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融合路向探析

2023-03-09 21:38
关键词:专业课程红色育人

王 灏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 100088)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红色基因传承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重要事业,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全面正确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目前,学术界已对红色基因传承问题开展了广泛探讨,但相关成果多集中在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程方面,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则不多。就性质而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尽管都属于“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在教材体系、课程设置、融入方式和分工侧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研究从分析红色基因的内涵和课程思政变革的理念出发,探讨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教育价值、理论方案,以及实践课程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等内容,以期为深入探索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融合的路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区别和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1]红色基因是有着丰富内容、深邃思想、全面理论和严密内在逻辑的“基因库”,主要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精神面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需要在教育、制度、文化、实践、领导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多元发力,不断丰富发展党的红色基因库,深刻认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透彻把握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更加自觉地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从而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与精神动力。

(一)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

红色基因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直接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包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其一,对党忠诚、维护核心。对党忠诚,维护党的核心地位,能够凝聚强大的政治战斗力。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此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新征程、开辟了发展新境界。其二,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领导能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其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二)体现党的精神面貌和特色基因

红色基因中最丰富精彩的成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本色,主要体现在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特色基因。其一,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坚持艰苦奋斗,防止党在和平环境中腐化变质,这是诠释我党兴旺发达的真谛,必须贯穿和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其二,自觉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纪律。党的纪律是凝聚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全面从严治党、避免腐败的保障。其三,永葆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过去,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强大敌人,是凭着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志;如今,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更需要保持革命和拼搏精神。其四,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根本动力,今天的伟业完全来自改革创新。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三)体现党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

红色基因体现党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魅力。其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主要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行动坐标,并通过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其二,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党的最有定力的品格,只有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做到敢于与弱化党、损害党、背叛党的现象作斗争,保持党的自我清理净化。其三,坚持党的领导方法。在党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结合科学认识世界、不断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思想工作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演进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演变

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贯重视,并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21 世纪以来,伴随相关政策的发布,课程思政理念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由此,为贯彻落实文件的精神,各地区陆续开始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例如,2005年,上海市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整体推动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构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上海市充分贯彻“学科德育”的核心理念,让每一门课程都包含德育内容及都发挥德育功能,让每科教师都负有德育育人的责任[3]。

2011年,国家“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项目开始实施,坚持“德智体美、德育优先,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要求,努力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4]。上海市在承担该项目的过程中,自2014年起,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6]。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7]。

概言之,进入21 世纪以来,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演变充分体现出其内涵的丰富性和时代特色,以及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的关键作用。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对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育大批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范畴

就基本范畴而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体现在二者均是课程改革,需要遵循一致的德育目标、教学原则和育人规律。差异则表现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具体而言,课程思政的基本范畴可概括如下。其一,课程思政的形式是将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二,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问题,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其三,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体现协同育人的理念。其四,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教育中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学习观和生活观给予积极影响。其五,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把思政教育导入各种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专业学习与品德培养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六,课程思政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与创新:一方面,课程思政要有科学思维,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思潮风云变幻的背景下,要加强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学生的侵蚀;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要有创新思维,强调在各种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创造新的教学思路,谋求新的融入方法,推出新的教育效果,实现课程思政的新模式。

总体而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各有侧重:一方面,思政课程是德育育人的主渠道,侧重德育质量的提升及课程育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的主渠道,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内容中,侧重拓展创新及课程育人的显性化,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有机融合、求同存异,注重价值引领、方法论教育及课程协同育人机制[8]。

三、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融合的基本路向

(一)课程思政过程红色基因融入的实践价值

红色基因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之中,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意义重大,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

第一,政治价值。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要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为高校育人提供目标方向、理想信念和实现梦想的信心。其一,要将红色基因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世界观和信仰中融入红色基因。其二,要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将人生理想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9]。其三,要将专业素养与政治修养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政教育和课程融入思政的全面发力、同步推进,培养思想优秀和政治素养高的人才。

第二,教化作用。把红色基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具有特殊的教化作用。其一,引领社会公德。红色基因的“遗传因子”是维系新时代社会大家庭共同合作的基石,是社会民众团结善行与友好帮扶的纽带,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要素,需要自幼开始培养。其二,引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是从业本分、是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这个基本道理需要不断加强培养、牢固树立。其三,引领个人品德。社会道德和遵法守法行为准则既是个人道德自觉与自律的结果,也需要全体公民共同维系和遵守。因此,高校要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牵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的爱党、爱人民和爱国家的情怀。

第三,时代意义。进入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红色基因,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力、行动参照和教改方向。其一,筑牢理想信念的红色精神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信念。因此,高校应通过课程思政融入红色基因,帮助学生进一步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其二,夯实过硬的红色精神本领。高校应加强以红色精神培育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知识与本事,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强化使命担当。课程思政要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职责担当等融为一体,通过融入红色基因铸就时代新人具备担当责任的品格,进而能够履行初心和使命。

第四,协同价值。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传承的基因密码和精神底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谱系,成为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方向引领。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要落实《指导纲要》的精神,让所有的高校、教师与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0]。由此,通过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实现深入融合。

(二)课程思政融入红色基因的理论内涵

高校专业课程融入红色基因,要通过理论宣传和专业教育来实现。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发挥红色基因滋养育人、润物无声的功能。高校的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要求红色基因传承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融洽契合性。

第一,教育目标的融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强调“立德树人”、德才兼备。在任何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内核都是牢固一致的,只是在教育目标和传承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和开展课程思政,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的不同阶段,科学设置、系统培育。例如,大学阶段的各个年级要设置入学教育或毕业教育等不同时段的思政目标,按照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不同需求来科学施教,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知识报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第二,教学内容的融合。红色基因包含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其中,理想和信念显得尤为重要。《指导纲要》规定了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要求“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7]。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1]课程思政基于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阐释,实现了红色基因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无缝对接和紧密融合。

第三,教育资源载体的契合。红色基因的物化载体是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逐步形成的各种遗址遗迹类、纪念设施类、文物类和文艺类等红色文化资源。这是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红色资源载体,并能够使教育目标与内容得到全面充分展现。红色基因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渗透,能够持续提升学生的课程体验。而这个体验的获得,可以通过具体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其中:通识课程主要涉及思政课的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及国家安全等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内容,不同的专业课程都要挖掘提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并嵌入红色基因元素;实践课程则是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延伸到社会实际工作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三种课程不分主次,其课程思政均需要红色基因的全过程融合。

(三)课程思政过程融入红色基因的实践取向

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红色基因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虽然不同的专业课程具有不同特点,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是实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融合的有效方式。

第一,与实验或实践相融合。任何学科都有必要通过实验或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一般而言,专业实验或实践在理学和工学类专业的课程中较多。而在实验或实践环节中嵌入红色基因,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与科学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将实事求是与实践创新精神充分融合,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创意、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践行能力。

第二,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实践机会,也是学生熟悉国情、认知社会、增强时代使命感、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增长才智的历练机会,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红色基因的融入。其一,要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精神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只有崇尚劳动、热爱工作、吃苦耐劳、辛勤劳作,才能健康成长、走向成功;其二,设置军事训练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魄和耐力,提高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分赴革命纪念地、历史纪念馆或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参观访问,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其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文化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全民阅读推广、宣传普法、抗疫救灾、义工服务等公益性活动,使课程内容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与红色基因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第三,与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相融合。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写作辅导、指导选题、拟立提纲、参考资料等程序,从论文选题、查找文献到写作论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和重要历史贡献,使学生能够从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实现红色精神传承的最大价值。

第四,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融合。近年来,高校增加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要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融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加强红色基因传承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时效性。高校应通过“双创”课程培养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竞赛,使其提高创新思维、自主创业精神和创新发展能力,并拓展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高校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配置高水平指导教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优化。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将红色基因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程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悟和磨砺创新创业的意志,进一步努力学习、踔厉奋发。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红色基因总库,是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素材的不竭源泉。高校必须解决好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这个重要课题,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使其与教学科研深入融合,促进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程。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追忆红色浪漫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