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查》中蕴含的主要方法、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2023-03-13 18:01穆阿妮王珊
桂海论丛 2023年6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现实启示调查研究

穆阿妮 王珊

摘要:调查研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在党内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农村情况,逐步探索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其中《农村调查》中蕴含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积累的宝贵经验等,不仅为党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整风运动的需要,而且对当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农村调查》;调查研究;历史意义;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3)06-003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对外援助工作的历史与经验研究”(19CDJ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34这一论述彰显了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传家宝的重要地位。回顾百年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将调查研究视作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作为党内调查研究之风兴起的开创者,毛泽东同志强调:“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2]267“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2]268在革命形势极其复杂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多次调查农村并整理出系统的农村调查报告,包括《兴国调查》等重要文章被收录在《农村调查》中,以此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基础。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必然结果,不仅克服和肃清了在党内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也探索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正确策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中的经典论述,学习掌握其中蕴含的工作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应对和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农村调查的原因

毛泽东同志一生极为重视调查研究,他组织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赣南、闽西等农村地区进行广泛调查,撰写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报告。

(一)毛泽东同志注重躬行实践的个人品质

1914年,毛泽东同志编入崇尚学以致用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校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专门列出:“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4]23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在《讲堂录》中写下:“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4]23为了丰富实践这本“无字之书”,毛泽东同志于1917年暑假同萧子升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在游览大好河山的同时了解到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毛泽东同志倾向从实践中获取真知灼见,他在到达井冈山后,就如何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调查研究,他撰写出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同志重视对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这种注重躬行实践的个人品质使毛泽东同志能依据现实需要不断开展目的明确的调查研究。

(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五四运动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挽救民族危亡方法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注意到了底层劳动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其大部分工作主要围绕如何动员工人阶级和组织动员工人运动而开展,但“正全力从事工人运动的毛泽东,没有完全忽视农民问题”[4]110。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强调农民地位和作用的《农民问题决议案》,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指明了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有结合小农佃户及雇工以反抗宰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必要”[5]。1925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在韶山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平粜阻禁”斗争等实践,为创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1926年,他在一篇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文章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6],这道出了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1927年,毛泽东同志历时32天,通过实地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情况,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党内外认为农民运动过火的错误言论予以有力的批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宁冈、永新地区,主持制定出《井冈山土地法》,帮助农民解决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可见,如果脱离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这一實际,就无法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三)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极大危害革命的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自身力量弱小的情况下仍坚持攻打大城市,不仅导致许多党员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极大地损害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也使得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针对党内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同志认为有必要帮助全党同志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194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集中论述了党的历史上存在的“左”倾错误,并将反对教条主义的问题提到党性的高度。1941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校读了保存下来的调查材料,编为《农村调查》一书,并写了“序言”和“跋”。1942年,党中央把《农村调查》的“序言”列为22个整风学习文件之一,要求全党干部结合实际认真地学习这个文件。《农村调查》中的“序言二”强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7]17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精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农村调查》中蕴含的主要方法

《农村调查》一书中,包括《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赣西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土地法(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土地法(一九二九年四月)》《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11篇文章。这些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长期中国革命实践中经实地考察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其中蕴含着实事求是、躬身深入、密切联系群众等重要方法,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精髓。毛泽东同志将实地调查作为了解事物最直接的方法,指出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8]801。毛泽东同志认为:“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8]789-7901930年,贛西南土地政策发生分歧,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县进行充分调查后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方法:“假若对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叫他们去喝西北风,对富农也只给一些坏田,使他们半饥半饱,逼得富农造反,贫农、雇农一定陷于孤立。”[7]22这为实施“抽肥补瘦”分配土地的正确政策提供了实际依据。毛泽东同志一向反对从主观想象出发,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出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8]801调查研究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形成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躬身深入

调查研究需要选择最了解实情的人作为调研对象,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懂得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毛泽东同志在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时十分注意了解当地的革命斗争情况,常常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当时担任红四军参谋处处长的郭化若同志回忆道:“毛泽东同志每到一地,总是挤出时间做社会调查,以便了解情况,决定政策或检验改进已定的政策。凡是有地方党组织的,都找当地干部谈话,指导他们总结斗争经验,指出当前的任务和工作,着重讲党的政策和策略。”[9]毛泽东同志反对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主张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出马搜集和掌握真实准确的资料。1933年,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县长冈乡和上杭县才溪乡与贫民同吃同住,通过召开有区乡干部、工人、农民、耕田队长代表参加的专门座谈会,了解到两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同志认为开调查会是深入群众的基本方法,“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7]9他在讨论过程中经常口问手写,由原始资料整理形成的《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丰富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内容。

(三)密切联系群众

毛泽东同志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8]790。在谈到选择被调查者的问题时,毛泽东同志申明:“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的干部,或老百姓。”[7]16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的座谈会代表均有乡级干部和农民,毛泽东同志还在这些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参会者的姓名、年龄、职业、主要经历等信息,以表达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毛泽东同志在长期调查研究工作中始终甘当小学生,真诚向群众请教,运用“以心交心”等典型方式进行访谈,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尊重。在兴国开展调查时,参加座谈会的8位农民最初充满疑惧,不敢讲话。后来毛泽东同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请他们吃晚饭,又给他们温暖的被子盖,他们很快被毛泽东同志平易近人的态度打动,在座谈会上热烈讨论,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毛泽东同志认为,让群众敞开心扉就是“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10]。在长冈乡调查时,毛泽东同志通过走村访户,了解、掌握并记录群众的生动实践。如《长冈乡调查》通过对比分析米、油、肉、衣等生活必需品的用量和价格,基本梳理清楚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将他们的分散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新的认识,再用于指导新的实践,以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

三、《农村调查》的历史意义

针对党内存在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认为,调查研究是克服教条主义的根本方法。1941年,毛泽东同志决定在延安出版《农村调查》一书,该书由他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所作农村社会调查汇集成。毛泽东同志为该书写下“序”和“跋”,他强调:“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7]171942年,《〈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作为整风学习文件之一为党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整风运动的需要,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供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调查研究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中心环节,毛泽东同志在撰写《兴国调查》时强调:“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7]182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中阐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将具体经验提炼为富有创造力的理论总结,包括阶级分析方法、开座谈会调查、赴现场调查、听取汇报调查、作典型调查等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将调查研究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共产党人同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农村调查》中完备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建设等领域灵活运用调查研究方法,改正了“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7]17等浮于表面的工作方式,在掌握中国革命斗争情况的基础上成功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寻找光明出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克服教条主义错误,兴起党内调查研究之风

出版《农村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力图扫清党内不正之风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决定将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持久深入的调查研究活动提到党的议事日程上来。1941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我党现在已是一个担负着伟大革命任务的大政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方能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11],强调了调查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点检讨党在十年内战后期的领导路线问题,许多干部以自我批评精神认真反思自己犯过的错误,对党内历次“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系统清算,为在领导层内基本认同全面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奠定基调。与此相应,中共中央还设立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中共中央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规定,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由毛泽东同志为局长、任弼时为副局长,调查研究局内设调查局、政治研究室、黨务研究室,承担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等各种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作为中央一切实际工作的助手。这不仅为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也促进了党员干部弘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优良作风,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性的同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三)深化党员干部爱民形象,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农村调查》中蕴含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延安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大力倡导下,中央机关、地方组织以及延安地区的各种类型调查团广泛深入地展开调查研究工作,一大批党员干部始终秉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态度,在调查研究中贯彻群众路线,由此筑牢中国共产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西北局调查研究局考察团是第一个大型调查研究组织,包括刘澜波、柴树藩、于光远等30多名同志历时两个月,在陕甘宁边区绥德、米脂特区,对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概况、土地分配现状、土地纠纷、农村阶级关系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其中《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这一代表性调查研究成果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知民之所需、察民之所急、应民之所盼的真挚感情。1942年1月,由张闻天同志任团长的“延安农村调查团”到陕甘宁边区的神府、绥德、兴县等地实地调查,写出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一书详细记载了杨家沟马姓地主集团的发家过程以及租户的变动和借贷关系等复杂情况。经过调查,张闻天同志认为党员干部需要加强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要从实际出发,要认识实际,其基本一环,就是对于这个实际的调查研究。没有这一基本工作,一切关于从实际出发、要认识实际一类的话,仍然只是毫无意义的空谈”[12],还要亲自深入群众中,因为“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13]。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党员干部要贯彻群众路线,关心民间疾苦,切实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既能够更加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也与群众形成了融洽深厚的情感,这对动员组织全民族抗战、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农村调查》的现实启示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精准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新时代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吹响了号角。毛泽东同志《农村调查》中的调查研究思想,蕴含着宝贵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深化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中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科学方法是新时代深化党的作风建设的锐利武器。调查研究始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方法,他认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7]3。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优良作风,解决了在保持党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同时处理好了党与人民群众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中国治理问题宏大复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3亿人口,了解中国要切忌‘盲人摸象”[14]。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的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当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有利于清除党内不正之风,为深化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科学的领导方法。调查研究就是要察实情、谋实招,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15]43。当前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纠正部分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侵害群众利益等错误思想,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16],以自我革命精神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自觉接受来自历史、实践与人民群众的检验。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问题意识是毛泽东同志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他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写道:“今天无论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7]25-26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积累的经验时,也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指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17]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13。一是发现问题。如果忽视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就会导致积重难返。“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18]368只有做好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把握时代问题。二是分析问题。调查研究要学习“解剖麻雀”的典型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19]102,将分散的认识系统化,为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奠定理论基础。三是解决问题。要避免面对问题“怕”字当头等现象,开展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19]71。

(三)堅持人民至上,增强党员干部工作本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团结人民群众,他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有甘为小学生的求知精神和关心人民群众的满腔热忱。在他的大力倡导与影响下,无数苏区工作者在长期农村调查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关爱群众、拜人民群众为师,形成了求真务实、不走过场、踏实肯干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18]108调查研究想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要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应该警惕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危险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扑下身子,“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经常同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15]76,做到把准脉搏、吃透情况,在满足群众实际需要的过程中增长破解难题的勇气,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11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三卷(一九二三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66.

[7]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郭化若.郭化若回忆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26.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八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31.

[12]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32.

[13]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0.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9.

[1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26.

[1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98.

[1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责任编辑陆昱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现实启示调查研究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