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六创优”*

2023-03-21 20:52刘振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6期
关键词:统一马克思主义思政

刘振强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扎实推进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和环境创优。

一、“八个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展示了高校思政课的特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深刻表述,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素养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学生的重任,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引领性。同时,高校思政课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科学性很强。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科学处理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开展学理探究,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内容的逻辑结构与科学体系,进一步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性质的认知,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理探究意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与自信。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观、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事政治等多方面内容,知识点多,知识性强。但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及特点决定其教学效果不能简单地以知识点的识记情况作为评价标准,而在于通过知识点的传授,引导学生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科学体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价值认同。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处理好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关系,在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知识体系所蕴涵的价值,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思政课是高校的特殊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靠建设。关于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标准,教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分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包括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等方面,部门责任也很明确。只有按教育部要求,把思政课建设好,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发挥。在坚持高校思政课建设性的同时,也要坚持其批判性。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既讲政治讲规范,又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做斗争,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可贵品质。高校思政课讲授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切实增强理论功底,讲清讲透思政课中的基本原理,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和自觉。同时,又要推进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悟原理长才干。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在教材选用、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经费保障、教学管理等方面均有统一性要求,这些基本规范是确定不移的,但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均有差异。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坚持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基础上结合各自人才培养特点、地方资源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转变,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讲好学好高校思政课,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采取培养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善于运用原著学习、辩论、红色故事会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理论学习主动性,切实增强理论学习效果。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义等的有效掌握,必要的灌输不可少。但必要的灌输不等于填鸭式的“硬灌输”,应该转化为一种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方法。高校思政课中的理论具有科学性,要提高学生的可接受度和认同感必须多采取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政课并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是显性教育。同时,我们必须把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善于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做好深入细致的日常思政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此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可能立即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效,只有通过多年的实践才能在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生活、工作中感受到效果,体现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润物细无声及潜移默化。

二、“六创优”是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实现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六创优。这既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思路创优是前提

“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转变教育观念是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4]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思路,才能提高教学实效。高校思政课思路创优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要把“八个相统一”的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改革的方方面面,既保证中央的要求不打折扣,又要深入挖掘各校特色资源,结合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创新,打造思政课教学特色。要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改革创新和实施教学,善于从学生身边开展思政教育,把思政课教学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整体谋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思政课教学,推进“三全”育人。

(二)师资创优是关键

高校思政课建设得怎样、作用发挥得如何,思政课教师是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水平提高了、教学能力提升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思政素养与能力提升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创优高校思政课师资,就要实行严格的思政课教师准入制,把好入口关;就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就要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开阔视野,提升水平;就要制定符合思政课特点的职务评聘标准和政策,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

(三)教材创优是基础

“为确保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政课教材。”[6]关于高校思政课教材选用的规定,各高校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和执行。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指定教材作用,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高校必须创优思政课教材,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立体化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要求在教育部指定使用教材基础上,制作开发网络化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辅导用书、教学案例等。

(四)教法创优是途径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重要途径是教法创优。创优高校思政课教法,必须结合高校情况和学生专业、心理等方面特点,综合采取启发式、交流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要结合高校思政理论具体课程,开展多样教学活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采取演讲、微宣讲、辩论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采取历史情景剧、历史人物评述、经典影片观后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采取原著读后、项目研究、案例讨论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采取经典赏析、红色故事会、社会调查等,“形势与政策”课可采取时事评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7]

讲解对象是导游词的受众,是导游词的鉴赏者。因此,选手进行导游词创作时要把讲解对象放在眼里,游客的需求是其创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从游客角度探寻其诉求,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而言,导游词创作应着力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五)机制创优是保障

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机制自然非常重要。推进高校思政课机制创优,必须建立健全学校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的、多部门协同配合的体制;必须建立健全包括学习、管理、评价、保障等多方面的思政课教学制度或规定,确保思政课教学井然有序、保障有力。

(六)环境创优是条件

创优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就要求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定期研究思政课教学工作并确保问题能及时解决;就要求学校领导干部不折不扣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领导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就要求学校严格按照标准设立思政课教学专项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就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支持思政课教学;就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三全”育人。

三、教学模式创新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创优的突破口

以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整体推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把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有效补充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教学活力,增强教学效果。

(一)加强课堂教学

根据思政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以教育部公布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思政课最新版教材为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少而精的原则,打破原有课程间各自为战的藩篱,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整体性、针对性、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理想信念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弘扬正能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为主线讲清楚“四个选择”,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聚焦“四个正确认识”和“四个自信”;“形势与政策”课重在形势分析与政策学习,引导学生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等。

(二)强化实践教学

要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探索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践教学可采取参与社团、志愿者活动、校园采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调查、参与学术讲座、参与课题研究等形式;校外实践教学可探索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警示教育、普法、考察、调研等形式。学生既可通过参加任课教师统一组织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取得相应成绩,也可通过参加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并提交相关的实践材料申请取得相应成绩。要规范实践教学流程,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目的意义、活动形式、学时安排、时间地点、活动要求、成果评定办法等。要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统一组织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并给予全程指导,鼓励、支持任课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要强化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增强教育的现场感和直观性。

(三)探索网络教学

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易班等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运用学习通、雨课堂等辅助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实现教学、考核、储存等融通融合,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统一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统一数量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