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桎梏与突破

2023-03-08 11:29曹大伟汪翰林
关键词:树人立德体育教师

曹大伟,汪翰林,高 伟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0 引言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深入推进,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协调统一。由此,建设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有法理保障,在立德树人新目标要求下,高校教师亟需做出应有的时代回应,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有着鲜明学科特色的实践操作类课程,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知识、技能、情感、道德等众多要素,通过直观的学习方式实现身心一统[1]。立德树人目标引领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理应结合课程特殊性深入思考,开展教学设计与组织体育实践活动[2]。基于此,本文从教师教学能力视角,旨在通过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调研,分析与讨论立德树人目标指引下教师能力提升症结所在,为实现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1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认识

1.1 高校立德树人要义

立德树人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打造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通过以知识、文化、环境和实践的多链融合模式,实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网育人和以行塑人的全链条育人体系[4]。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技能学习,大学阶段的学生应在各种运动情境中掌握技能并合理运用[5],决定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取决于课堂学生技能与知识的有机互动,既要掌握和使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又要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6]。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更要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运用,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传达育人理念。但从目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对立德树人宏观概念解读较多,以立德树人为分析框架指导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亟需对高校体育教师实现立德树人展开研究。

1.2 高校体育教师立德树人的时代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职责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体育教师发展指明方向。结合自身角色定位和职责,注重落实以体育人、立德树人,成为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成长的启发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培养充满阳刚之气、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积极应战变局挑战的时代新人贡献重要力量[7]。体育教师立德树人理念源远流长,是教授学生学做人的使命所在,以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三问”,其关键问题“怎样培养人”与体育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各学段体育课是确保任务完成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体育教师则是重要保障。相关研究表明,大学体育发挥“立德树人”价值功效表现为通过增强体质完善人格实现“实践育人”,通过体育思想、文化和精神等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引导和激励以实现“学科育人”[8]。

1.3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在立德树人目标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9],体育教师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育人的载体,贯穿于体育课堂讲授练习与课外体育参与等环节。充分发挥体育在言传身教上的独特价值,通过教师言行举止、积极乐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和感染学生[10]。对于公共体育教师而言,要牢牢把握“立德”和“树人”核心要义,即坚持以德育人理念,通过体育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和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恰当的体育教育内容来塑造人、改变人和发展人。在具体实践中,应坚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排除影响学生人格健全和意志力的不良因素,以自身专业能力呈现为载体,推进以体育人工作。当下,为打造高质量的体育课堂,实现“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全方位的系统提升,对公共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掌握体育文化、健康和安全知识,具备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养成体育锻炼和健康促进的行为,实现体质健康[11]。

2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能力提升的桎梏

2.1 个体层面:成就动机不足,教师发展内在驱动力浅薄

自我成就动机是影响个体自主学习的重要内驱力[12],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自我激励不足和职业倦怠并存。体育教师自我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能和学生学习成绩[13]。由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长时间得不到学校和社会上应有的尊重和帮助,成就感低,厌烦冷漠情感突出,极易产生工作消极的态势。部分教师角色定位模糊、自身价值失真、自我职业认知出现偏差,限制自身履职的主体性和积极性[14],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相关调查显示,体育教师对国家教育新理念研习的态度不积极,近一半教师认为,承担的公共体育课程较多、压力过大,没时间充分考虑如何融入立德树人理念[10]。即便如此,大多数受访教师对体育的天然育人价值表示认可,在日常教学中会通过显性和隐性方式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调研中还发现,部分一线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减退,体育课堂内容单调,缺乏活力,难以满足学生体育需求。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长期处于无教学成绩压力的岗位上,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课堂效果好坏,都不会影响到个人福利待遇,教学消极情绪常见。此外,高校考核压力偏重于科研贡献,逼迫这些教师不得不舍弃部分教学精力,投身于本不擅长的科研工作中。但随着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提升,将会倒逼体育教师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促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自我寻求变革与进步。

2.2 组织层面:群体竞争力弱,难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专业在教学目标达成、对象特点、方法选择、手段应用、环境优化等方面与其他学段理应有很多不同[15],但公共体育课明显建设滞后。由于组织氛围竞争性相对较弱,学生体育成绩好坏似乎与课堂教学无直接关系,极易造成“浑水摸鱼”的上课状态,也无需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许多受访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坦言,公共体育课程上课比较轻松,无须做过多的教学准备,只因学校对体育课没有过多要求,只要保证课堂安全和有序即可。很显然,长期处于无竞争的状态下,教师的上课热情就会衰退。其次,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及其结果应用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评价失真、教师互评形式化、领导评价不客观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如受访学生说“为了能获得老师好评,我们都是给老师打高分”,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认知出现选择性偏差,即明知课堂效果不佳确不愿做出改变。此外,随着国家鼓励高校教师校外兼职等文件的出台,热衷于体育培训等第二职业的体育教师越来越多,教师教学责任心弱化,上课积极性降低。

2.3 社会层面:社会认可度低,抑制教师学习动机的提升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相关政策和文件均明确指出要提升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然而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依然遭遇一定的偏见。体育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体育教师污名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支持,破坏外部生存与成长氛围,延滞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16]。自义务教育阶段起,“体育就是玩”的观念盛行,即便体育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以提高教学水平,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17]。访谈得知,尽管体育教师颇受学生的爱戴,却在学校发展中困难重重,公共体育课程由于没有单独的学科归属,教师职称晋级难;又譬如,近些年教育部规定学生体质健康不达标者不能取得学位,可谓从源头上解决高校体育锻炼或体育课不受重视的现象,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会严格实施[18],这也从侧面反映高校公共体育课处境的无奈。这些现象极大地抑制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发展动力,部分教师产生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得到认可的消极思想,抑制人生目标和价值产生,不愿意竭尽全力提升自己教学能力。

3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立德树人并非意味着要另起炉灶,而是根植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之上,通过对人才培养规律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实现改造升级与拓展延伸。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而言,充分识别和调动体育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便是重要途径。

3.1 认识层面:以德育理念渗透为指引,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体育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强化育人理念,构建“教育价值引领、运动能力培养、体育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19],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作用。

首先是提升课堂作为德育的载体功能。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伴随着情感传递、知识输入和价值认同的渗透。为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做好课的准备工作,充分认识和理解面对不同学生需要怎样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发挥体育课程多元化育人价值。实践中,许多教师习惯采取以纯理论性质的说教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与体育课堂崇尚的“以体育人”理念相悖,所起效果欠佳。例如在足球选项课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相应的足球技术基础,身体素质也相对较弱,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难以实现课堂技术和体能层面的目标,甚至还会出现运动损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做好规划和引导,实现课堂德育自然渗透。足球运动中强调团队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国家队或俱乐部成功典范为启发,剖析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在足球参与过程中,树立团队意识,摒弃英雄主义。还可以将体育对规则的重视融入其中,通过对足球比赛规则讲解,引导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最终实现遵守规则和利用规则公平竞赛。其次重视课堂育人效果的形成。许多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需要教师深入学习,但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很少关注教学指标落实的情况,因此教师就必须强化自学思想,认识到教师的自觉性力量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基本动力,多参加校内外培训、教学研讨,拓宽自身教育教学资源;还应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现其他教师的闪光点,还要善于以学生视角发现课堂成效提升的关键[10]。

3.2 组织层面:以内在动机激发为目标,强化课堂教学准备

加强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职业使命感建设便是突破口,体育教师内在动机激发是关键,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能有效地改变一些固步自封的思想。

首先要强化集体备课制度。体育课堂集体备课通过提倡教师相互间协作研究而寻找课堂教学真义,有助于课堂成功经验的共享,以及群体智慧形成和创建新的课堂[20],能改善单独备课的局限性。调查发现,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群体间难以见到有效的集体备课现象,尽管每个学校都有公共体育部或大学体育部,但极少开展有针对性地集体研讨、观摩、学习和讨论等教研活动。为此,学校应发挥制度引导作用,每学期开课前,结合拟授课班级、开设项目等具体情况,依照课程标准总要求,从教学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要素出发,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分享个人教学设计,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次做好相互听课、评课和赛课工作。听课可以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在听与被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共同提高,以自发、自觉和自然的状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1]。在评课时,参与活动的教师会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对话和反思,以提升教学智慧。调研中,大多数高校对公共体育听课和评课制度表示认可,但教师参与度不高、开展次数偏少、评价形式单一、评价主客体互动较少等。同时,碍于同事间情面等人际因素,导致教师难以从听课评课中取得大的收获。体育课程所特有的身体直接参与和直观性还可以通过赛课得以展现,就自己所擅长的内容进行比赛,通过相互点评、总结、借鉴,实现创新,促进群体间团队竞争与合作。此外,通过“听、评、赛”制度,不但可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动力,体现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体育教师的不规范行为,促使体育教师形成良好教学行为习惯。

3.3 操作层面:以课堂能力锤炼为手段,加快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立德树人和行为示范的逻辑起点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体育教学评价是促进公共体育课教师专业化和教学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和评价系统的研究核心,是深化体育教学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的关键[22]。立德树人目标达成最重要一环就是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扎实且丰富的学科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要提升对体育课堂组织与应变能力的重视程度。体育课多以户外教学为主,直观性强,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且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组织与应变能力就成为重要前提。重视职后教育,鼓励体育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前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学能力及专业化知识,也通过见习和实习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仍难以完全胜任独立课堂教学,这就需要职后教育有机链接。职后教育应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加油站”“补充器”和“程序更新”而非系统的“储备”阶段[23],体育教师在此阶段应该从实际课堂教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升课堂应变能力。其次是提升课堂示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高校体育课堂示范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决定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决定着学习者掌握这项技能的速度和质量[24],这需要在职前阶段就具备相应的动作储备,还要经历课堂上的千锤百炼。在课堂体育技能传授中,不仅要进行技术的展示,更需要对技术细节的全面精准讲解,使得学生充分理解技术动作,对重难点动作能用简洁合适的语言传递,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储备海量的体育专业术语,从中总结形成简短、易记的口诀,最好还应具备一定的幽默和风趣,增强学生的好感,让学生更愿意去学。

4 结语

高校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来,在许多学科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时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不足和现实困境,探索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能力提升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具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的特点,继续秉持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以体育人”引路人,实现学生“亲体育”“信体育”和“乐体育”的体育课程育人实践体系。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体育教师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