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思维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精品教材建设*

2023-03-21 20:52陈琳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立德精准

陈琳 (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精准思维工作方式已逐步被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在精准扶贫脱贫、精准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等重大战斗中获得巨大胜利的成功实践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思政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教材编写者应自觉学习和运用精准思维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勇担重任,致力创新,全力打造“培根铸魂”的高职大学语文精品教材。

一、牢记嘱托,精准定位

新时代,新变化,新矛盾,要有新思维方式。精准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和超越。产生的背景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主要矛盾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以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发展大局,以精准思维组织开展改革发展工作。[1]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思政建设不能再沿用固有思维模式或在固有思维模式里打转。

一直以来,提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人们第一认识是工具性、知识性。这要追溯到1978 年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首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当时的大学语文教学目的是针对大学生语文知识的贫乏而进行的一种“补课”。从1985 年至1993 年酝酿和讨论素质教育到2000 至2001 年实行新课程改革,此时人们又普遍认同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可见,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时代特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立德树人成为各个教育环节、教育领域以及包括教材体系在内的各个教育体系的中心目标。2020 年11 月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习近平对教材建设工作提出更为明确的希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3]

大学语文是一门全校性的文化基础必修课,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思政元素,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牢记重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目标定位应从工具性知识传输向立德树人精神培养转变,以“思政性”为主,兼具人文性、工具性。

二、扎实调研,精准谋划

问题导向是精准思维的精髓。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精准性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调查研究则是把握问题本质和规律,研究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的必由之路。扎实调研,吃透情况,把准脉搏,精细谋划,同样也是高质量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精心策划单元主题

要在有限课时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教学内容主要载体的教材就必须重点关注能使学生受益最大化甚至终身化的主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4]“六个下功夫”归纳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办好新时代教育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教材可围绕立志、报国、劝学、技艺、孝亲、爱情、团队、创新、自然等主题选材、组材,体现重点和突破点。在世界格局转换、中国社会转型、网络飞速发展、信息渠道多元的背景下,结合学生需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应将劝学、孝亲、技艺等列为教材重点单元或重要主题构成。

1.劝学

2017 年《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分别在微信上发文——《致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痛批那些舒服地坐在象牙塔里虚度光阴葬送自己前程的大学生。文中列举的大学校园中极其不正常现象在高职院校表现得更加突出:自甘沉沦堕落,视学习为副业,把逃课当家常,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游戏、睡觉、恋爱、兼职上的学生真不在少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习就是“皮”;学生不思进取不肯学习,教师在台上自言自语“本课程学习什么”“本课程怎么学习”这些“毛”又有何用?所以,教材编写时应将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设定为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学习——成长之梯”是笔者经多年摸索之后认为必须是放在大学语文第一讲的授课主题,主题提取于“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5]该主题可以按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逻辑设计。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之梯,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不仅要读专业技术书,还要读思想政治书、人文经典书。

2.孝亲

上大学与父母分开那一刻,父母叮咛自己的几句话是什么,可概括为哪两个方面?通过对多届学生进行调查,没想到同学的答案惊人相似,不外乎两个方面:好好学习,保重身体。在此认识基础上,播放重庆电视台录播的2001 年春节母亲齐心与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电话通话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重点留意习近平母亲叮嘱的最后一句——“好好工作啊,把身体搞好啊。”要求学生思考:不同地区、民族、家庭、年龄的父母对子女的叮嘱为什么惊人相似?原因在于共同的孝道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6]保重身体,是“孝之始”;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建功立业,是“孝之终”。由此,可以切入第二个主题:“孝道——德之根本”。孝道是从人的最亲近、最自然的情感出发来感化人、教化人。可以设计三个环节:儒家孝道思想介绍,社会主义孝道文化内涵挖掘,并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最美逆行者事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豪情壮志等,让学生明白:孝是一个人所有品德的根本;一个人做到孝,下可不作践自己,中可报答父母,上可报效祖国和人民。

3.技艺

“专科呀,我不去,我不去!无数次,我在心里逃避着专科,排斥着专科。”这是不少同学接到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发自心底的声音。教材应重点关注学生未来的角色——蓝领工人、技术工人之类的主题。2016 年4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7]因此,“技能——立业之本”应该是高职语文教材大书特书的主题。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8]引导学生丢掉自卑与偏见,正确认识、理解甚至热爱职业教育。其次 ,大力宣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文化、学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让学生明白:技术工人是实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宏伟战略的生力军;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队协作、敢为人先是劳模工匠成功的不二法门;读高职也辉煌,只要肯付出,自己的人生一样能出彩。

(二)精细遴选文章篇目

在以“思政性”为主,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的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前提下,围绕“六个下功夫”主题遴选大学语文教材篇目,就不应该再窠臼于“文学”范畴,可以以文学为主体,兼选哲学、史学、艺术、新闻等方面的作品。如《明史·李时珍传》,写李时珍“三试于乡,不售”“历岁三十,功始成就”,卫生护理类职业院校教材选用此文再合适不过。再如,可将介绍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读书经历的《我的文学情缘》、宣传许振超等当代蓝领工人先进事迹的通讯报道等编入教材。这样做既有利于围绕作品主题扩大选择范围,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新鲜感和积极性提升。

至于文学作品类选文,笔者认为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主题性,如前文所述,不再赘述;二是提升新鲜感,大学语文应尽力避免重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学过的内容。例如,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编写教材之前对初高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穷尽式摸排,结果显示:河南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习各类语言文学作品 279 篇(首),高中阶段已经学习各类语言文学作品178篇(首)。[9]通过详细调研分析,最终避免这457 篇作品出现在校编教材之内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当然,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范围不断全国化,仅仅排查本省初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不够精准的。还要排查全国范围内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涉及的各类语言文学作品。排查方法其实也挺简单。笔者最近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将文章标题如“饮马长城窟行”“教材”两个信息同时输入百度搜索框,一键查询便可得知人教版、苏教版等没有选录,但粤教版高中教材选用了,而我校有广东省生源,自然不宜选用这篇作品。

(三)精准把握学生评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精准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和获得感。教材编写都是“因为学习者和为了学习者”,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必须坚持学生至上、遵循学生主体的评价原则。长期以来,教材的选用和评价主体是少数专家和使用教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材,不能评价教材,更不能选择教材。其实,学生才是真正的消费者,最有发言权。首先,教材是一种商品,学生是付费消费者。无论哪位教师都不能忽视“用户至上”的商业理念,应当还学生一片公正的天空。其次,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对母语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质量有较强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他们会与初高中语文教材纵向比,会与其他教材横向比,更会与自己的需求和期盼比。编写教材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期盼。

有一项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大学某课程教材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四个维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教材印刷质量、教材编写与设计、教材内容和教材满足需求程度。[10]此项调查结果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发是:教材内容和满足学生需求程度是教材质量的核心指标,是教材编写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形式上的编排设计、印刷质量再精美,学生依然用脚投票。学生就在身边,如果方法得当,获取学生的真实评价非常方便。首先是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纵向评价可以是从讲义到教材的评价,可以是教材从一版到再版的评价,可以是几届不同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某位学生从大一到大三认识不断变化的评价。横向评价可以是学生与其他课程教材比较的评价,可以是与其他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与自己内心需求比较的评价。其次是全员和部分相结合。全员评价就是全校所有学生参与评价。现在网络调查技术发达,利用网络收集全校学生的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提高结果的可信度,而其调查结果能数秒生成。部分评价就是利用座谈会、平时聊天等形式了解部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如果态度诚恳,方法得当,也能取得比较真实的评价结果。

三、严密组织,精准实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准思维强调重大决策的精准实施、精准对接、精准落地,要求在每一个细节处严格程序、严格标准,认认真真地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应精心谋划教材整体内容和框架,并以严格规范的操作将方案精准实施到位。

(一)坚持刚性要求

新时代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必须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坚守思政性,兼顾工具性、人文性。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宜采用单元专题法。那些以文学演进为脉络的文学史型、根据文学体裁来分列的文体型等类型教材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 围绕立志、报国、劝学、技艺、孝亲、爱情、团队、创新、自然等某一个主题, 选取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国别的优秀作品组成一个单元,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材还应凸显职教特色,让学生认识职教、理解职教、接受职教,甚至热爱职教。要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正确理念和必胜信心。

(二)完善利益链条

有一些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为了保证质量,实施了一整套貌似严格的程序。如某出版社以“共同编写、共同使用、共同提高”原则联合几家院校编写一本高职艺术类《大学语文》:主编严格采用竞聘制,最终选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志做主编;根据报名者情况确定副主编、参编人员;召集专家、参编者共同探讨谋篇布局、编写体例、编选标准;对初稿进行评审,标准为是否体现编写意图、艺术特色,选文深浅是否恰当等;[11]修改二稿,形成三稿;定稿,出版。这种无视学生利益的出版和使用程序对出精品教材是有害无益的。

在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树立“学生至上”的理念,学生应该处于利益链条的顶端,在教材酝酿初期应该充分调研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初稿形成后,不仅要请专家审阅,还应请学生参与,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此环节必不可少,是保证教材精准服务学生的重要举措。最后,在教材投入使用后,使用效果直接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教材含金量到底多大,值多少钱,应该有学生参与评估,而不是由出版社核价定价,并按教材定价实际支付。最可行的办法是,每期使用后按照学生对教材满意度的百分比乘以出版社定价的额度支付出版社款项。具体怎么操作,可由学校教务或其他部门在教材编写初期协调利益各方达成相关协议。

(三)重视几个细节

自编自用是现今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基本事实,也是教材精准服务学生的基本要求。学校组织编写教材应本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优化团队,遴选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加入团队。主编不仅要有职业教育、语文教育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

有些学校尝试编写适用于本校职业类别的教材,如财经类、交通类、旅游类、卫生护理类、工程类高职语文教材等。这些教材尊重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尊重学生现有基础和所学专业内容的差异,瞄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情感共鸣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值得提倡。有的老师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起点不一、基础不一、学制不一,即使专业相同,教学目标与要求也不尽相同。据此提出,“不适宜使用统一的教材”。[12]一所学校有五六种生源,不可能编写几本大学语文教材。教材编写时考虑分层使用,模块组合,是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还有老师提出“一些优秀教材的跨省传播”的说法。[13]事实上,一本适用本校的教材能跨校、跨地,甚至跨省大面积使用,从经济利益角度看可能性不大;从使用对象、使用效果上讲,是缺乏精准思维的表现,也不会是一本优秀教材。

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学语文课应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成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教材就应该是一种文学版或文化版的思政教材,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主力教材。编写目标定位于“思政性”,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单元主题聚焦于劝学、孝亲和技艺等,选材范围包括文学但又不限于文学(如哲学、史学、艺术、新闻等),在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精准掌握学生需求前提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精品教材。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立德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精准的打铁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