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2023-03-20 06:01钟晟胡菊星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央苏区制度建设

钟晟 胡菊星

[摘要]制度建设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制度建设,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当时虽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党却始终坚持进行制度建设,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时代总结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钟晟,中共南昌市委党校管理学与法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江西南昌 330038;胡菊星,中共南昌市委党校管理学与法学教研室讲师,江西南昌 330038。

[中图分类号] D2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10-0032-07

制度建设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凡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多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比较好的实践。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实现制度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在中央苏区时期,当时虽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党却始终坚持进行制度建设,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时代总结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必然

(一)是实现政治纲领的必然要求

列宁认为,苏维埃是工农革命政府最好的组织形式。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切地体会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武装斗争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体会到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的重要性。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有其历史必然性。作为苏维埃政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建设,是实现党的政治纲领的必然要求。

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纲领的第三条指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由此便明确地宣布了把建立苏维埃民主政权,建立苏维埃管理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苏维埃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主、集中、自治。民主原则强调的是所有党派、民族和人民群体都有平等的参与权,鼓励群众参与决策过程。集中原则主要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建立反馈机制,统一协调和调控。苏维埃管理制度的这些原则必然要通过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来实现。

(二)是巩固红色政权的执政之基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复杂的形势,在是否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1927年7月至11月近4个月的探索阶段。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共的信中指出:“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应,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时政权建设,必须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①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现在的任务不仅是宣传苏维埃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创建从此开始。在1928年11月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根据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专门论述了“政权问题”,强调民主政治建设在红色政权建设中的作用。并指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要坚持“三位一体”的原则,即党的领导、工农红军和人民政权三结合。有了党的领导,就能创建工农红军和建立人民政府;有了工农红军,就能保证党和人民政府有效地开展工作;而人民政权是贯彻实施党的方针政策,使人民军队有巩固的后勤保障的基地,尤其是人民政权要通过各种制度的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管理人民政府。

(三)是壮大苏区发展的有力保障

苏区的制度建设的成果,很好地保障了人民的權利,使苏维埃政府能更好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齐心协力保卫苏维埃政权,积极支持和保证部队给养和经费。1933年春,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由以赣西南、闽西为主的根据地,扩大到赣东南、闽西北地区。5次反“围剿”期间,中央苏区共扩大红军35万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下,江西苏区各级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为了根据地发展,为了支援和扩大红军队伍,艰苦创业,踊跃参军,用自己的血肉和汗水创造了被毛泽东所赞誉的“第一等的工作”。

二、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央苏区时期是指1929年到1934年,在1931年瑞金成立苏维埃政府时到达顶峰。这一时期,虽然战争连年不断,苏区的建设经常被迫中断,但这一时期,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了党的领导,完善了苏区制度治理体系。

(一)建设新型形态的政治制度

1.政权建设。1931年11月7日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②,明确了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③,凡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34年2月17日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规定:“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④。代表大会由各省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直属市、直属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及红军所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权:第一、听取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第二、制定、修改和颁布宪法及其他法律;第三、决定全国苏维埃区域内的大政方针;第四,改选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是中央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的全国最高政权机关,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人民委员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负指挥全国政务之重责。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均实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各级执行委员会由工农兵代表会议选出,并且都设立主席团,乡(市)苏维埃为基层政权组织。

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国家政权,确立工人、农民、兵士及一切劳苦群众是苏维埃国家的主人,用制度的形式确立了人民群众享有民主自治的权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建设和参政热情。

2.军事建设。1931年11月25日,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全国红军的最高领导和指挥机关。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苏维埃共和国的武装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由主力红军、地方红军、赤卫队和少先队“三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至1933年秋,全国红军总人数为28万人之多,号称3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苏区。其中,中央苏区达12万人。这一武装体制既是人民战争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对红军官兵及其家属实行了一系列优抚政策和军事社会保障措施,明确规定军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各项权利。如红军战士及其家属与其他贫苦农民一样,可以分得土地、房屋、山林、水塘;在服役期间由苏维埃政府派人帮助耕种;免纳税、子弟读书免纳一切费用;可以退职休养,按年发放终身抚养费等。还创办工农红军学校,组建红军大学,保障红军战士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增强了红军指战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密切了军民关系、党群关系,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法制建设。苏维埃政府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制定了130余部法律法规,从而构成了较为完备的苏维埃政权法律体系。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等国家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细则》《红军及地方武装选举细则》等组织法,规定苏维埃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国家行政机关人员的选拔和使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的行政法规,《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第二十一号——关于镇压内部反革命问题》《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六号训令——关于惩治贪污行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等刑法,还有民法、婚姻法、经济法等,对维护苏区革命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机构,中央设立最高法院,地方设省、县、区三级裁判部,在红军中设立军事裁判所。在中央还设立司法人民委员部,管理司法行政工作,在地方则由各级裁判部兼管司法行政。

(二)实行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

1.统一了经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1933年1月以前,苏区的经济建设分属于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极大妨碍了苏区经济建设的正常开展。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933年2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36次会议议决设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部。同年4月11日,中央国民经济部在瑞金正式成立,部长先后由邓子恢、林伯渠、吴亮平等担任。中央国民经济部设有:设计局、调查统计局、粮食调计局、合作社指导委员会、对外贸易局、国有企业局、总务处等工作机构。到10月,增设了运输管理局,专管水陆运输和水上航道、陆上道路建设。中央国民经济部的成立,统一了苏区经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对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一苏大”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1932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1932年12月5日颁布的《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训令》第11号等,全力促进苏区工业的发展保障供给,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以保障军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允许外国企业在遵守苏维埃法令的前提下,可重新另定租借条约,继续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合作社的组织和领导,对于侵犯中农利益、消灭富农的错误倾向给予严厉的制裁。

3.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全面开展经济建设。1933年8月12日至15日、8月20日至23日,分别召开中央苏区南部17县和中央苏区北部11县的经济建设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深刻阐述了发展苏区经济的重要意义,掀起了经济建设新高潮。采取许多有力措施,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苏区的国营工业也有較快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也得到恢复,基本满足了苏区居民生活的需要。为了集中有限的财力支援革命战争和苏区的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建立和健全了苏区各级财政机构,统一制定和颁布了财政规章制度。

4.建立审计制度。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以严格财政纪律、防止贪污浪费、实行宏观监控。1932年8月13日,中央人民委员会通过了《财政部暂行组织纲要》,明确要求中央财政部设审计处,省财政部设审计科,并规定了中央财政部审计处的职责是:审核财政总预决算,检查及审核国家预备之支出、国家现金及存款等事项,把审计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审核监督,1933年9月中旬,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9次常委会决定成立由高自立、梁柏台、吴亮平组成的中央审计委员会。1934年2月20日,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审计条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审计工作的任务和各级审计委员会的职权与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成为苏维埃审计工作的基本法规和政策依据。这一期间,中央审计委员会积极有序地开展了审计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苏维埃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改善,对开源节流、全力支持革命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

1.开展教育实践。为加强党对文化教育的全面领导,设立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各省、县、区均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⑤开展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扫盲识字运动和各种形式的干部教育。

2.开展文化建设。在组织上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设社会教育局和艺术局领导和管理群众性的文化和艺术活动。成立各种文艺团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如音乐、舞蹈、相声、双簧、快板等创作和演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红色剧目。还产生了红色歌谣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浓郁的民族性的形式,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对出版事业十分重视。在中央苏区建立了编辑出版机构,出版的各类书籍达350余种。其中被称之为“红色四大报刊”的《红色中华》《斗争》《红星报》《青年实话》的影响最大。创办图书馆和博物馆,苏区的图书馆分为公共图书馆、机关学校图书馆和农村俱乐部图书馆三大类,作为收藏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文化机构。

3.医疗卫生事业初步兴起。苏维埃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保障苏区军民的身体健康,分军队和政府两个系统分别设立苏区的卫生医药管理机构。注重动员和组织群众破除不卫生的陈规陋习。为了解决苏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各级政府十分注意吸收社会上学有专长的医务人员到红军中来。在鄂豫皖苏区,1931年9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优待医生条例》,规定凡从白区到苏区工作的医生,与苏维埃公民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力。苏维埃政府还保护和鼓励城乡原有的私人诊所继续开业,同时组织零散的江湖郎中和社会游医在人多稠密的集镇建立医疗所,方便群众治病求医。为防病治病,苏维埃政府还组织民间中草药医生,就地取材,采制中草药,开设医药合作社。为预防疾病,保障群众的健康,苏维埃政府注重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破除不卫生的陈规陋习。根据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中央内务部颁发了《苏维埃区域暂行防疫条例》和《苏区卫生运动纲要》指导群众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央苏区的局部执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苏区的发展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三、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

根据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江西苏区各根据地建立了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中共苏区中央局所辖的江西省委、福建(闽粤 赣)省委、湘赣省委、湘鄂赣省委、闽浙赣省委、闽赣省委、粤赣省委、赣南省委相继成立并得到健全。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江西苏区党的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各块根据地的党的领导机关注意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发挥它们的战斗堡垒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战斗频繁,屡遭失利,生活又极端困苦,得不到休整,部队的思想相当混乱。情绪悲观动摇,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毛泽东察觉问题的症结后,利用赣敌未到、湘敌内战之机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从思想上进行整顿:剩余队伍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经过三湾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⑦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人民利益的有效维护和保障,必然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来领导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胜利地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稳致远,也才能进一步凝聚起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明确的重大问题。革命战争年代,党始终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提出党的根基在人民的理念;新时代,党更是确定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开展苏维埃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国家政权。“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⑧。确立了工人、农民、兵士及一切劳苦群众是苏维埃国家的主人,享有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⑨彻底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共产党人,在苏区对土地革命路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28年12月,毛泽东根据井冈山根据地土地斗争的实践经验,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根据“六大”精神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的规定,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苏区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土地革命的深入研究,制定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利益,激发了苏区人民的革命热情,树立了他们革命必胜的信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执政后面临着为谁掌权和如何掌权的问题。1941年11月6日,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毛泽东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⑩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的困难多了、矛盾多了,现实情况更加决定了党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去解决矛盾,面对困难。“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安排的。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更加自觉地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制度建设是落实总体布局的根本保障,實现“五位一体”也是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

1.促进经济建设是党执政的首要任务。经济建设事关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程度,是党执政的首要任务。中央苏区时期,党为了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各苏区相继兴办了许多工业并恢复了商业。1929年3月,在长汀设立了红军被服厂,1930年夏,设了瑞金、长汀、宁都三个分厂,共有工人七百余人。1930年,在汀州建立了中华织布厂,全厂职工一百余人,有织布机四十多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还在瑞金开办了许多公营工厂,如草鞋厂、造纸厂、制糖厂、制伞厂、制药厂、造纸厂等。中央苏区在非常困难甚至恶劣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满足军民各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央苏区全面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数字经济,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加强政治建设是党执政的本质所在。政治建设事关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党执政的实质所在。中央苏区时期,在政治建设中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苏维埃的民主政治集中地体现在实行了广泛的民主选举制度。1931年11月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人民宪政运动史上第一部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苏维埃公民在16岁以上均享有苏维埃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严格贯彻落实苏维埃选举制度。为了保障选举的规范进行,党制定了相关的选举法规。早在1930年9月12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就通过了《中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条例》。严格选举程序,依法选举,保证选举质量。二是苏维埃的民主政治集中体现在重视民主监督作用。设立苏区政府的工农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监督和检察机构,作为代表工农和城乡贫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检察的机构。《工农检查部的组织条例》第二章第五条规定:“工农检察部的任务是:监督国家企业和机关,及有国家资本在内的企业和合作社企业等”。具有检查权、建议权、侦查权、起诉权等四方面的职权。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仅充分保障了民众的政治权,同时也使民众切身感受到“政府是我們的政府”,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力地促进和巩固了苏维埃的政权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建设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的全链条民主。苏区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一重要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政治文明形态做出的重大贡献。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要完善基本政治制度,更广泛地动员全体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人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必将促进社会团结稳定,也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3.开展文化建设是党执政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事关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是党执政的精神动力。中央苏区时期,在实现耕者有其田,帮助群众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党也非常重视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开设多个印刷厂出版多种报刊,让先进思想融入群众生活。中央根据地创办了报刊三十四种,包括《红色中华》《斗争》《红旗》《青年实话》《少年先锋》等。各地还建立了许多俱乐部和列宁室,作为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的场所。苏区时期创作出大量的红色歌谣,群众用这种形式歌唱党歌唱新生活。形成了“苏区遍地刮春风,红色歌谣满山垄”的现象,起到了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根据地的戏剧运动开始于1930年,1931年成立“八一剧团”,后改为“工农剧社”。1933年下半年,各地相继成立苏维埃剧团演出了许多话剧,如《女英雄》《我们的队伍来了》《菜刀下的营长》《牺牲》等。这些剧目经常深入农村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文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让群众意识到作为新人民不仅要吃得饱,更要成为有精神有信仰有追求的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国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由其精神决定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从未断流。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像中国一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新时代,面对风高浪急,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文化建设繁荣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推动社会建设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石。社会建设关系民生实际,与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石。中央苏区时期,党十分重视苏区的教育、妇女及游民问题,通过一系列社会建设,推动苏区社会风俗的变革。为了加强对苏区教育工作的领导,苏维埃中央政府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均设立了文化委员会(后改为教育委员会)。普遍创办列宁小学,对7岁至15岁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开办夜校和识字班,以成人的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为主。据统计,1932年8、9月间,兴国县夜校学生15744人,妇女就有10752人。苏区非常重视妇女的权利保障,制定颁布《婚姻法》,以保护广大妇女的权益,承认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废除包办和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制。?这些措施的实行,让广大妇女从被压迫、被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党对游民问题也高度重视,1930年通过了《流氓问题》决议案,在政治上“不能对流氓有丝毫让步”,对任何反革命活动“都必须毫不犹豫地消灭他们”。在组织上要“有计划地以工农斗争分子代替流氓,坚决反对庇护流氓”;在思想上,对由流氓成分产生的流寇主义,?“一定要用大力去排除”。随着妇女问题和游民问题的解决,中央苏区的黄赌毒等丑陋现象逐渐减少,形成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5.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执政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民族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党执政的必然要求。中央苏区时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的农村出现了荒田荒地。?1933年2月,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开垦荒地荒田办法》。同年5月,又发布了开荒规则和开荒动员办法,规定凡工人、苦力、雇农、贫农、中农及一切有选举权的群众所开发的荒田荒地,即属开荒人所有,并免征土地税三年;地主、富农开垦的荒田荒地,只有使用权,可免征土地税一年。这些规定,推动了垦荒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1933年,中央苏区的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四省,就开荒20万担。与闽浙赣省合计,共开荒32万担。

关于兴修水利,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会设立了水利局或水利委员会,专门管理兴修水利事宜。根据地的水利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粤赣省修好陂圳4105五座,新建20多座。兴国县修好陂圳820座,水塘184口,新开陂圳49条,水塘49口。瑞金县由于兴修了水利,使全县94%的农田受到水利的灌溉。其他省、县也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卫生工作有很大关系,党在这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颁发了卫生运动纲要,提倡讲究卫生,要求人人动手,“要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家家做,村村做,乡乡做”。为了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各根据地的县、区、乡和部队、机关、学校,都建立了卫生运动委员会。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户,按照居住远近,编成卫生小组,定期打扫卫生,使农村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制度建设的前进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制度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在苏区查田过程中,毛泽东正是用这样的斗争精神对当时的错误进行了坚决抵制。1933年6月开始,中央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查田运动。6月1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6月2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限定和决议对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做了错误的估计,认为在中央苏区差不多占80%的面积、群众在200万以上的地区没有彻底解决土地的问题,提出开展查田运動,是各地苏维埃一刻不容暂缓的任务。随后,查田运动即在中央苏区全面开展。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查田运动大会上做了《查田运动是广大区域中的中心重大任务》和《查田运动的第一步组织上的动员》两个报告,通过了《发现查田运动大会所通过的结论》,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查田运动的策略是以工人为领导,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去削弱富农,消灭地主。在查田运动期间,毛泽东一直强调查田运动不要侵犯中农利益。但是由于查田运动总的说来是以王明的“左”倾土地政策作为解决土地问题的依据的。因此,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左”的错误。许多地区发生了把富裕中农划为富农、把富农划为地主的错误倾向。为了纠正查田运动中的错误,9月1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第27号通告,规定了纠偏的十条办法。10月10日,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发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并正式批准了毛泽东所写的《怎样分析阶级》一文,作为划分农村阶级的标准和依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都是正确的。根据上述两个文件精神,中央苏区对查田运动进行了检查,改正了一大批被错划的地主富农成分。仅据胜利、会昌、西江、瑞金、于都五县不完全统计。由地主、富农改为中农、贫农的即达1500余户。纠查田运动中的“左”,是毛泽东对王明“左”倾土地政策的抵制,也是一次坚决发扬斗争精神的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考验,如何应对?习近平指出,“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要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②③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6.

④俞祖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的交集互动[J].浙江学刊,2023.

⑤邱明.文化自信视域下毛泽东与苏区文化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06).

⑥⑦?顾海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创造性探索[J].红旗文稿,2023.

⑨牛先锋.从“三个解放”理解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J].毛泽东研究,2023.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J].求是,2013(01):6.

??魏雪莲.毛泽东与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

??佘湘.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评析[J].理论月刊,200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22.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央苏区制度建设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