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发展浅谈

2023-03-15 11:50华杰
书画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画绘画精神

文_华杰

山东艺术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文化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先民对上古文化的传承,到形成百家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传入、近代西方文化的介入,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也随之转变,这些都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笔者从对传统的继承、时代的印记和独立的民族特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探寻未来中国画发展的可能性。

一、中国画的多元发展

(一)对上古文化的传承

数千年的沧海桑田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不同时期的审美无疑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的绘画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彰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表达方式。历史的年轮记录了中华文化的演变轨迹,五千年的文明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文化更迭,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文字的产生,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乐器、酒器、漆器,乃至后来旌幡帛画的出现……都是上古时期中华文化思想的折射。上古的文明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到东周时已然“礼坏乐崩”,人们的思想意识由单纯到复杂,“百家文化”便应运而生,各派学说接踵而至,儒、道、法、墨、名、兵、阴阳、杂等诸家在此时期产生,发展到后来形成以儒、道、墨为代表的文化现象,它标志着上古文化的终结与新文化的开始,承接着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转型,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二)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及至汉末魏晋,佛教东至,佛学在中华大地盛极一时,这当然与皇家的鼎力推崇不无关联;佛教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中,或斗或融,或离或分,直至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禅师的出现,佛教才彻底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将儒、道、墨为代表的百家文化转为儒、释、道为中心的文化现象。遍及大江南北的佛寺建筑、石窟造像、佛教壁画等无不映射出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唐代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精彩地描绘出当时的盛况。顾恺之、张僧繇、吴道子等画史中记录为数不多的大家大多以绘制壁画为荣。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可以说是展现了一部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史。(图1)在佛教故事的背景下,“经变”题材大放异彩,这种风格独特的道释图像也逐渐影响了中国艺术,对中国人物画早期造像的风格变革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与图像方式。

图1 敦煌壁画尸毗王本生图(局部)敦煌莫高窟254窟

北宋苏轼提出的“士人画”“绘画论形似,见于儿童邻”等绘画思想,成为当时中国文人画的指导思想。直至明代董其昌,他借喻佛教禅宗的“南北宗论”明确了中国画分派的理论依据,从而确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人画”体系,脱胎于禅宗的中国文人画思想观念达到成熟。士人的觉悟思潮超越传统的绘画技艺成为艺术家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画本身区别于其他绘画的独特之处,正是在此时形成。

(三)近代西方艺术的介入

清末民初,列强的入侵也让欧洲文化东进,以儒、释、道为中心的文化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的文化体系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转变且延续至今。五四运动前后,民主与科学成为年轻学者和致力于社会革新的政治家的追求,在艺术领域则提倡国画要吸收西方造型来适应时代的进步,中国画改良运动在当时成为年轻艺术家的一种不懈追求,这样的艺术家有李毅士、吴法鼎、林风眠、刘海粟等,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悲鸿,他主张学习西方造型来改良人物画,还提出了“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主张,加之蒋兆和的积极推进,使宋元以后渐已衰落的中国人物画为之一变,后人称之为“徐蒋体系”(图2、图3、图4),尽管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但人物画在当代的兴盛是毋庸置疑的。

图2 蒋兆和 战斗英雄像51cm×37cm1956

图3 黄胄 日夜想念毛主席230cm×165cm1976 黄胄美术基金会藏

图4 叶浅予 西藏高原之舞133.3cm×66.4cm1960 中国美术馆藏

“八五新潮”以后,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量涌入改变了当时艺术家群体的艺术探索之路,出现了西方现代艺术热、寻根热、新文人画运动、实验水墨、现实主义新传统等多种思潮和流派,使得中国画呈现向多元审美发展的趋势。艺术家们在自己探索的领地上“各烧各的香,各信各的佛”,直至今日,这种探索还在继续,未来的中国画究竟走向何处,从现在来看终究还是很难做出明晰的抉择。如佛教文化的传入一样经历了几百年的磨合,而西方文化体系的庞大与烦琐,加之当代世界的格局与汉唐时期已大相径庭,这样的融合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艺术发展要有自己的民族属性

中国画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就是因为有其独特的民族属性、文化背景、审美倾向和表达方式。被称为“中国文化之花”的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1]

当代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离不开这三个要素:对传统的继承、时代的印记和独立的民族特性。

(一)对传统的继承

离开传统,无所谓现代,现代以传统为比量,以未来观现代,现代亦是传统。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国人审美情趣与生存状态的反映,是毛笔与纸、绢、色、墨的抒情与浪漫。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中国画家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进行绘画创作和探索的精华,它最能体现国人的心性与审美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是意象审美,是表现自然而非再现自然,这与西方的审美观绝然不同。它是心与物的完美结合,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即便是宋代的院体画亦不是西方艺术家忠实于自己眼睛中的“真实”,而是心与物交合中的情感体验,是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是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统称为“写意画”,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佛家的“中道”论不无关联。这种借由天人一体而成造化之功的艺术创作形式与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浪漫情怀,相比照反复更新与开拓化的西方现代艺术,东方艺术的“保守主义精神”并未令艺术创作者们陷入消解与无所适从的“艺术死亡论”,反而促发了20世纪以来中国画艺术的一次次生机。

继承传统,首先是继承传统的精神,对传统文化有所认知,对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技巧表达有所了解,对绘画技巧与背后的绘画精神要有所体悟。在传统中国画审美认知中,“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器”为基础,“道”是目的,只有对精神层面有追求,才更接近“道”。过往的绘画观,在阐述中国画精神气脉的层面上多引用士人文化与民俗文化中的“上层建筑目光”来分割中国绘画,然而设身处地去看待中国画的演变,这种分野更多来自“已知的形式”与“未知的内核”。这种浅见和深见的二重矛盾、技法与艺道的不协调使人们很难以过往的历史眼光去理解中国画当中的“文而器”,从而忽视技与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技通于道,外诚于中,艺术不仅仅是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通过客观物象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诉求和对自然的感悟,这是传统中国画中的美学心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高屋建瓴,更好地理解中国绘画。

(二)时代的印记

石涛曰“笔墨当随时代”,阐明了绘画的时代性——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国绘画当中的抱朴而真虽然依旧,但如何在新的绘画格局下理解近现代艺术的整体要求,则是历史所不曾告诫,也是让人无法轻易领会的。当下整体时代中,绘画的特性受制于但不包含于“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文化再现”,由具体物象来展示精神成为儒、释、道三家美学传统中均不曾解释的一个重大部分:如何细致地描写当代人与社会的精神状态?须知时代的再现,不仅仅在于对时代外貌的描述,更在于从更为宏观的历史视角解释时代精神,如卢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清晰地表现了时代是人具体精神的桥梁这一主题。(图5)

图5 弗洛伊德 穿着深色外套的女孩47cm×31.8cm1947

德国汉学家阿克曼在中国水墨问题上指出了水墨的现代性终极方向——“抽象艺术”,确切说是“抽象绘画”。水墨在画面上本身便具有这样的抽象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因为近现代“书写性”由杰克逊·波洛克、井上有一、白发一雄等“具体派”或“行动派”从原始的书写过程中抽离出来,抽象艺术本身的审美格局也不断随着中国艺术环境的更新而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审美体系,正如潘公凯所说,“形体、色彩、构图是全世界绘画所共同的要素,中国绘画也离不开”[2],而其后半句是:“笔墨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独有”点出了我们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可见所谓东方绘画当中“形体”与“形意”的结合问题并不影响中国画在现代性上实现自我的升华,这也是我们当下的选择之一而已。

(三)独立的民族特性

东西方不同的艺术知觉系统决定了各自的独立性。“质感”和“震慑感”这两个观念在东方视觉审美体系当中是原本不存在的,东方的精神在于水墨,水墨的质感来自书法。水墨由笔意来决定,而震慑感多半来自事物背后的道德依据,故而孔子也会有“不图为乐至于斯”的感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理学精神统一了中国绘画当中最高的思想追求,理学介入了中国绘画艺术,较之将艺术专业化、匠人化的欧洲绘画艺术传统增添了“次第”的人格追求——士大夫将艺术活动作为映照自己道德与情操的游戏活动,而欧洲绘画的主体原则从视觉向思想的转移则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也没有依靠为社会道德支撑的新阶层介入。东西方审美系统各有无法相互取代的优势,随着东西方审美系统的发展壮大,势必引来东西方审美系统的对立加剧。碰撞、对立、对话、融合、吸收,使得中国画的未来发展也将散发出更加多元的审美架构。在坚持我们所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绘画与文化的创新才是值得探索的道路。

结语

中国画在历史进程中的拓展与延伸,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历史证明。在今日世界多元文化的图景下,我们对中国画既不应该抱有仅此非彼的偏见,也不应该完全忽视中国画曾经吸纳外来文化的发展历史,而应该宏观地从发展的大局来看当代中国画。中国画所面临的多元问题作为近现代中国独有的艺术现象,将成为更值得我们讨论的重点话题,这也是21世纪以来文艺领域至为重大的命题,应由书画家们群策群力,继续弘扬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化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中国画绘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远方》中国画
拿出精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