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及特征探析

2023-03-07 02:02杨倩
视听 2023年9期
关键词:手语主播数字

◎杨倩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虚拟数字人进入发展快车道,落地应用涉及金融、文旅、教育、零售以及传媒等领域。自2018年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虚拟新闻主播后,我国新闻传播领域迎来了新一轮虚拟数字人热潮,主流媒体频繁使用虚拟新闻主播,但目前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领域尚处在发展阶段,仍然有诸多新闻实践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对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并归纳其应用特征,以期为学界关于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领域未来发展的路径和可能性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虚拟数字人

(一)概念及分类

根据2022 年5 月5 日弗若斯特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2 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可以将虚拟数字人拆分为“虚拟”“数字”“人”三个关键词进行理解。其中,“虚拟”指存在于虚拟世界中;“数字”指的是以建模技术、动捕技术、深度学习、语音合成、图形渲染、神经网络渲染、CG、AI、动捕等综合技术手段为底层逻辑;“人”代表具有多重人类特征,例如外貌特征、语言能力、交互能力等。因此,虚拟数字人指的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以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技术逻辑,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的复合体。①

白皮书对虚拟数字人做了清晰的分类。从虚拟数字人的技术层面来看,虚拟数字人能够分为两大类:其一是AI being(超写实虚拟数字人),又被称为“AI驱动型虚拟数字人”,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一站式”完成虚拟数字人的建模、驱动和内容生成,并且具备感知、表达等无需人类干预的自动交互能力;其二是广义虚拟数字人,又被称为“真人驱动型虚拟数字人”,是指通过CG建模等技术完成对虚拟数字人的形象制作,再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面部捕捉技术来采集位于后台“中之人”的动作、表情,以此实现对虚拟数字人的驱动。真人驱动型虚拟数字人与AI 驱动型虚拟数字人在技术运作流程上存在较大差异,真人驱动型需要CG 建模绑定,动作捕捉、面部捕捉等技术做统一化融合处理,且需要“中之人”于后台配合完成表演动作;而AI驱动型前期需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等完成虚拟人语言、样貌、表情动作的数据采集与训练,之后再通过神经网络渲染等技术完成虚拟数字人的渲染和驱动。②从虚拟数字人承担的角色来看,主要分为身份型和服务型两种:服务型主要用于替代真人服务,完成简单功能代替,主要面向B端,旨在帮助企业提升效率;身份型主要应用于游戏、社交、娱乐等领域,主要面向C端,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增强虚拟数字人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AI驱动下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领域协助或代替传统主持人,利用2D、3D 虚拟形象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应用现状和特征。

(二)发展历程

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历程与其制作技术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经历了萌芽、探索、初级、成长四个阶段。虚拟数字人的萌芽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1982年,日本推出虚拟歌手林明美,尝试将虚拟数字人引入现实世界,但这一时期的虚拟数字人呈现效果较为粗劣,主要是以手绘为主的2D 卡通形象。21 世纪初,虚拟数字人进入探索阶段,CG、动作捕捉等计算机技术逐步代替传统手绘,创造了“咕噜”“初音未来”等虚拟人物,虚拟数字人开始频繁应用于影视领域、动漫领域,但其只能在屏幕中单向度呈现,隔绝了虚拟数字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彰显出早期虚拟数字人的虚幻性。③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动作生成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交互技术的不断突破,2018年,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虚拟新闻主播诞生,虚拟数字人进入初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虚拟数字人可以生成3D 超写实真人面容及声音,并以交互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为支撑,具备情感表达、沟通交流、与观众动态化实时交互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提升与突破,央视网与百度智能云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联合推出虚拟新闻主播“小智”,它集语音交互、智能对话、社交分享于一身,在强大的技术加持下,塑造了全新的传播形态和表达方式。④这一时期的虚拟新闻主播集智能化、情境化、具身性于一身,通过智能算法成为新的认知主体,实现认知主体与受众情景化的超级互动,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虚拟数字人应用场景从早期的泛娱乐领域发展到如今涉及金融、医疗、教育、政务、通信等各行各业,其应用领域无限延伸,并朝着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精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三)产业现状

2021 年,“元宇宙”概念持续发酵,带动虚拟数字人市场升温,虚拟数字人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上游是有核心技术的研发公司,例如形象设计类、动画渲染类、建模类等;产业链中游主要是虚拟数字人厂商,例如互联网技术厂商、AI厂商等;产业链下游主要是虚拟数字人实际的运营方,是不同类型虚拟数字人内容生态的创作者和建构者。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与其下游应用场景的逐步发展紧密相关。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可以将虚拟数字人下游市场划分为“制作完消费”“制作即消费”“全智能虚拟数字人”。“制作完消费”主要在影视、动画、短视频、游戏等领域;“制作即消费”主要指直播和线下演出的实时互动,例如虚拟偶像、虚拟主持人等;“全智能虚拟数字人”指智能客服等,可进行实时交互,从简单语音交互升级为多模态交互。这三种类型的虚拟数字人并不孤立存在,下游应用领域可相互渗透发展。早期虚拟数字人由于高成本、高壁垒、长周期等局限,落地产业主要集中于影视领域、游戏领域以及动漫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稳步突破,“市场驱动+效果呈现”持续加码虚拟数字人产业,虚拟数字人有望实现全领域覆盖。

二、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现状

2021 年10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表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这为虚拟数字人进军新闻传播领域提供了政策导向。截至目前,在主流媒体的引领下,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已蔚然成风。

(一)主持播报新闻: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媒体

在人工智能内嵌于新闻领域的时代趋势下,各级各类媒体都在探索将虚拟数字人应用于多元播报场景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一位“元宇宙特约评论员”——“AI 王冠”,这是媒体深度融合时期打造智慧型、全媒体、多模态传播体系的重要实践。⑤“AI 王冠”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财经资讯从文本到视频的转化生产效率,能够有效保证财经新闻播报及信息发布的持续性和多元化,以此实现央视频客户端在财经新闻发布中的不间断直播,提升了新型主流媒体的报道广度和深度。

虚拟新闻主播在各级媒体中遍地开花,地方媒体也紧跟这一趋势。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虚拟新闻主播“时间小妮”,让其在“北京时间”App 里实现新闻播报、讲解知识、客户服务等,为北京广播电视台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新模式提供了立足首都、引领全国的新样本。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也积极引进虚拟新闻主播。2023 年2 月5 日,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全国首个县级融媒体3D 超写实虚拟新闻主播——“昆小融”,为观众播报数字经济和元宇宙发展的前沿资讯,给广大受众带来跨越次元壁的全新视觉体验。虚拟新闻主播表现出的超高新闻播报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的新闻播报、跨时空的信息传播,彰显了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所要求的时效性。

(二)人机互动采访:赋予全新的对话形式

人机互动采访为丰富媒介表现形式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人机互动采访使虚实空间得以互相交融,赋予虚拟数字人和真人全新的对话形式,这不仅是智媒时代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重要成果,也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闻体验。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小C”流畅地完成与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直播连线的高难度采访任务,不仅解决了新冠疫情期间面对面采访不方便的问题,提升了采访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也是央视网在重大时政报道方面的一次创新应用。在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撒贝宁和虚拟新闻主播“小小撒”共同走上春晚舞台,“小小撒”以风趣幽默的话语和现场观众即兴互动,引得现场掌声雷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节目体验。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时间小妮”以“北京时间”App 界面为载体跨越空间限制与基层二十大代表进行对话互动,着重推出了《我的北京时间——AI 数字人对话二十大代表》系列融媒报道,讲述首都事业发展的非凡十年,为主题宣传报道增加了创新与活力。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虚拟新闻主播能够与真人主播进行实时交流互动,让未来新闻传播拥有多样化呈现的可能。

(三)助力特殊群体:传递人文关怀

虚拟新闻主播助力听障群体既体现出技术赋能传播的表征,又传递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中国现有听障人士2780 万人,约占全球4.3亿听力障碍人士的6%。对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虚拟手语主播,“用技术跨越声音障碍”,满足听障人士获取新闻的需求。2022年2月4日,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虚拟手语主播参与冬奥会开幕式直播特别节目,并全程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新闻报道,见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的激动时刻、比赛精彩瞬间等,随后又制作推出《手语看冬奥》专题栏目,该栏目成为听障群体“智”听新闻的贴心伙伴。央视新闻虚拟手语主播在掌握了《国家通用手语词典》的标准手语词汇基础上,还学习了超8500条影视级手语动作数据以及百万量级的标准手语平行语料数据,手语动作精准度高达90%以上。⑥虚拟手语主播以“自然手语”为逻辑可以实时生成手语视频,不仅有效解决了手语翻译师的不足,还为听障人士获取新闻资讯创造了无障碍环境,给予了听障人士尊重和关注,使得他们能够享受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感受到冬奥赛场上的精彩瞬间,让冬奥新闻报道更智慧、更温暖。虚拟手语主播拓展了虚拟数字人的服务场景,贡献了更多社会价值,还为传统体育赛事播报赋能,促进人工智能与媒体深度融合。

三、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特征

(一)应用智能化:革新新闻报道样态

虚拟新闻主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样态,使得新闻传播领域日趋智能化,新闻叙述模式不断革新与优化,深化数字叙事理念,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虚拟新闻主播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在场方式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播报方式智能化等层面。

虚拟新闻主播最大的优势是全时化全场化在线播报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主播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相比于真人主播面临的全勤到岗风险,虚拟新闻主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新闻播报时效性、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虚拟新闻主播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同一个画面、不同语种向全世界快速播报最新疫情信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力度,拓宽了信息传播广度。

虚拟新闻主播生产方式的智能化主要体现为虚拟数字人技术提升了新闻信息的数据化处理能力。虚拟新闻主播可以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撑来读取各类数据信息,例如深度合成技术可以利用合成类算法自动生成新闻文本、音频、图像、视频,并按照智能程序和先进算法对新闻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和加工,从而过滤掉无效信息和非核心信息,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跟踪新闻发展动态,按照新闻稿件编写规则自动生成新闻并播报,使得新闻生产更加智能。

现阶段的虚拟新闻主播大多是把文本输入系统再转换成新闻视频进行播报,这一形式极大革新了传统新闻主播的播报方式。虚拟数字人依托语音动画合成技术,只需要一名文字编辑人员在虚拟新闻主播的后台输入相关新闻文本,即可快速生成相对应的虚拟新闻主播音视频内容,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也大大提升了新闻播报的效率。虚拟新闻主播还可以实现跨场景播报,即用无数个分身,同时在不同的现场播报各类新闻资讯,创新传统新闻的播报形式,革新新闻传播体系。

(二)应用多样化:题材涉猎范围广

智能新闻客户端的兴起,以及受众个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和阅读习惯,使得原先的单向信息传播需要向融合化、交互性、多样化方向发展。虚拟新闻主播的出现为新闻传播的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新闻播报场景得到了大幅提升,题材涉猎范围广,包括时政、航天、文艺、体育、民生等方面。

虚拟新闻主播在重大时政题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虚拟新闻主播的加持下,新华社客户端代表着国内AI 技术同新闻制作及传播深度融合的最新探索成果。⑦在党的二十大相关报道中,新华社的“新小浩”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媒体平台对党的二十大相关内容展开权威播报,该系列新闻报道总浏览量近1 亿人次,点赞量超过200 万次,为报道注入了科技创新力。其次,在航天题材中,2021 年6 月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数字记者、全球首名数字航天员“小诤”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行星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进行现场播报。再次,在文艺题材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文艺之声《综艺对对碰》中尝试使用虚拟主播播报新闻简讯、听众留言等内容。最后,在政策解读方面,温州市政府于2020年3月11 日在短视频栏目《政AI 播》里推出《温州市区房屋征收补偿新增房票安置模式》节目,节目中虚拟新闻主播向公众播报、解读政策文件,引领“智慧+变革”的新模式,开创了政策宣传、时政解读的新路径。⑧

(三)应用高效化:集采编播于一体

虚拟新闻主播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集采编播于一体,提高了新闻播报的效率。在传统的新闻制作过程中,要经过采访、备稿、配音、出镜主持等一系列程序,以及灯光、场地等多工种配合,才能呈现给受众,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新闻主播集采编播于一体,降低信息发布成本,新闻传播更加高效。虚拟新闻主播可以将后台输入的新闻文本自动生成与之相对应的内容视频,实现文本到视频的“秒级转换”。虚拟新闻主播在新闻采写方面可以根据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类,并按照新闻稿件的编写规则自动生成新闻,提高了新闻采写的效率;在新闻访谈中,虚拟新闻主播可以依据算法按照既定的采访逻辑完成人物访谈,自动生成新闻稿件,提高了新闻访谈的质量和播报效果;虚拟新闻主播后台可以将海量线上信息进行整合,并将线下信息转移至线上,通过多机位、多景深,在新闻播报中全方位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实现采编、审查、播报和储存全流程工作的高效集成化。⑨虚拟新闻主播进行新闻播报的时间大约是3分钟,新闻结构简约、新闻主题突出、感染力较强,符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提升了新闻产品的性价比。

四、结语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物,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重大任务。虚拟数字人作为数字经济的一种新动能,改变了我国各行业的工作样态,助力我国数字经济转型升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数字人经历了外观数字化、行为交互化、思想智能化的发展过程,虚拟新闻主播的出现是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不断发展的显著表征,重塑着新闻传播生态格局。在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媒体、从重大报道到日常新闻,都能看到虚拟新闻主播的身影,开创了“新闻+AI”的融合实践。随着虚拟新闻主播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新闻传播更有温度、更具创新力,为我国媒体融合深度推进提供了新的可能。虚拟新闻主播只是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一个起点,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的迭代更新,虚拟新闻主播将会摆脱千篇一律的窠臼,朝着个性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在未来,虚拟数字人可与5G、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共生,深化大数据采集、存储与学习能力,为自动播报提供文本数据库的硬件和高端算法数据支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原本主要依靠人来操作的新闻生产、传播环节将逐渐转变为人机协作,新闻工作者与虚拟新闻主播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将是新闻传播领域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郭全中.虚拟数字人发展的现状、关键与未来[J].新闻与写作,2022(07):56-64.

②2022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白皮书[EB/OL].头豹研究院,2022-05-05.https://www.leadleo.com/report/reading?id=6267512d635d9d4f6bea3524.

③王莹,梁雪媛.虚拟主体性与虚拟物质性:论数字人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5):49-58+170.

④刘潆檑,莫梅锋.从仿真到说服:电视AI主播的迭代创新与具身升级[J].当代电视,2021(02):99-102.

⑤翁杨,杨大学.媒介元宇宙中的虚拟新闻主播:身份定义与话语功能[J].出版广角,2022(17):87-90.

⑥郑弘,丰树琪.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突破、传播和价值——以总台央视新闻AI 手语主播为例[J].传媒,2022(20):48-50.

⑦胡佳.新华社客户端的破圈突围路径[J].传媒,2022(08):44-46.

⑧李颖.疫情背景下的智能传播与人文关怀——AI主播传播效度[J].中国电视,2021(09):72-76.

⑨余文,吴飞.从AI合成主播看新闻传播的融合创新发展[J].传媒,2022(04):31-33.

猜你喜欢
手语主播数字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第一次做小主播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我是小主播
答数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数字看G20
奇怪的手语图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