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艺术建设研究
——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夏绣手造为例

2023-03-07 03:50石芳菲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天工 2023年32期
关键词:手造夏布刺绣

石芳菲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一、背景

(一)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非遗技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智慧的凝结。

笔者认为,打造“江西旅商夏绣手造”品牌,将非遗技艺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艺术建设中,有助于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课程、研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亲手体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学生不仅能掌握一门技能,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因此,非遗技艺在高职院校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它们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非遗技艺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引入非遗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将非遗技艺纳入高职院校文化艺术建设中,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非遗技艺强调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在此过程中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能力和精神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更多社会关注和资源,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高校、企业、传承人“三位一体”合作矩阵,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正如2023 年9 月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的“中华手造”展区,传统手工艺珍品光彩夺目,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入传统文化的艺术和视觉饕餮盛宴。因此,高职院校非遗建设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江西旅商夏绣手造”的背景介绍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学校将非遗技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了相关的社团课程和实践活动,如夏布绣、宣纸绣、城南龙灯、非遗剪纸、珠算等项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非遗技艺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技巧,同时也可以亲手制作非遗作品,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学校非遗传播基地致力于“让江西非遗听得见、看得到、带得走”,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传播基地。2018 年,学校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也是全省首次国家级非遗和职业院校的深入产学研合作,将为夏布绣的传承及创新研发、学术研究积蓄新鲜力量,搭建资源平台,同时为该校服装专业和研学旅游建设增添一大亮点。

“江西旅商夏绣手造”旨在通过将国家级非遗技艺夏布绣融入校园文化,积极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与国家级非遗夏布绣技艺传承人张小红合作,建立了夏布绣大师工作室,选拔校级传承人,提供更加深入的夏布绣技艺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学校还通过举办非遗技艺展览、比赛等活动,推广非遗技艺,提高公众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笔者呼吁推进“江西旅商夏绣手造”品牌化,将深入结合夏布绣和校园文化,设计并制作出一批兼具美学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也为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相信在学校的不断努力下,“江西旅商夏绣手造”将会成为非遗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优秀学子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与实践,增强新一代青年学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升对夏布绣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意识。在保护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加强成果转化。如今学校服装教研室引进刺绣机等相关设备,组建专业师资团队,研发夏布绣校园文创产品,在夏布手绣和夏布机绣方向进行深度研创。

二、非遗技艺与高职院校文化艺术建设的契合点

非遗技艺(夏布绣)与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建设有着诸多契合点。在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夏布绣是以夏布为绣地,以材质命名的绣种,俗称麻布刺绣。其起源于北宋,流传于民间,如今的夏布绣是在传承民间刺绣工艺基础上创新、升华而成的艺术刺绣,是全国的28 大绣种之一,填补了江西艺术刺绣的空白,2014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地处人杰地灵的江西南昌,文旅资源丰富,夏布绣与江西文旅符号的结合,将碰撞出新思想、新内容。

从专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角度来看,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旅游研学、商贸物流、服装设计等领域密切相关。将夏布绣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将专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乃至有深入学习夏布绣技艺、怀有热情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将夏布绣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在创新与创业教育方面,夏布绣作为非遗技艺,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潜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夏布绣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依托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赛事。

从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来看,高职院校可将非遗作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夏布绣作为江西的代表绣种,可成为学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通过举办夏布绣相关展览、夏布绣研学、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学校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江西旅商夏绣手造”的实践案例

学校为夏布绣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专门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夏布绣的场所。成立校级社团“丁香夏绣刺绣技艺工坊”,并将夏布绣纳入社团课程体系,定期邀请大师来校传授夏布绣刺绣技艺(见图1),让学生在大师工作室学习夏布绣的理论知识和绣法技巧。定期举办夏布绣展览和校级传承人刺绣技艺的评比,在平台展示学生的夏布绣作品(如第一届和第二届“乐创汇”非遗研学创意SHOW 活动中的夏布绣展演),借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实践能力。

图1 丁香夏绣刺绣技艺工坊指导老师示范刺绣(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鼓励学生在夏布绣的传统技艺基础上进行文创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制作夏布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对江西本土特有绣种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切身参与到夏布绣的实际保护与传承中。在社团课程中,指导教师也会与校级传承弟子研讨创新开发夏布绣校园文创设计作品,在头脑风暴、图稿设计、草稿、定稿、刺绣、研创产品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四、非遗技艺在高职院校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非遗+”的模式,多渠道拓宽非遗项目发展空间,将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等相结合,探索“非遗+研学”“非遗+ 创意市集”“非遗+ 社区”“非遗+ 产业”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助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将非遗技艺纳入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非遗技艺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非遗技艺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技巧,培养校级非遗传承人。如设立夏布刺绣专业,建立专业的非遗技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场所及刺绣所需的绣绷、绣架、绣凳、无影灯等设备,由于当前的夏布绣大师工作室以展览、展演、传习、传播为主,刺绣工位仅有十二个,传习效率和练习创作刺绣作品出品率较低,因此增加刺绣工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亲手制作非遗作品,提高刺绣技艺,促进夏布绣的传承和创新,为非遗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非遗技艺文化活动,如非遗技艺展览、比赛、讲座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非遗技艺,提高非遗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合适的平台与机会应当加强与非遗技艺的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非遗技艺传承人、企业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五、结束语

非遗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将非遗技艺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江西旅商夏绣手造”通过建设大师工作室、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展览和比赛等方式,成功地将夏布绣技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些实践经验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包括加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将非遗技艺纳入课程体系、建立非遗技艺实践基地以及开展非遗技艺文化活动等。

笔者在此提出若干建议,以“江西旅商夏绣手造”为例,首先,高职院校可进一步加强与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其次,呼吁政府和社会加大对非遗技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将“江西旅商夏绣手造”品牌化,在传播非遗技艺、展演刺绣风采、研发文创设计、为公众普及夏绣知识等方面多维度进行,如先在校级传承人小范围内进行夏布绣技艺的传习,在研创夏布绣校园文创作品过程中积累一批优良的创新产品,然后与社区、景区、创意集市等多领域平台联合进行夏布绣手造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夏布绣文创产品的传播平台,还可发挥南昌市博物馆、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等文旅主阵地作用,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最后,学校应持续积极地开展非遗技艺的创新和研发,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使非遗技艺的传承焕发新生。

猜你喜欢
手造夏布刺绣
探秘“烟台手造”
相约“手造”盛宴
鲁班锁,传承“山东手造”的文化基因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夏布遇上扎染
清新唯美的刺绣
破诗破画破老头——杜川闲画·手造作品在省会展出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