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莲子做秋羹,留得枯荷听雨声

2023-03-16 08:06张珩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枯荷糟粕前人

张珩

清代袁枚说:“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我想,这与农人收获有异曲同工之妙,遍收莲子,采拾精华而舍弃枯叶烂梗,留置于田,化为来年的养料,看似舍弃却也是为了来年更好的收获。倘若尽收枯荷,不仅沉了竹筐,也空了池塘,又怎么准备来年呢?所以说,明智的舍弃亦是获得,愚蠢的效仿反而是失去。唯有继承精华,舍弃腐朽,方能行稳致远。

袁枚还曾说过,不学古人,法无一可。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吸收前人精华的重要作用,学习的第一步,便是效仿。学书法,离不开颜柳欧赵;练词曲,脱不开关马郑白。继承古人的智慧更为如今的我们开辟了新路,没有前人的搭桥铺路,没有先人的理念积累,我们又该从何迈出第一步呢?

同样的,继承又不能不加思考,近代畫家张大千曾说:“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何为独创?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臾改,时代滂滂,岁律更新,过去的精华成了糟粕,便理应舍弃,例如守旧主义和文化复古论,没有深思熟虑,没有比较,没有“谋定而后动”的高瞻远瞩,更没有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勇气与追求,而是全盘接受和继承。这不便是最大的愚蠢吗?万事如此,又何来新意呢?李商隐曾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宋人王质吸收其中情景,写道“且消停,莫催行。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又浓稠了几分愁苦凄凉。而后来,朱自清又在二者基础上,取二者的独到之处,另翻新意,“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们会发现,诗句韵味仍在,但其中之情,其中之愁念在朱自清的眼中便成了糟粕。舍弃破败,却反而更成就了一幅美景。

回首今朝,在国与国之间,文化输出、文化交流、文化较量,此起彼伏,你来我往,英雄主义、二次元、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这些无不调动我们的兴趣,他们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若全盘吸收,便是落了桎梏了。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批判,比较,思考,对比,而后择善而从,增益其所不能。

采得莲子做秋羹,留得枯荷听雨声。青年人应身怀躬耕土地的坚毅踏实,吸收前人的独到之处,取得前人的智慧经验,更应心怀敢于放弃的勇气与明智,舍弃那些陈旧的糟粕,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在时代图景中挥毫泼墨。

评点:文章以一个比喻句来用作标题,分别用莲子和枯荷来比喻好的事物与糟粕,直接点明了取与不取的两种事物,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又富有诗词情味。然后又在第一段以农人收获为例,分别写出了要取什么与不取什么。并在结尾直接点题。也有助于告诉阅卷老师,我并没有跑题。然后又分别详细地写取什么,怎么取,不取什么,为什么不取。最后再扣题,并实现首尾呼应。叙述详尽,结构明晰,语言流畅简约。还有一个可贵之处,作者在文章中多处化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体现了作者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自身高超的运用能力。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枯荷糟粕前人
枯荷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留得枯荷
打渔人
趣味古文
一池枯荷一池秋—戴云亮国画作品选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
吸取前人经验 发展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