的视觉冲击强调了这种身体性的感知。《日食记》的慢镜头也是一种对身体感知的强调。慢镜头是对食物理想状态的展示,是一种时间维度的特写,观众在慢放的时间里能够看到更细致的食物状态变化和烹饪操作。比如《日食记》中,在给烤肉涂抹调料的慢镜头里,烤肉相互挤压发生的形变被细致呈现,慢放展示了更多的细节,在视觉的展示中留下了更多对食物的想象空间。此外,视觉文本要素的修辞还营造了一种综合性的身体感知体验,具体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境,比如前文提到的季节和节日,甚至是特定空间和特定人群。氛围和情境是高于感官层面的情绪感知,是对身体综合感知的总结和提炼。《日食记》正是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的修辞将普通的烹饪行为放置于某种情绪语境当中,观众除了得到知觉层面的感知,还能进一步与视频传达的情绪相共情。《日食记》在表现美食之外也会带有一些叙事情节,主题大多围绕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比如跨年、朋友聚会、爱情等,这些寻常事件传达的情绪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视觉修辞构建一种视觉景观

影像文本通过视觉修辞完成了一种想象投射。《日食记》中的庭院是一个理想空间的想象投射,宠物与人物互动是一种理想社交想象投射。《日食记》的画面镜头总是充满美感,剪辑和配乐都在极力营造一种美好的生活氛围。与其说《日食记》是一部影像日记,倒不如说它是一部第三人称视角的Vlog,记录了一种看似真实的美好生活景象。《日食记》的这种景象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想象投射,关键就在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提供的纪实叙述框架,它使得观众愿意相信美好景象的真实性,即使过度的气氛营造和配乐让《日食记》的纪实性摇摇欲坠。

美好景象隔绝了真实世界,《日食记》完成了一场不露痕迹的表演。精美的装修、偌大的庭院、黏人的宠物、驶过的电车,这些视觉元素被精心包装和编辑,在视觉修辞的实践中共同演绎了都市人群所憧憬的轻松、自由、随性但又不脱离繁华城市背景的生活方式。在观众对其深信不疑并心生向往之际,一种视觉景观自此诞生。在居伊·德波看来,当下景观的作用如同封建社会时期的宗教,宗教的作用在于它是“对想象延伸的共同认可,针对的是真实社会活动的贫乏”⑦。在今天,景观并没有驱散宗教,反而是超越了它,人们对“天堂”的想象从宗教转移到了景观之中,这里的“天堂”所指代的便是一切理想化愿景。《日食记》便塑造了这种景观,视觉中呈现的昂贵的厨具、整齐的食材、庭院、绿植、水池等元素通过视觉修辞共同浓缩为高端大气的符号,让观众信服这种品质生活的方式以及观看视频的自己也是同样具有如此品质生活的人。⑧吃饭不再是一种生活行为,而是生活态度的体现,烹饪则被仪式化,从劳动行为的意义中脱离出来。这种生活情境对应了想要追求精致、自由生活的那部分人的需求。可以说,对于观看《日食记》的人群而言,他们的目的不仅限于单纯地学习烹饪技巧,还在于从视觉景观中一遍又一遍地确认美好想象存在的可能性。

四、结语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当前媒介环境下美食短视频的创作门槛并不高,因此要在题材泛滥、产能过剩的信息洪流之中立足,就必定要建立自身的优势。本文以《日食记》为例,从视觉修辞的角度对美食短视频的视觉文本创作进行了分析。在美食短视频风格的建立过程中,视觉修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观众的角度来讲,获取信息和满足娱乐已经不再是难事,但一份独特的、专属的体验则显得弥足珍贵,而《日食记》创造的景观正好契合了观众的这部分需求。尽管已经有学者批判了《日食记》向符号消费倾斜的迹象,但是在视觉文化为主的媒介背景下,在流量作为重要评判标准的传播环境下,那些不提供任何享乐和刺激的视觉文本注定难以收获较高的关注度。由此看来,尽管《日食记》仍然存在文化领域的诟病,但是其高质量的创作模式和特殊的视觉修辞方式依然值得关注,它切实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叙述路径,在传达美食文化与教程的同时提供了视觉的享乐与情绪价值。当然,随着媒介环境的逐渐优化,那些文化上的病症总有一天会得到妥善解决,但在当下,通过分析美食短视频《日食记》所呈现的独特的视觉修辞效果,可以为同类型的美食节目提供切实的参考与借鉴。

注释:

①②④⑥刘涛.转喻论:图像指代与视觉修辞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10):112-120+128.

③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02):26-33.

⑤刘涛.媒介·空间·事件:观看的“语法”与视觉修辞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17(09):100-109.

⑦[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

⑧杨红.消费主义视域下的美食短视频研究——以《日食记》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16):62-64.

猜你喜欢
日食指代美食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巧观日食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一日食,四季过
美食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壮美的日食
EasyNight日食小题板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