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影响因素

2023-03-13 14:49徐程程潘玉婷郑碧青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构音发音功能性

徐程程,潘玉婷,郑碧青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功能性构音障碍是临床常见的语言障碍,以4~6岁儿童多发,患儿构音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检查均显示正常,无听力、智力明显损伤,但患儿讲话时发音不清,出现替代音、省略音或扭曲音等构音错误[1]。功能性构音障碍不仅会对患儿日常交流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会损伤患者心理健康,出现自卑、社交畏缩等行为问题,严重者影响成年时期的工作、社会交往及社会地位[2]。近年来,由于“二孩”“三孩”政策的开放,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问题日益突出,也已受到家长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4~6岁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影响因素,为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预防及发现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为一项横断面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洛阳市抽取350例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儿童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儿童年龄4~6岁;②儿童情绪稳定,依从性良好,可配合本次研究;③儿童无听力障碍,无外耳或耳道畸形;④儿童具有当地户口且长期居住于本地。(2)排除标准:①儿童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孤独症;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或社会散居孤儿;③儿童构音器官如唇、舌、腭等存在形态异常和运动功能异常;④儿童脑部发育不完全或有大脑器质性的损伤史,存在智力障碍。

1.3 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判定方法医护人员检查发现儿童无构音器官形态异常、构音器官运动功能异常,如无腭裂、错位咬(牙合)、脑性瘫痪、先天性软腭麻痹等,且听力正常,语言发育已经达到4岁以上。但儿童构音发育标准存在明显不同,存在构音错误如构音后移、腭化构音、平舌音与卷舌音置换、韵母歪曲等,且构音习惯呈固定状态[3]。

1.4 问卷调查对儿童主要抚养人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研究基础上制定,并由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后定稿。调查内容包括儿童性别(男、女)、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家庭关怀度[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family concern index guestionnaire,APGAR)[4]评估家庭关怀度,问卷Cronbach’sα为0.895,包括成长度、情感度、合作度、适应度、亲密度5个条目,采用Likert 3级评分法(0~2分),总分0~10分,0~3分为家庭关怀度低,4~6分为家庭关怀度中等,7~10分为家庭关怀度高]、主要抚养人(父母、父母其中一方、其他)、主要抚养人最高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中专/高中及以上)、长期食用软食(是、否,近1 a内儿童主食多吃各种泥状的软质饮食,1周内食用普食频率≤2次)、 家庭方言种类(1种及以下、2种及以上)、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参考《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5]中内容:患儿存在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至少4周,但经各项检查未发现无器质性、代谢性疾病及炎症)、功能性构音障碍家族史(有、无)。

1.5 质量控制调查期间耐心听取并解答相关问题,严格遵守保护调查对象隐私原则。调查结束后,核实调查表填写情况以及逻辑顺序是否正确。问卷当场发放并回收,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录入,杜绝遗漏、重复。

2 结果

2.1 功能性构音障碍发生情况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100.00%。350例4~6岁儿童中发生功能性构音障碍41例,占比11.71%,未发生功能性构音障碍309例,占比88.29%。

2.2 4~6岁儿童发生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影响因素发生组患者主要抚养人最高受教育程度、家庭方言种类、长期食用软食、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未发生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2.3 4~6岁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初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主要抚养人最高受教育程度、长期食用软食、家庭方言种类、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情况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说明(见表2),以4~6岁儿童中功能性构音障碍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发生=1,未发生=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抚养人最高受教育程度低、长期食用软食、家庭方言种类2种及以上、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4~6岁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4~6岁儿童发生功能性构音障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儿童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学会了错误的构音动作,且这种构音错误成为习惯[6]。功能性构音障碍作为一种不存在生理缺陷的语言障碍,不仅会对儿童的日常沟通、学习及心理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导致家庭矛盾纠纷发生概率增加[7]。本研究中调查的350例4~6岁儿童中发生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儿童共41例,占11.71%。可见4~6岁儿童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并发功能性构音障碍,对此有必要探究其影响因素,并积极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发生。

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抚养人最高受教育程度低、长期食用软食、家庭方言种类2种及以上、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4~6岁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逐个分析其原因。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主要抚养者对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预防和控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受教育程度低的主要抚养者学习的主动性多较差,对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相关知识掌握有限,相关预防和控制能力不佳,很难发现子女存在的语言问题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构音动作,进而导致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发生风险升高[8]。对此,建议主要抚养者多了解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知识和预防方法,医护人员可对受教育程度低的抚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抚养者对此类疾病的预防意识。普通话讲究四声调式,但对于许多地区方言发音有别于书面语发音,部分音素不分,语言情绪化刻画明显,声调系统明显呈现差异化。4~6岁儿童处于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家庭方言环境会对儿童语言习惯和发音方式产生明显影响,尤其是在家庭当中存在着2种或2种以上的方言时,会对儿童言语表达产生强烈干扰,使儿童无法做出正确的认知判断,形成的错误语言习惯和发音方式,最终导致功能性构音障碍发病[9]。对此,建议家庭应重视孩子语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避免子女处于多种方言并存的语言环境中。人体咀嚼动作的完成需要舌头、口腔、面颊肌肉和牙齿彼此协调运动,4~6岁儿童充分咀嚼食物不仅会增强口腔肌肉的力量,利于儿童牙齿、颌骨的发育,且可锻炼儿童舌的肌力及灵活度,对儿童正常发音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期食用软食会使儿童咀嚼能力无法获得有效锻炼,可造成口腔运动及舌的运动协调障碍,继而影响儿童正常发音功能,造成构音障碍发病率升高[10]。对此,建议主要抚养人应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儿童牙齿长齐后可适当添加硬食,重点培养儿童咀嚼能力,不宜让儿童长期食用软食。4~6岁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合并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导致食欲不振,胃酸分泌、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易造成儿童营养缺乏、消瘦,影响儿童语言记忆能力及认知语言功能。此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习得错误的构音动作后,由于存在语言记忆能力及认知语言功能损伤,导致其难以意识到自身错误发音,久之错误发音形成固定状态进而引起功能性构音障碍[11]。建议主要抚养人调整患儿食物种类,优化饮食结构,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患儿不挑食、节制饮食、少食生冷食品。医生可根据患儿具体症状给予抗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

综上所述,主要抚养人最高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方言种类2种及以上、长期食用软食、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4~6岁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制定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4~6岁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

猜你喜欢
构音发音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小脑斧”“大西几”……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构建儿童构音障碍诊断、评估和整体康复方案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压舌板在儿童构音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机能性构音障碍
Playing with u_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