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2023-03-21 20:52徐晔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育人

徐晔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该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大课题,为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提出的“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完善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政策,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2]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基础上,对于推动学生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再次强调。相关文件的出台推动了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探索,但也浮现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何能有效解决思政教育、基础教育与X 方向专业教育、中方课程和外方课程、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的有效衔接问题,扭转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纵横贯通,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推动思政课程和基础课、专业课程思政的多维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面临的重大任务。

“课程思政”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学界围绕此话题开展了许多研究,2018 年至今成果最为丰富,热度不减,呈上升趋势。有关协同育人研究方面,对其内涵、必要性、主体、渠道都有研究,对教育主体的作用研究得比较多。研究均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渗透价值观教育;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都有较为透彻的分析,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较为丰富,教师的角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国外还未出现“课程思政”这一提法,对于课程育人、多学科协同教育体系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主张将民族精神、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融入专业教育,重视通过价值引领,与课程融合。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对“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比较多,且多以论述为主,具有能推广、可复制的可操作性研究并不多,尤其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策略探讨等研究模式,以政治原则、同向原则、求实原则三个原则为着眼点,分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大背景下的制度协同、课程协同、教师协同的现状,从宏观、微观角度,横向、纵向角度,中方、西方角度,剖析了现状并梳理了原因。

二、中外合作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专业课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难

教学管理制度在学校各项制度中居于基础地位,是实现制度协同的关键。[3]纵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管理制度碎片化、分散化情形时有出现,部分外籍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明确,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没有有效综合运用。出现了育人目标、课程价值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融合度不够,纵向协同不够,教学、实践、网络内容的衔接度不够,课前、课中、课后互相支撑力不足等问题。中外教师未能系统地制定思政目标,窄化或泛化可挖掘的思政元素,缺乏融合外方英语水平测试辅导与思政元素的能力。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要兼收西方文化的养分,不仅要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内化吸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挖掘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探讨融入教学的方式,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大难题。

(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衔接不足,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难

经调研,发现课程思政背景下各门课程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思政课堂单向育人的情形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尤其是专业课方面,由于其引入西方教学内容且具备独有的逻辑体系,要与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实际有机融合,确实需要努力思考和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涵盖了课堂面授、混合式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内容,结合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小组座谈等方式,都可以起到传播思政内容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自媒体、融媒体等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引发了新一轮的课堂革命。如何建设数字化课堂,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结合发展大趋势,提升课程内部、课程与课程之间思政资源的协同性及横向协同性,是我们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三)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系统培训不足,师资队伍思政教育质量短期内提升难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然而调研发现思政教师、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和学工队伍等协同力不足。学工队伍、思政教师侧重思想理论教育,中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灌输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活动相互独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未能有机融合,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知与行教育的脱节,出现了“孤岛效应”。由于部分教师欠缺课程思政的意识、缺乏课程思政动力,造成了课程思政仅仅表现为思政课程教师的“单兵作战”。要打破困境,充分发挥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提升外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参与感与获得感,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和立体化的育人平台。

三、中外合作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坚持政治性原则,以制度协同为基础,加强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中西教师合力打造“浸润育人”平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围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现实目标,要系统规划、统筹协调,精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新形态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其协调运转、协同发力,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协同育人的实际效能。全体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教育制度,严格审核教材和各项教学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例如职业素养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专门的道德模块,规定只有完成道德模块内容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等,对学生从社会责任感、课堂表现、个人品格等方面进行考评。修订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从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能力素养等多角度进行考评。加强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中外教师合力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实现中外联动的协同育人制度化、常态化。

(二)坚持同向性原则,以课程协同为抓手,建立多维立体课程体系,拓展融合西方资源库的多元“课程思政渠道”

推进本土化教材建设,使专业课与思政要素紧密相连,每一个思政点都能落地生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的原则,[4]建立“思政课+基础课+X 方向专业课”的“一体两翼,全课程育人”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凸显学生个性化需求,课堂内外采取多角度渗透教育。贯通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教学、实践、网络课堂联动,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合理利用早晚自习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实践中,拓展融合西方资源库的多元“课程思政渠道”。以专业引领为纽带,各支部与各专业无缝对接,全面实现线上、线下沟通无障碍。

(三)坚持求实性原则,以队伍协同为保障,中外教师同心同力,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形成优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把握教学育才的规律性,加强培育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激发教师育德的内在动力,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队伍协同产生互补效应,创造中外教师互动交流平台,结合“一带一路”职教慕课建设、全员课程思政等系列活动,中方教师带动外籍教师同心同力,形成优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最终打造制度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形成育人合力的三维路径,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追梦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四、结语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课程思政”在教学中长期而有效地发展推进,教师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本,培养思政思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合力打造全课程思政团队,将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利用合作办学优势,搭建平台,实施中西教师课堂内外的创新联动,创造基础教学、X 方向专业知识和育人价值三方连通机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只有抓深悟透思政元素,才能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