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融合作业设计的策略

2023-03-11 10:31毛素莲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

毛素莲

[摘 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的数学作业需要在减量的同时提质,为此可选用融合作业的创新形式,将小学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生活实际、大单元数学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设计高质量的数学作业,促进所学知识情境化、具体化、系统化和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数学作业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融合作业

融合作业指将学科知识与具备相同属性的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任务,再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学科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对小学数学而言,融合作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联系的能力,对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有重大意义。为响应“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课外培训负担,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推行小学数学的融合作业,注重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大单元之间、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科学地设计作业内容,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全面升华作业的教育价值。

一、与技术融合,使数学知识情境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学校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特有的检索、分析、作图、模拟、运算等功能,创设数学作业的情境,将数学案例和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先分析数学知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作业,再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绘制成图形图像,将数学知识情境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数学作业,让学生求解作业题。这样操作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的作业时,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布置与条形统计图绘制相关的作业题,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家庭作业的内容,使数学知识由枯燥的文字信息转变成直观的、容易理解的数学情境内容,有助于学生分析题目。再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作业,使家庭作业完成得更加迅速和高效。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电脑软件绘制条形统计图,创设条形统计图的数学教学情境,再给学生设置几个统计表让学生回家分析,提取和归纳表格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学生完成作业后将条形统计图打包发送给教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布置这类实践型的作业,学生同样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打破了传统数学作业的限制,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不仅明白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和统一性,还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了利用条形统计图精准地展示数据的变化和波动情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总结技术。实践操作也有助于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当前正是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教育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来设计作业,通过信息技术使数学情境化,摆脱传统小学数学作业的局限性,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领悟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与生活融合,使数学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积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作业,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代入现实问题,求解相关作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寻找与学生相关的现实问题,结合数学知识将其改编成数学应用题,使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求解作业题。这样操作可以锻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潜在的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觉数學气息。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课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将现实问题改编成数学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题目的设计如下:“位于厦门的苏颂公园是一座拥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公园。刚进入公园,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座水运仪象台,它展示出了苏颂的科技成就,体现出了苏颂文化、苏颂精神。它的高13米,底面是边长6米的正方形。基于此背景解答下列问题:①小思一家周末前往苏颂公园游玩,他算出水运仪象台的占地面积为多少平方米?②小思爸爸将车停放在体育馆地面停车场 , 他们中午12:00到达,离开时是19:30,需要支付停车费多少元?停车场按不同时间段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在8:00至18:00时间段内,停车2小时(含)以内收费5元,2小时以后每小时加收3元,不足一小时按一小时计费;在18:00至8:00时间段内,每停一小时就收费2元,不足一小时按一小时计费;连续停放24小时最高收费30元。”这道题融合了面积计算的实际运用、分段计费的数学模型与生活中常见的停车费问题,是数学知识综合运用和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范例。学生需要联想到生活实际,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算出景观占地面积,分析停车费结算原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培养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生活的实际问题也最能考验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积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合,使数学知识具象化,通过具象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三、大单元融合,使数学知识系统化

设计大单元类作业,可以加强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与要求之间的关联,还可以减少一些仅仅针对低水平目标、反复操练性质的作业在不同课时的简单机械重复,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一课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以本课的重点内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为主线进行延伸拓展,与“阶乘”这种在高中数学里较为简单但对小学生而言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联结,融合大单元知识设计作业题。作业题如下:“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在数以百计的运算中发明了一些特殊运算符号,如阶乘(用符号‘!’表示),一个整数的阶乘是所有不超过这个数的整数(不包括0)的乘积。例如:1!=1,2!=1×2,5!=1×2×3×4×5。请根据以上材料解答下列问题:①4!=( );②6!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最小公倍数是多少;③小丽认为1!+2!+3!+4!+…+100!的结果是3的倍数,你认为她说得对吗?请写出你的想法。”这道题将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阶乘的知识相融合,要求学生能理解阶乘的计算方法,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类比迁移,让学生发挥探究学习的能力,将复杂的阶乘问题转化成求几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简单问题。如此设计能提升学生整合归纳的能力,帮助学生厘清因数与倍数的整体认知脉络,促进学生的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算能力的提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

大单元融合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间的关系网。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立足大单元意识,关注课时内容、大单元学习目标、各阶段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及递进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大单元视角整体规划,针对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作业设计与实施,形成完整的作业体系,促进大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达成。大单元融合作业设计与实施有助于增强大单元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使得数学课上作业的内容有针对性、统合性和延展性,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

四、跨学科融合,使数学知识综合化

将知识内容进行跨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学科的魅力,也有助于知识共享和相互渗透,形成更完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跨学科的融合作业能让数学思维向外延伸,萃取其他学科的知识精华,促使数学知识广泛化、综合化。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的作业时,可以将数学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求解的知识与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相结合来设计作业题目,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既能巩固数学知识又能训练语文学科的技能。题目设计如下:“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侧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高等于正方形边长的圆柱体的体积。”这个问题乍一看是很难的,已知条件仅有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却要求圆柱体的体积,仅利用数学思维是无法解答题目的。这时候学生就应该注意到题目中的“侧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高等于正方形边长”,用语文知识来分析,这部分称为状语,用来修饰中心词“圆柱体”。这时再结合数学知识,回忆圆柱体体积的求解需要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而圆柱体的高与正方形边长相等是一个已知条件,高本身也是求圆柱体侧面积的一个条件,再已知圆柱体侧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相等,进而可以由侧面积求圆柱底周长,求得圆底周长即可求圆柱底面积,最后即可将圆柱底面积与高相乘求得圆柱体积。这道题包含了对数学知识和语文阅读理解、语文推理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来理解复杂的数学题目,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的提升,将数学的逻辑性与语言的严谨性相融合,让学生同时复习数学与语文知识。

学科融合作业是打破学科边界,让各学科的知识融汇的作业。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效整合各學科教学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将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科学构思和设计数学作业,巧妙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增加数学作业的深度与广度。这类融合作业以知识综合化为导向,融合多学科素养,将抽象的数字变得形象生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创新意识。它以质高量小的作业替代题多量大的机械性数学学习步骤,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的推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主动落实减负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师理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采用融合作业的方法,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生活实际、大单元数学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创新数学作业的方式,提升数学作业的教育价值,在降低学生数学作业训练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美莲.“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优化策略[J].新课程,2022(38):197-199.

[2]王红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J].读写算,2022(10):1-3.

[3]付亚慧.“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26):13-15.

[4]郑薇,郭方年.“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融合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6):96-97.

[5]李昌年,刘敬红.“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拓展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22(11):43-46.

[6]祝英.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25-26.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